(共21张PPT)
王愿坚
费
党
学习目标
PART O1
了解王愿坚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
PART O2
梳理小说的情节,注意叙述方式。
PART O3
体会文章所传达的崇高的自我奉献的牺牲精神,提高思想追求。
PART O4
分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了解作者
第一部分
王愿坚
山东诸城人,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了解背景
第二部分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
回忆过去生活
本文属于三大类题材中的
“回忆”类题材作品
百年礼赞
“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十七年文学特点非常鲜明,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思想积极昂扬。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
小说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
解释题目
第三部分
党费是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交纳党费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一种表现。它不仅可以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给党组织以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
走进文章
第四部分
课文分层
01
02
03
04
引子-(第1段)由“我”交党费引出回忆
发展-(第6—29段)初到八里坳,与黄新成功接头,黄新要交党费
开端-(第2—5段)被逼上山,斗争形式严峻,“我”奉命寻找黄新
高潮-(第30—55段)再到八里坳,黄新整理咸菜欲交党费,后“我”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05
结局-(第56—60段)我带着小孩安全回山里,代黄新交党费
交代了红军主力撒走以后,敌后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本文主人公是黄新,斗争形势的介绍有什么作用
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1
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2
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等。
3
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 为什么
情节---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人物---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她对党的忠诚。
主旨---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吃饱了共产党,就能够救更多的孩子,“我”认为苦着自己也不能苦着孩子,都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心为民的宗旨。
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
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如果没有前面的交代,后面的情节发展就会显得突兀,减弱艺术效果。而前面有铺垫,后面有照应,读者的悬念得到了解决,而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叙述得非常清晰,故事头绪清楚。
小说中的“党费”有几层含义?
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1
后来指她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2
最后指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生命,她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3
小说中主人公黄新为什么把“咸菜”作为党费上交?“咸菜”在当时有怎样的价值?
在“咸菜”极为珍贵的年代,黄新以“咸菜”充当党费,并组织妇女一起腌制咸菜,是因为她想到了咸菜的实用,想到游击队缺盐,表现出一个普通党员与党的关系,想党之所想,希望为党尽一份绵薄之力。
小说的艺术特色
以“我”的视角串起故事并刻画人物。
细节描写丰富情节并丰满人物形象。
动作描写补充情节并透视心理。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便于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以回忆的方式展开故事,凸显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和回味。小说集中描写了“我”和黄新两次会面的情况,而黄新的形象,就是通过“我”所观察到的一幅幅动人的场景而展现出来的。如“我”第一次下山与黄新接头时,刚走到黄新家门口,就听到从屋里传来的“声音压得很低很低”的《送郎当红军》的歌声。虽然唱歌者把歌哼得七零八落的,但歌词的内容却道出了她的心声。她希望丈夫“冲锋陷阵要争先”,同时,她也懂得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若为革命牺牲了,伟大事业侬担承”。这些都表明了她决心全力以赴地支持革命事业,显示了她开阔的胸襟、崇高的精神。
以“我”的视角串起故事并刻画人物
细节描写丰富情节并丰满人物形象
《党费》善于设计精彩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情节,凸显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党组织派“我”第二次下山同黄新接头时,小说以“我”的视角展现了令人心酸的画面:当黄新那“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的仅五岁的女儿,看到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一个劲儿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
教师总结
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的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王愿坚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