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语文小升初专项特训:诗词曲鉴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语文小升初专项特训:诗词曲鉴赏(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23:0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5年语文小升初专项特训:诗词曲鉴赏
古诗鉴赏。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简要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十五夜①望月
唐 王建
中庭②地白③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乙】天竺寺①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②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③。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注释】①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②桂子:特指桂花。③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3.《十五夜望月》中的“ ”一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的“ ”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桂花掉落场景
4.下列关于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着这两首七言绝句,我们仿佛看见了古人过中秋佳节的画面。
B.《十五夜望月》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落谁家”可以看出作者表达情思之委婉。
C.“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拾起殿前的桂花,其颜色洁白、新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
D.《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5.两首诗都描写了我们熟知的“中秋 、 ”的民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我们从【甲】诗中似乎看到了一幅 的图画,而【乙】诗却让我们觉得诗人的心情是 的。
诗歌鉴赏。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具体说一说诗歌前两句描写的场景。
7.诗歌后两句描写了将士们纵情饮酒后悲壮的语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古诗鉴赏。
渡汉江〔注〕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8.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9.按常理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古诗文阅读。
【甲】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乙】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0.【甲】诗中“等闲”的意思是 ;【甲】诗中的“在人间”与【乙】诗中的“ ”一词意思相近。
11.【甲】【乙】两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甲】诗借“ ”表明志向,即使“ ”,也立志要做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12.对两首诗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千锤万凿”的“千”与“万”都是虚词,形容很多。
B.【乙】诗中的“洗砚池”,引用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C.【甲】诗描述了石灰历经磨炼,却保持自身的廉洁清白;【乙】诗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留清香的美德。
D.【甲】诗中“若等闲、浑不怕”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态度;【乙】诗中“淡墨痕”写出了梅花花色淡雅,花香扑鼻的特点。
古诗鉴赏。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3.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
B.诗歌通过“飞”和“斜”,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
C.诗歌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D.“轻烟散入五侯家”表示老百姓们已经蒙受皇恩,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14.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写出来。
诗歌鉴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5.诗歌赏析,请你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画上“√”。
“白雨跳珠”写出了雨(急而大 小而疏);“忽吹散”写出了雨(持续时间长 持续时间短)的特征;“水如天”写出了雨(大 小)。从而感受到这个时节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骤雨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16.诗人50岁时又来西湖赏雨,还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结合这首诗想想: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理解。
春兴[注]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春兴:这里指诗人由春日景物而引发的种种情思。
17.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9.仿写。(“爱”的对象可填人、景、物等)
人们都爱春天,爱它杨柳如烟,爱它莺啼燕啭。
人们都爱 ,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20.先解释划线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须: 意思
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2.这首词的作者是清代的 。“长相思”是这首词的 。
23.连一连
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夜深千帐灯
行军之艰难 气候之恶劣
队伍之庞大 思乡之情切
2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行军在外时的强烈思乡之情。在本学期的古诗词积累中,你还读到了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 请将印象最深的一句写下来。
《备战2025年语文小升初专项特训:诗词曲鉴赏》参考答案
1.“燃”字巧妙地以动词起到了形容词的效果。“燃”虽为动词,却写出了花的娇艳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顶的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2.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宜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重点字的作用。
“燃”出自诗句“山青花欲燃”,其释义是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由此可知“燃”字首先表明的是的红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其次表现的是开放状态,大片大片的开放如同火焰一般。其表达效果就是表现了春天的美丽生机。
2.本题考查情感的分析。
第一二句写出了春日的美景,第三、四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意思是: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写自己何时才能返乡的孤寂与惆怅,美景与情感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诗人强烈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3.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玉颗珊珊下月轮 4.D 5. 赏月 赏桂花 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 愉悦
【解析】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游子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这里的“秋思”既指秋天的思绪,也暗含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思念,而是通过这样的设问,让读者去体会那份难以言说的情感,从而更加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的“玉颗珊珊下月轮”一句,用“玉颗”来比喻掉落的桂花,形象地描绘了桂花从月轮上洒落下来的场景。这里的“珊珊”形容桂花落下的声音,给人一种清脆悦耳的感觉。同时,将桂花比作“玉颗”,也凸显了桂花的洁白和珍贵,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美丽。这种比喻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秋夜晚的桂花之美。
4.本题古诗内容的理解。
A.《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中秋夜晚。庭院中洒满了明亮的月光,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只有清冷的露珠默默地滋润着桂花。《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这两句诗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场景。桂花如同玉颗般从月轮上洒落下来,诗人在殿前拾起还带着露珠的新鲜桂花。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中秋之夜的神奇与美妙。
B.《十五夜望月》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景色,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其中,“落谁家”这一问句是整首诗情感的转折点,它以一种含蓄而委婉的方式,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之情传达给读者。
C.“殿前拾得露华新”这句诗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诗人在中秋之夜,于宫殿之前拾起新鲜的桂花。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桂花的洁白和新鲜,更通过诗人的动作传达了他对中秋夜晚景色的深深享受。
D.《十五夜望月》这首诗通过精心构建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富有中秋特色的月夜图。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这首诗使用了比喻手法,如“玉颗珊珊下月轮”,将掉落的桂花比作玉颗。但是,这首诗并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略显笼统。诗中描述的是中秋夜晚,桂花从月轮上洒落,诗人在殿前拾起新鲜的桂花,这些描述更多地展现了中秋节的氛围和诗人对中秋佳节的喜爱,而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此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D。
5.本题考查分析主旨情感。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中秋节的,都涉及到了赏月这一民俗活动。然而,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甲】诗《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绘了一个寂静、凄清的夜晚,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则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因此整首诗给人一种冷清、落寞的感觉。【乙】诗《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桂花掉落的美丽场景,而“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则给人一种轻松、欢快的感觉,展现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喜爱和愉悦心情。因此,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中秋赏月、赏桂花的民俗,但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
6.诗句描写的场景:一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琵琶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7.我体会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
【解析】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描写的情景: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意思是: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诗歌后两句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从中体会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
8.反映了诗人长时间与外界断绝联络的孤苦的贬谪生活。 9.反映了诗人既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又怕家人出现意外的复杂心理。
【解析】8.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意思是久住岭南已和家中音书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断”和“复”反映了诗人贬谪生活的孤寂和漫长。
“断”字表示诗人与家乡的联系被切断,无法收到家人的音信,这种孤独和无助感伴随着他整个贬谪期间。而“复”字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经历了冬天又经历了春天,意味着诗人在岭南度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时光。这两个字共同描绘了诗人贬谪生活的孤寂和漫长,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期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10. 平常,轻松 满乾坤 11. 石灰 粉骨碎身 12.D
【解析】10.本题考查对字词的解释和近义词。
“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意思: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等闲:平常,轻松。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在人间:在人世间。“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故【甲】诗中的“在人间”与【乙】诗中的“满乾坤”一词意思相近。
11.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即使“粉骨碎身”也不怕,一定立志做一个坚贞不屈的人,从而表达出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12.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和情感主旨的赏析。
D.“淡墨痕”写梅花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赞扬了梅花的高风亮节。“花香扑鼻”说法错误。故题干叙述有误。
故选D。
13.D 14.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宫城内的垂柳也随着寒食节的东风飘动,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浓郁的春意之中。
【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虽然“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句诗描绘了蜡烛的轻烟飘散进入权贵之家的景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百姓们已经蒙受皇恩或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在唐朝时期,社会阶级分明,权贵与平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里所描绘的“五侯家”是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权贵阶层,而并非广大百姓。诗歌更多地是通过描绘长安城的春景和夜晚传烛的场景,展现了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氛围,而非直接表达皇恩浩荡或社会承平的意思。
故选D。
14.本题考查诗句描绘的画面。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这句的意思是: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飞花柳絮,一派春意浓郁的暮春景象。“斜”字用得生动巧妙,写出了柳枝摇曳的姿态。结合句子的解释,把这句话描绘的画面写出来。
示例:春天的城,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深宅大院,都弥漫着花的香气,花朵绽放,如蝴蝶般飞舞在空气中,绚丽多彩。而寒食节这一天,春风轻轻吹过,皇城的柳树随风摇曳,它们的枝条斜斜地指向天空,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们的优雅身姿。整个城市都沐浴在春天的气息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5.急而大 持续时间短 大 16.表达了作者淡然与豁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白雨跳珠”的意思是: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写出了雨急而大。故选“急而大”;
“忽吹散”的意思是:忽然就吹散了,写出了雨持续时间短。故选“持续时间短”;
“水如天”的意思是: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写出了雨大。故选“雨大”。
16.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的意思是:这次回来又能够如醉如痴地观赏西湖的雨景,不见这雨珠跳落湖面的景象已经十五年了。与本诗相呼应,十五年后还能有以前的心境,表达了作者淡然与豁达的思想感情。
17.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细雨初晴的暮春之景。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18.由春日景物唤起的思乡之情。 19. 秋天 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
【解析】17.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理解。
“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所以,“阴阴”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残花落尽见流莺”的意思是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
1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看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完全被形象化了。由此可知,这两句中使用拟人的修辞,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9.本题考查了仿写。
根据例子仿写,语句通顺,要求“爱”的对象可填人、景、物等。
示例:人们都爱秋天,爱它金黄满地,爱它果实累累。
20. 不一定要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21.表达了作者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解析】20.略
21.略
22. 纳兰性德; 词牌名 23. 2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22.略
23.略
24.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