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语文小升初专项特训: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语文小升初专项特训: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23:1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5年语文小升初专项特训:现代文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传统剧种数以万计。比较流行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50多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不受地区所限。
【材料二】中国的年画色彩鲜艳,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在门上张贴年画
【材料三】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后来,演进成今日的多线风筝。当今我国的放风筝活动,在发展旅游事业、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四】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介绍了中国的戏曲、 、 和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剪纸选择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和人顺的祈盼
B.春节在门上张贴年画,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在我国的戏曲中,京剧流行最广
D.人类最早的风筝是由竹子制成的
3.在一场以“民间艺术该不该保留”为主题的辩论赛中,你作为“民间艺术该保留”这一观点的正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由。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公安部门统计指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小汽车是导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车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约80%为颅脑损伤致死。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事故发生时,骑行头盔可吸收大部分撞击力,起到缓冲、减震的保护作用。
②世界卫生组织曾发表公报,骑乘摩托车等两轮交通工具时戴头盔,可使受伤者的比例下降70%,死亡率下降40%。
③不戴头盔头部损伤率是戴头盔的2.5倍,致命伤不戴头盔是戴头盔的1.5倍,头盔对于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来说,相当于轿车驾驶人所系的安全带,是骑行者遇到危险时的最后一道防线。【材料二】
市面上的头盔种类很多,价格差距也很大。购买头盔时,应看清生产标准,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有“3C”标识或“GB”编号的安全头盔。可通过头盔上粘贴的“CCC”标志进行识别。另外,还得选择大小合适的头盔。佩戴过程中,先调整束带长短,系上后,尽量与下颚贴合,也不宜过紧。骑行过程中,最好放下面罩,这样可以有效保护我们的面部和眼睛不受伤害。每一款头盔都有使用年限,一般为2﹣3年。如果超过使用年限,请及时更换。此外,安全帽不能代替头盔使用,因为前面没有挡风罩,后面没有后脑勺防护措施。
4.材料一中,作者运用数据说明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5.阅读材料二,选择头盔时应该注意: 、 。佩戴头盔时应该注意: 、 、 。
6.小丽的妈妈很爱美,为了避免头盔弄乱发型,总是将头盔挂在车上。看到交警检查时,她才取下戴上,等离开交警视线后,她又取下头盔,重新挂在车上。你认为小丽的妈妈的做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擦不掉的鼓励
①十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自认为对画画独具天赋,意识深处有一个当画家的梦。
②那时候家里太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于是在上学的时候,内心迸发出的画画冲动让我偷偷拾起老师用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一展风采。
③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长着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大家知道,我画的是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大半的老人。大家笑过后,我开始害怕了,正想上去擦掉,老师却已大步走了进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地说:“是谁画的?请站出来!”
④刹那间,教室里一片沉寂。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⑤同学们紧绷心弦,始终没人应声,我吓得两腿发抖,准备迎接老师更为严厉的责骂。但没想到,老师却微笑起来:“好,现在我再问一遍,这是谁画的?”同学们将所有的目光都聚向了我。半晌,我才站了起来,嗫嚅地说:“是我。”然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⑥老师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然后走向讲台,大声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人头像像谁呀?”
⑦同学们全都屏气息声,谁也不敢说像老师。于是,老师把目光转向了我:“你画的是我吗?”
⑧“是的。”我的声音细若蚊蝇。
⑨“那你说说,你画的是我什么时候的神态?”老师笑了,“不要怕,尽管说。”
⑩这时,我抬起头,看见了老师和颜悦色的脸。一时间,我忘了自己的过错,大声说道:“我画的是老师高兴时的神态!”
这时候,我看见老师笑着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我也笑了。我看了看老师,再扫了眼画像,发现鼻子有一些偏差。我羞愧得红了脸。老师却手抚下巴,慢条斯理地说:“鼻子是大了点儿,不过,这是漫画,漫画是允许夸张的。小画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长放大,说明他准确地抓住了我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抓住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去写,就能又简约,又鲜明。”说着,他拿起粉笔,在嘴角处加了一道笑纹,立即,一个笑容可掬的人头像出现了。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老师向同学们打了一个手势,又说:“鱼儿在水里才能遨游,我们这位小画家的画应该出现在哪里呢?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漫画家的著作上。画在黑板上,往往容易产生不礼貌之嫌,而且也影响环境美。所以说,我得擦掉它!”然后,我看见老师拿起黑板擦,往那个人头像擦去。随着那人头像一点一点地消失,我的眼睛一点一点地湿润起来。老师那擦不掉的鼓励的话语,深深地留在我的心底。
十八年后,我终于成了一名全国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画作先是出现在画本上,然后是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我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我实现了画家梦。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8.细读短文,回答问题。
1)“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中的“暴风雨”指 。
2)第⑥段中老师“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写出两个方面)
9.文中第 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10.短文第 段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11.文中班主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星好评
①小雅取回包裹,拆开包装,一看裤子,就皱起了眉头,这裤子的颜色和网上展示的样品差距很大,再看里面的绒,也和店家描述的严重不符。
②小雅说:“妈,要不退掉吧,反正有运费险。”
③李茹接过裤子里里外外看了一下,说:“算了,价格也不是很贵,他们开网店做生意不容易,反正穿在里面,就这样吧。”
④小雅拿着一张卡片,看看说:“给店家五星好评,再加三十字的评论,可以加客服微信领取五块钱红包,我弄一下,能省五块钱。”说着就打开手机,准备操作。
⑤李茹说:①“五星好评就免了,咱也不要那五块钱红包,这店家以次充优,拿小恩小惠换好评,咱还不是吃了这个亏吗?看那么多好评,才选的这条裤子,咱再那样做,还会误导更多人,这就是助纣(zhòu)为虐(nuè)!你如实评论,就说质量一般,快递速度挺快的。”
⑥小雅笑着说:“妈,你这耿直的毛病就不能改改?”
⑦“耿直也算毛病?”李茹反问女儿。
⑧小雅看了一下时间,嘟囔着说:“都中午十二点半了,怎么点的外卖还没有送来?”李茹去厨房看来水没有,拧开水龙头,自来水依然处在停水状态。
⑨李茹刚出厨房,就听到有人敲门,过去打开门,是外卖小哥。小哥赔着笑脸,双手递过外卖,小声说:“大姐,不好意思,送晚了半个小时,半路上车子和别人的车子发生了摩擦,我……”
⑩李茹看到外卖小哥的裤子是脏的,而且衣服胳膊肘处也磨破了。她大度地说:②“没事,以后路上别太赶,注意安全。”外卖小哥感激地连声道谢。
正要关门,外卖小哥犹豫着,不好意思地讪(shàn)笑着说:“大姐,家有垃圾吗,我给您捎下去。”李茹马上说:“不用不用,谢谢。说着,又要关门。”
外卖小哥终于吞吞吐吐说出了想说的话:“大姐,那能不能给个五星好评?”“可以。”李茹爽快地答应。“谢谢,谢谢。”外卖小哥给李茹深深鞠了一躬。
李茹把外卖放在茶几上,小雅说:“妈,厨房里有一袋子垃圾,你咋不让他捎下去啊?”“那不是人家的工作,人家也没有这个义务。”
“那他送餐晚到半个小时,您还要给五星好评,您的耿直哪儿去了?不要太双标哦。”
李茹看着小雅,说:“……”
1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下面的词语。
①助纣为虐:
②讪笑:
13.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能体会到什么?请你结合语境给这两句话做批注。


14.这篇短文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通过对比方法来刻画李茹这个人物形象的。请你写出文中的这两组对比。
① 和 的对比。
② 和 的对比。
15.文中最后一段,是李茹向女儿小雅解释,她的两次评价不是采用了“双重标准”。她是怎么说的?请续写一下。
李茹看着小雅,说: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碗蚕豆肉丸汤
①今年的春天好像特别冷,春节一过就是连续几周阴雨连绵。好不容易等到天放晴了,终于得见太阳的脸,北风又来凑热闹。这波倒春寒,好像是为了让我体验什么才是春寒料峭一般。
②觉得冷的时候,人就惦记着吃口热乎的,来碗热汤刚刚好。
③我记忆里,蚕豆好像有春天的味道。小时候每个周末一大早,我爸就把我送到奶奶家。这是我最高兴的时刻,因为可以打牙祭。爸妈厨艺实在是不好,家里的菜只能吃出点咸味儿来。吃饭对我来说就是完成任务。奶奶家的厨房却有魔力,什么食材钻进去都能变成美味安抚我的肚皮。每到春季,奶奶就会给我做一碗蚕豆肉丸汤,汤鲜肉嫩,喝完一碗还觉得意犹未尽。
④蚕豆虽好吃但剥壳却费劲儿,要剥开蚕豆荚再去掉蚕豆壳,每次剥完蚕豆,奶奶的手指就变黑了,好几天都洗不干净。剥好的蚕豆粒冲洗干净沥水。锅里放油,待油滚下蚕豆翻炒断生以后加入沸水炖煮。接着剁肉糜,加入葱姜水去腥,再加入淀粉和马蹄丁后调味搅拌上劲以后就可以攥丸子了。那时候没有什么丸子神器,奶奶都是左手握拳挤肉馅,一团肉糜从虎口露出,右手马上用汤勺一刮,一个胖嘟嘟的肉丸就跳进了炉子上炖着的蚕豆汤里。奶奶左右手合作默契,不一会儿,蚕豆汤里就浮起一群白白胖胖的肉丸子,厨房里飘散着蚕豆和肉汤的香味儿,感觉暖暖的。
⑤奶奶在厨房烧饭的时候,我总喜欢凑到旁边,或者倚着门槛,或者靠着灶台。后来慢慢长大了,我也可以帮忙打打下手。我总喜欢边看奶奶炒菜边和她聊天。就在厨房那一方小天地中,中考以后,我和奶奶聊高中填报的志愿;上大学以后,我们聊女孩子要学几样拿手菜,日后无论到哪生活都能照顾好自己;离开家到上海以后,奶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我见她聊的都是小时候的事了。只可惜奶奶终究没能在春天尝到我给她烧一碗蚕豆肉丸汤。
⑥朋友们都说我厨艺了得,大头儿子也很买账。刚到上海那几年,和朋友合租,蚕豆肉丸汤那时候就是家里餐桌上的“常驻嘉宾”。后来我也像奶奶当年那样,教大头儿子烧一碗蚕豆肉丸汤。我一直记得奶奶说过,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春天就得尝尝鲜。
(选自《新民晚报》2024﹣03﹣15,有删改)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兴味索然
春风和煦
(2)短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主要写了小时候,每到春季,奶奶 慢慢长大后,我在帮奶奶打下手中学到了 。
(3)揣摩第①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 。
(4)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是对奶奶的 描写,突出“奶奶 的娴熟,表现了 。
(5)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
(6)联系全文品读文章最后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奶奶说过,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春天就得尝尝鲜。”,这句话既 ,也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五月槐花香
王溱
①朋友打来电话,让晚上去他家吃槐花包子。他母亲刚从老家赶来,带来许多新鲜槐花,知道我喜欢吃这口,于是热情相邀。
②确实,我喜欢吃用槐花做馅的包子。以前住在大杂院,每到槐花盛开时,院里的大人孩子便会提着篮子,搬着小凳,拿着铁钩子去摘槐花。那时马路两侧种满了开着白色花瓣的槐花树,远远望去,像白色的花海,煞是壮观。树多,花也多,一会儿就能摘一篮子。拿回去用清水略微一冲,便可以做各种菜肴。最简单、最普通的是炒鸡蛋,把鸡蛋和槐花搅在一起,放进锅里炒,鸡蛋熟了,菜就成了。然后是蒸槐花。把槐花和面粉混在一起拌匀,再加点儿盐、味精,放进笼屉里蒸,出锅便可以蘸着大蒜或面酱之类的吃了。
③这些都是“小儿科”,复杂点儿的是槐花包子。猪肉、槐花是主打原料。猪肉要肥瘦兼顾,只肥不瘦太腻;太瘦没味道。槐花最好先用热水过一下,一方面更卫生些,一方面更实落,还有就是槐花有点苦,水一过也可以淡化一下味道。有的还喜欢放点韭菜大葱,说实话,我没觉得这样好吃,反而感到有点儿多此一举,或者是喧宾夺主。我最喜欢的是纯槐花和猪肉馅的包子。那味道,想起来就抑制不住大馋虫一个劲地往上涌。
④朋友家的槐花包子味道正宗,这源于他母亲是鼓捣槐花的“老手”。许多人喜欢吃但未必会包。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馅的味道很难调到好处。这就需要经验。南方人似乎在这方面逊于北方人,原因是槐树属于温带树种,不但喜欢光,而且更喜干冷气候,多生长在黄土高原、东北、华北平原。见得多吃得多,日积月累,自然熟能生巧。槐花开花时节,北方不少饭店有槐花系列菜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⑤槐树是大自然的产物,有着植物共有的特质,却又是适应性极强的物种。它不像其他花卉树木那样“矫情”,只适合在安谧的环境中生长。它耐得住烟尘,不惧吵闹,能在嘈杂的城市环境中茁壮成长,且寿命很长。我们大院门外的槐树打我记事时就有,母亲说,她20世纪30年代搬来时,那些槐树就矗立在那儿,算起来怎么也有百八十年了。马路上每天要经过无数汽车、自行车和来来往往的人群,尾气、呼吸、汽车喇叭声、喧闹声,对槐树似乎没有任何影响。要不是拆迁改造伐树让道,槐树再生长个百十年恐怕也不会枯萎。只可惜,城市进化,反而株连了无辜的自然生态,让其变为记忆,铭刻在人们脑海之中。
⑥槐树开花在每年的四五月间,五月为多。主要看气候。往往先是极少花蕾吐芳,白天露出一点白头,一夜间突然变成满树花瓣,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缀满树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这时凡从槐树下走过的人,都会换上一种愉悦心情,情不自禁地张开嘴巴,大口呼吸着清新的槐香,脸上荡起甜蜜的微笑。我们院里的人傍晚时还会搬一个马扎子或小凳坐在槐树下拉呱、说笑、打闹,当然也少不了顺手摘些槐花含在嘴里,慢慢品尝滋味。
⑦槐花赏心悦目,但花期不长,短则十天八日,长则超不过半月。所以,槐花更多的贡献,是满足了人们的味蕾和食欲。槐花鸡蛋饼、槐花肉末饼、槐花鸡蛋汤、蒸槐花、肉米槐花麦饭、两样面蒸槐花、槐花炒蛋、槐花饺子、猪肉槐花大包子、槐花包菜、槐花麦饭、蒸槐花饼、槐花疙瘩、槐花煎蛋、槐花肉丸汤,这名目繁多,花样迭出的食谱,都离不开两个字:槐花。人们用普普通通、皱缩而卷曲的花瓣,烹饪出溢满自然香气的美味佳肴,丰富着人们的餐桌,实在是天赐所致。
⑧槐花以自己的美丽让人们心花怒放,同时又以自己的美味满足人们的口福。许多文人墨客赋诗作文赞美槐花,“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这首作者不详的诗作,被无数人引用,可见人们对槐花的钟情之意。白居易在《秋日》,子兰在《长安早秋》中都提到槐花:“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⑨这些年城里的槐花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可供欣赏的花木,这有点遗憾。不过在朋友家吃槐花包子时获知,我的老家——山东莱西市,种了万亩槐花,已经连续四年举办了槐花节。这消息让我振奋,欣慰,眼前立时呈现出那一棵棵浓密而高大的槐树,一股槐花香味扑鼻而来。
⑩明年五月我一定要回去看看我喜爱的槐花。
17.读完本文,同学们想举办一次主题画展,为作者家乡的槐花助力宣传。请结合本文情感确定画展主题
画展主题:
画作一:记忆中家乡的槐花包子
画作二:
画作三:
18.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往往先是极少花蕾吐芳,白天露出一点白头,一夜间突然变成满树花瓣,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缀满树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
19.文章以朋友请“我”吃槐花包子为引子,有什么妙处?
20.有人认为第⑤段没有写到槐花,可以去掉。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21.阅读下列现代文,按要求答题。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夜,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gā)旯(lá)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zuàn)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⑤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以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泪潮湿地划过,留下一条曲折的河。他低下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大约吃了十几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1)根据文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情节。
→祖父把贼放了剾贼悄悄地到“我”家送鱼→
(2)第③自然段“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一句中“攥”是对贼 的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 。
(3)第⑤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祖父 和 的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 。
(4)对比下面两句话,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谈一谈你觉得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第一句: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泪潮湿地划过脸庞。
第二句: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泪潮湿地划过,留下一条曲折的河。
(5)文章第①自然段和第⑩自然段都提到了“家徽”,这两段有什么关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
香椿树上的鸟巢
汤湘华
①那时,乡下的飞鸟很多,世椿家那株特别高大的香椿树竟招来了一些喜鹊,更奇怪的是还招来了越来越多的乌鸦。喜欢玩弹弓游戏的小世椿怎么也舍不得用废纸卷成的子弹打那些个飞鸟,他对小伙伴说:“都是可爱的小生命呢,小鸟没了,它们的妈妈会哭的。”
②民间流传喜鹊是一种吉祥鸟,它喳喳的叫声对庄户人来说是欢快的、悦耳动听的,甚至还会产生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繁殖的时候,那些可爱的喜鹊不辞辛劳,一趟趟衔来枯枝、烂泥,在香椿树上筑巢。第二年又总是重新筑巢,再孵化新生的一代。就这样,香椿树上的鹊巢越来越多。
③而那些令庄户人(憎恶 讨厌)的呱呱叫个不停的几只乌鸦也飞来了,民间流传这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听到它的鸣叫是晦气。特别是阴雨天或黄昏,那拖长带点嘶哑的鸣声,似乎有点凄厉得使人不寒而栗(lì)。对付的最好办法是大声地呸呸几下,再使劲吐上几口唾沫。这些个乌鸦,也到香椿树落户了。它们坐享其成地住进了喜鹊舍弃的老巢,心安理得地在里面孵化自己的下一代。好心的乡亲前来驱赶,父亲(劝阻 阻拦)了他们,笑着扬声道:“真是鸠占鹊巢呢!”“不是一个林里的鸟儿却不争斗呢,怪可爱的。”母亲在一旁大着嗓门说。
④随着喜鹊繁衍(yán yǎn),新巢不断增多,乌鸦也成双成对飞了过来,于是不到两年工夫,这树便成了许多喜鹊和乌鸦共同栖息(xī qī)的场所了。它们相安无事地结为友好睦邻,一年四季的朝夕相伴使这两类鸟成了好朋友。
⑤世椿家的香椿树,改变了乡亲们对乌鸦的世俗看法。
⑥庄户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这两种鸟,除去孵化小鸟、哺育雏鸟,也都是日出飞去觅食,日落飞回自己的巢穴。
⑦小世椿最爱看众鸟归巢时的情景,那实在是太美、太动人了。
⑧当一只、两只、三四只小鸟相继出现在落日的余(晖 辉)里时,天边霎时涌现出一片片归林的鸟儿。它们由四面八方向一块聚拢,朝着巢湖边的村镇、山林一路高声鸣叫着飞去。它们飞行得相当急切,一组组的行列整齐不乱,在天空形成黑压压的一片。无法分(拼 辨)出是喜鹊、乌鸦或其他的鸟类了。一种百鸟鸣叫的亢奋雄浑,一种百鸟归林的磅礴气势,使你整个心灵为之震撼了。当那些不知飞了多少路程的鸟儿落在香椿树上的巢里时,兴奋的喜鹊、乌鸦鸣叫得更欢了,连村子里的鸡也跟着叫了,狗也跟着吠了,家里也热闹了,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⑨在喜鹊和乌鸦的大合唱一浪高过一浪,又终于偃(yǎn)旗息鼓后,天黑了,夜静了,巢湖的涛声又起了,成了小世椿最好的催眠曲,他像是躺在母亲的怀抱慢慢地睡着了。
⑩世椿家的香椿树成了村子里最独特、最美的一道风景。
(本文摘自《梦中的香椿树》一书,略有改动。本书是一部传记作品,讲述了安徽百岁抗战老兵徐世椿的人生传奇故事,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22.选择文中合适的字词或读音打“√”。
23.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不寒而栗:
偃旗息鼓:
24.根据故事情节,从文中提取关键词,将小标题补充完整。
喜鹊筑巢→ →成为朋友→
25.文中说“世椿家的香椿树,改变了乡亲们对乌鸦的世俗看法。”乡亲们对乌鸦原来的看法是 后来的看法是 。
26.第③自然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7.文章的题目是“香樟树上的鸟巢”,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来写众鸟归巢时的情景呢?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美味
材料一
①温州是美食天堂。清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糯米饭、猪脏粉端上餐桌;中午,在老街里寻觅鸭舌、灯盏糕、猪油渣;傍晚,清蒸的黄鱼,腌制的“江蟹生”出现在大排档。
②温州菜也叫“瓯菜”,被列入《中国菜谱》的瓯菜菜式就有46道。瓯菜选用的食材多样,烹调方法多达30余种。瓯菜烹饪技术还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在欧美,瓯菜馆占了中国餐馆的较大比例。“这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味道!”许多远在异国他乡的温州人来到餐馆,只为吃上一碗地道的温州糯米饭。
材料二
道是无鱼却有鱼
①说起鱼类菜,人们往往联想到鱼头、鱼尾、鱼身。温州名菜三丝敲鱼,让人看不出鱼的痕迹,但尝上一口鲜嫩滑爽,味道醇美。不见鱼却尝到了鱼鲜味,真是“鱼”味无穷。
②传说道光年间,温州府来了一位府台,随身带来一名福建厨师。这位厨师模仿福建敲肉做了敲鱼。
③敲鱼的关键在于“敲”,给鱼块拍上适量的淀粉,随后就是不断地拍粉、敲打、直至成为薄如蝉翼的鱼片。这期间,淀粉扑太多,鱼肉就失了韧度;敲太重鱼肉不成形,敲太轻鱼肉敲不薄。敲好后,将鱼片切条烧熟,最后配以香菇、火腿、鸡脯肉、青菜等辅料。
【了解温州味道】
28.材料一以一日三餐为例,介绍了温州美食 多, 多,烹调方法多的特点。
29.对材料二的题目“道是无鱼却有鱼”最恰当的理解是( )
A.突出了三丝敲鱼这道温州名菜背后的诗情画意。
B.“无鱼”是指碗中看不见鱼,所以三丝敲鱼不属于鱼类菜。
C.“有鱼”是指鱼块敲打而成的鱼片,“有鱼”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D.既点出这道菜的烹饪技术,又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
30.根据两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因为瓯菜入选省“非遗”名录,所以瓯菜走向了世界。( )
(2)三丝敲鱼的故事,说明瓯菜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博采众长。( )
(3)材料二详写敲鱼片的制作,略写入锅做汤,这样详略得当,突出瓯菜做法巧妙。( )
【甄选美食入册】
31.同学们想在宣传手册中印上三丝敲鱼的做法。请根据材料二,完成流程图。
【设计版块标语】
32.请借助材料一,帮忙设计“美味温州”版块的标语。
温州美食,是山的味道、海的味道,更是 的味道、 的味道。
阅读。
在酒瓶里盛开的蝴蝶花
①早春的三月,处于北方地区的郑州还是一片寒意,我却在一次以女性为主题的会议门口,得到了一枝艳紫的蝴蝶花。它简直就是一排抖动着芳翅的蝴蝶。
②我看到,与会的每一个人都领到了这样的一枝长长的蝴蝶花。我深为会议的主办者的精心感动,他们不是给了你一枝其他的什么普通的花而是一枝这么独特的小花,它同会议的主题显得是那么和谐而富有激情。春天来了,万花芬芳的季节来了,蝴蝶让春天有了翻飞的动感。女性是属于春天属于花的,艳紫的蝴蝶花,代表了多种的含义。
③会议结束,我将这枝花带回了家,因为它太长,我有些不好意思,但我实在不想将它抛弃到桌子上。一个男性就这样举着满枝紫色回了家。
④回来一时找不到地方,就随手将它插在了一个葡萄酒瓶子里。想着回头再给它找个更好一点的地方,却没想一个通知让我离家外出开会了几天。忙乱的思绪早把这枝小花忘掉了。
⑤等到忽而发现它时,我竟那般地吃惊了。小花开得是那么芬芳而张扬。连原来没有开的花蕾也张开了翅膀。是的,是张开了翅膀。一只只的蝴蝶,比原来还要艳丽了。
⑥我有了些许的疑惑,这枝花儿是如何生长得如此茂盛。由于我的疏忽,我是将它插进了酒瓶子里了。我现在看到尚有的少半瓶子没有喝完的红酒,敞开了那么长时间,酒早就不能喝了,忘了倒(dǎo dào)掉了,但它却滋养了一枝花。多么的有意思,又是多么的让人发感想。花儿此时是无法挑选自己的生活环境的,不得不面对、忍受甚而接受。
⑦我真的觉得它是愉快的,你看那些花儿一朵朵开放得多好啊。紫色的花可劲地伸展着,紫色的中间还有着几道白色的条纹。它们没有任何保留地开着,尽可能地打开自己。让你看得心花怒放。
⑧我有些埋怨自己的疏忽,我想给它换一个更好的环境,起码给它换上一瓶干净的水,让它饱饱地吸上一口。可我没有这样做。我想到,也许这酒已经适应了它,或者这种花原来就接受这种酒。还是让它在酒瓶里愉快地生活吧。
⑨这些花儿开得是那么的富有艺术。它们有的在这边开,有的在那边开,整个花枝都开满了,真的像一群蝴蝶缠绕在春天里。
⑩我深深地祝福着这些小花,它们本该在哪个树上,却阴差(chā chà)阳错来到了我的家里。这幼小的生命,没有选择,只有开放。
(有删改)
33.用“/”划去文中加点字不恰当的读音。
34.本文开篇处“早春的三月,处于北方地区的郑州还是一片寒意”,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
35.文章第②自然段写道:“我看到,与会的每一个人都领到了这样的一枝长长的蝴蝶花。”会议主办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6.文中第⑨自然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7.这篇文章的结尾“这幼小的生命,没有选择,只有开放”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请抄写下来。并谈谈你对结尾这句话的理解。
《备战2025年语文小升初专项特训: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1. 年画 风筝 剪纸 2.D 3.我国的戏曲该保留。因为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戏曲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关系更加融洽,我要说传统戏曲应该保留下来,在发展中创新!
【导语】这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以四则材料系统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戏曲、年画、风筝和剪纸。材料编排逻辑清晰,从表演艺术到视觉艺术,再到民俗活动,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文本语言简洁明了,兼具知识性与文化性,通过具体实例增强了可读性。设题巧妙结合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既考查信息提取能力,又注重文化理解与思辨能力,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本题考查的是提取关键信息。
材料二围绕“中国的年画”展开,介绍了年画的色彩、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材料三讲述了“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并提及了风筝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因此介绍了风筝。材料四则以“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开头,描述了剪纸的题材、造型及其寓意,介绍了剪纸。
故材料一、二、三、四分别介绍了中国的戏曲、年画、风筝和剪纸。
2.本题考查的是材料内容的理解。
D.由材料三“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可知,人类最早的风筝是木头制成的,并非竹子,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自己作为正方“民间艺术该保留”的观点,表明立场。然后,从材料中提取支持这一观点的关键信息,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阐述。可以从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等方面来组织理由。
示例:我国的民间艺术该保留。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保留民间艺术,就是保留我们的文化根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民间艺术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通过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的新作品,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民间艺术应该得到保留和传承。
4.说明了颅脑损伤致死、受伤者的比例、头部损伤率三方面内容。 5.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有“3C”标识或“GB”编号的安全头盔 选择大小合适的头盔 调整好束带长短、骑行过程中放下面罩 及时更换头盔 安全帽不能代替头盔 6.小丽的妈妈的做法不对。佩戴安全头盔是为了自身的出行安全,并不是为了应付交警的检查。人身安全比发型更重要,不能为了保持发型而不佩戴安全头盔。
【导语】这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选题贴近生活实际,聚焦交通安全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材料编排科学合理,通过权威数据(公安部门、世卫组织)和实用指南(头盔选购佩戴)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具备可操作性。文本语言简洁明了,数据对比直观,能有效引导读者认识头盔的重要性。题目设计注重考查信息提取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第三题的情景判断,巧妙地将文本理解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整体而言,这是一组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阅读材料。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材料一第①自然段中“公安部门统计指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小汽车是导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车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约80%为颅脑损伤致死”,第②自然段中“骑乘摩托车等两轮交通工具时戴头盔,可使受伤者的比例下降70%,死亡率下降40%。”第③自然段中“不戴头盔头部损伤率是戴头盔的2.5倍,致命伤不戴头盔是戴头盔的1.5倍,头盔对于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来说,相当于轿车驾驶人所系的安全带,是骑行者遇到危险时的最后一道防线。”可知,这一则材料中运用了数据,介绍了颅脑损伤致死率,戴头盔后的受伤者比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头部受伤率三个方面。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材料二中“购买头盔时,应看清生产标准,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有‘3C’标识或‘GB’编号的安全头盔。可通过头盔上粘贴的‘CCC’标志进行识别。另外,还得选择大小合适的头盔。”可知,选择头盔时要注意:(1)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有‘3C’标识或‘GB’编号的安全头盔;(2)选择大小合适的头盔。
“佩戴过程中,先调整束带长短,系上后,尽量与下颚贴合,也不宜过紧。骑行过程中,最好放下面罩,这样可以有效保护我们的面部和眼睛不受伤害。每一款头盔都有使用年限,一般为2﹣3年。如果超过使用年限,请及时更换。此外,安全帽不能代替头盔使用,因为前面没有挡风罩,后面没有后脑勺防护措施。”可知,佩戴头盔应注意:(1)调整好头盔的束带长短,骑行过程中最好放下面罩;(2)超过使用年限需及时更换头盔;(3)安全帽不能代替头盔使用。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材料中的内容来劝告小丽的妈妈。解答时,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再说说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小丽的妈妈的做法不对。因为头盔能保护驾乘人员,遇到撞击时,可大大减少对头部的冲击力。故小丽妈妈不能因为美将头盔挂在车上,这样做就失去了头盔的意义了。
7.文章讲述了“我”上学时在黑板上画了老师的头像,“我“冒犯了老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责骂”我“,而是正确引导、热情鼓励”我“去实现当画家的梦想。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老师的能够理解、宽容、爱护学生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8. 老师严厉的责骂 首先是为了消除“我”的紧张情绪;其次“我”已经意识到画老师的头像是对老师的不礼貌,但是老师通过这以动作原谅了“我”的不礼貌。 9.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对“我”在黑板上画画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又在巧妙地引导“我”,鼓励“我”。 10.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赞美与怀念之情。 11.老师是一个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人。
【解析】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常用的概括内容方法:①段意合并法: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②要素串连法:用词语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串联起来。③摘句归纳法:摘录句段法: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重点句子和段落。④题目扩展法:将标题的内容稍加扩展充实。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十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自认为对画画独具天赋,意识深处有一个当画家的梦”可知,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结合第③自然段中“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长着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大家知道,我画的是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大半的老人”,第 自然段中“老师那擦不掉的鼓励的话语,深深地留在我的心底”,第 自然段中“十八年后,我终于成了一名全国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画作先是出现在画本上,然后是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我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我实现了画家梦”可知,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我”画了一张老师的头像被老师发现了,“我”害怕老师责骂“我”,但出人意料的是老师不但没有生气还鼓励“我”,最后“我”成了一位青年画家。
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①从第③段的“大家笑过后,我开始害怕了,正想上去擦掉,老师却已大步走了进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地说”可知,“我”很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因为老师表情严肃而凝重。由此可以推测出,此时“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中的“暴风雨”指的是老师严厉的批评。
②通过读第⑥自然段可知,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老师知道是“我”画的头像以后,并没有骂“我”,而是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因为“我”当时很怕老师骂“我”。由此可知,老师此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我”的紧张情绪,此时的“我”也意识到画老师的头像是对老师的不礼貌,但是老师想通过这些动作来原谅“我”,还肯定“我”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
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
对文中第 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分析可知,句子中连续运用三个“应当……”,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对“我”在黑板上画画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又在巧妙地引导“我”,鼓励“我”。这样表达一方面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另一方面突出重点内容,让读者更加关注和重视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10.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
仔细阅读全文,从文章结尾的内容可知,这一段中的句子“ 十八年后,我终于成了一名全国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早赢了开头“ 十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自认为对画画独具天赋,意识深处有一个当画家的梦。”,故结尾的作用是:点题,首尾呼应,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赞美与怀念之情。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文中老师多次笑着和“我”说话,说明了老师和蔼可亲,懂得宽容;从老师没有批评“我”在黑板上画漫画,而是借用这个教育我们如何写作,抓住人物的特征,说明老师懂得引导教学、教导有方。
12. 本文指帮助商家欺骗消费者。 外卖小哥勉强装笑。 13. 妈妈很有原则,不因小恩小惠而好评。 妈妈通情达理。 14. 小雅贪小便宜 李茹坚持原则; 店家用好评误导消费者 外卖员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 15.标准不能看在钱的角度,要从动机出发。
【解析】1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文章第⑤段句子“看那么多好评,才选的这条裤子,咱再那样做,还会误导更多人,这就是助纣(zhòu)为虐(nuè)!你如实评论,就说质量一般,快递速度挺快的。”可知,给商家好评误导、欺骗消费者就是助纣为虐;故“助纣为虐”在本文指帮助商家欺骗消费者。
结合文中第 段句子“外卖小哥犹豫着,不好意思地讪(shàn)笑着说:‘大姐,家有垃圾吗,我给您捎下去。’”及前文可知,外卖小哥因事故延误时间而不好意思勉强装笑;故“讪笑“”在文中指外卖小哥勉强装笑。
1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
从第⑤段画线句子“看那么多好评,才选的这条裤子,咱再那样做,还会误导更多人,这就是助纣为虐!”可知,妈妈做事很讲原则,不因小恩小惠而去好评,欺骗消费者。从第⑩段画线句子“她大度地说:‘没事,以后路上别太赶,注意安全。’”及前文第⑨段画线句子“大姐,不好意思,送晚了半个小时,半路上车子和别人的车子发生了摩擦……李茹看到外卖小哥的裤子是脏的,而且衣服胳膊肘处也磨破了”可知,妈妈同情达理,并没有因事故导致延误时间而不给外卖小哥好评。据此批注即可。
14.本题考查写作方法。
结合第④段句子“小雅拿着一张卡片,看看说:‘给店家五星好评,再加三十字的评论,可以加客服微信领取五块钱红包,我弄一下,能省五块钱。’”和第⑤段“李茹说:‘……看那么多好评,才选的这条裤子,咱再那样做,还会误导更多人,这就是助纣为虐。”可知,这是把“小雅贪小便宜”和“妈妈李茹拒给好评”进行对比,突出妈妈做事讲原则。
结合第①段“小雅取回包裹,拆开包装,一看裤子,就皱起了眉头,这裤子的颜色和网上展示的样品差距很大,再看里面的绒,也和店家描述的严重不符。”及第⑨段“小哥赔着笑脸,双手递过外卖,小声说:‘大姐,不好意思,送晚了半个小时,半路上车子和别人的车子发生了摩擦……”可知,这是把店家欺骗消费者和外卖员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对比,突出外卖员真诚服务。
15.本题考查续写写话。
通读全文可知,妈妈不给误导、欺骗消费者的店家好评,却给了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的外卖小哥好评,从而可以看出妈妈在这件事上的标准:不以金钱为标准,要注重事件的本质、动机,表现了妈妈是一个坚持原则而又通情达理的人;解答本题要突出妈妈对好评的态度即可。如:给不给好评,要看它的出发点和事情的本质,不能只看金钱。
16.(1) 意犹未尽 春寒料峭
(2) 做蚕豆肉丸汤 做拿手菜
(3) 拟人 早春天气虽然开始回暖,但仍略有寒意的特点
(4) 动作 做蚕豆肉丸汤 奶奶的勤劳、能干
(5)引出下文
(6)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和怀念
【详解】(1)本题考查反义词。
“兴味索然”:一点儿兴致、意趣都没有。
文中“意犹未尽”指没有尽兴或意思没表达完,因此“意犹未尽”与“兴味索然”互为反义词。
“春风和煦”:温暖的,形容阳光温暖而舒适。
文中“春寒料峭”意思是:早春的天气虽然开始回暖,但仍略有寒意,因此“春寒料峭”和“春风和煦”互为反义词。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③自然段“每到春季,奶奶就会给我做一碗蚕豆肉丸汤,汤鲜肉嫩,喝完一碗还觉得意犹未尽”可以概括为:奶奶做蚕豆肉丸汤。
结合第⑤自然段“后来慢慢长大了,我也可以帮忙打打下手。我总喜欢边看奶奶炒菜边和她聊天。就在厨房那一方小天地中,中考以后,我和奶奶聊高中填报的志愿;上大学以后,我们聊女孩子要学几样拿手菜,日后无论到哪生活都能照顾好自己”“朋友们都说我厨艺了得,大头儿子也很买账。”可以概括为:我在帮奶奶打下手中学到了做拿手菜。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
“好不容易等到天放晴了,终于得见太阳的脸,北风又来凑热闹”中“太阳的脸”“凑热闹”将“太阳”“北风”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早春天气虽然开始回暖,但仍略有寒意的特点。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
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那时候没有什么丸子神器,奶奶都是左手握拳挤肉馅,一团肉糜从虎口露出,右手马上用汤勺一刮,一个胖嘟嘟的肉丸就跳进了炉子上炖着的蚕豆汤里”中“挤”“露”“刮”这些动词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奶奶”做蚕豆肉丸汤的娴熟,表现了奶奶的勤劳、能干。
(5)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
“奶奶在厨房烧饭的时候,我总喜欢凑到旁边,或者倚着门槛,或者靠着灶台”为下文“后来慢慢长大了,我也可以帮忙打打下手”“就在厨房那一方小天地中,中考以后,我和奶奶聊高中填报的志愿;上大学以后,我们聊女孩子要学几样拿手菜,日后无论到哪生活都能照顾好自己”做的铺垫,因此这句话的作用是:引出下文。
(6)本题考查结尾段落的作用。
文章最后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奶奶说过,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春天就得尝尝鲜”既照应了开头“好不容易等到天放晴了,终于得见太阳的脸,北风又来凑热闹。这波倒春寒,好像是为了让我体验什么才是春寒料峭一般”,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在内容上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和怀念。
17. 最美槐花情 槐花盛开的日子 槐花树下话温馨 18.从视觉上描写了槐花的颜色和渐次开放的过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从嗅觉上描写了槐花的清香,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与赞美。 19.文章以朋友请“我”吃槐花包子为“引子”,引发了“我”对槐花、槐花加工的美食以及与槐花相关的生活的回忆,表达了“我”对槐花的赞美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0.我不同意删去第⑤段,因为文章第⑤段主要介绍了槐树的开花时间、我们大院门外的槐树的特点,表现了槐树的适应性强、寿命很长,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文章主旨,使文章波澜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17.本题考查信息整合和概括。
本篇文章主要是作者借槐花表达自己思念和赞美之情。由此,主题可以设立为“槐香情深,故土之恋”,主题紧扣了文章中对槐花的深情描绘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槐花不仅是美味的象征,更是连接作者与家乡情感的纽带,因此“槐香”代表了槐花的独特魅力和香气,而“情深”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故土之恋”则直接点明了画展想要传达的情感主题。结合第⑥段可知描写了盛开的槐花林,洁白的花朵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远处是宁静的乡村风光,青山绿水,炊烟袅袅,一派和谐美好的景象。画作二可以设计为“槐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结合第⑨段讲到的槐花节,可以将画作三设立为“槐花节上的欢乐时光”。
1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槐花从花蕾初绽到满树盛开的美丽过程。运用“吐芳”、“露出一点白头”、“突然变成满树花瓣”等动词,细腻地描绘了槐花绽放的动态美,同时“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缀满树枝”一句,以“洁白”和“缀满”强调了槐花的色彩和数量,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繁花似锦的景象。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则通过嗅觉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槐花的香气,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槐花盛开的环境中,感受到那份清新与美好。
19.本题考查文本赏析。
开头直接提到朋友邀请吃槐花包子,这种贴近生活的细节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因为食物往往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和好奇心,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或情感联结的食物。读者会想要了解槐花包子的美味,进而被引导阅读整篇文章。同时自然过渡到第②段描写槐花包子。因为是朋友相邀触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为文章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调。
20.本题考查文本赏析。
第⑤段虽然主要描述了槐树的生长环境和特性,但槐树是槐花的载体。没有槐树,就没有槐花。因此,通过描述槐树的适应性、耐烟尘、不惧吵闹等特性,实际上是在为槐花的美丽和坚韧做铺垫。第⑤段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增加了文章的层次感和深度。它让读者了解到槐树作为一种植物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和欣赏槐花。从文章结构上来看,第⑤段与前后文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它既是前文对槐花美食回忆的延伸,又是后文对槐花美丽和花期短暂描述的铺垫。如果去掉这一段,文章的结构可能会显得不够完整和连贯。由此,第⑤段不能去掉。
21.(1) 祖父捉贼 祖父刻鱼
(2) 动作 贼人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放弃米袋的心理。
(3) 动作 语言 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
(4)第二句表达效果好,第二句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写出贼被祖父的做法所感动,为下文送鱼报恩的情节埋下伏笔。而第一句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5)呼应 这样能使含义更加深刻,使情感更加强烈,使主题更加突出,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
【详解】(1)本题考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一天夜半,父亲起夜,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叫了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可知,这一情节可以概括为:祖父捉贼;结合第⑧自然段中“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可知,这一情节可以概括为:祖父刻鱼。
(2)本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③自然段“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可知,句中的“攥”是对贼的动作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贼刚被发现时的状态;从而可以体会到了贼人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放弃米袋的心理。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⑤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以帮你家度几天日子’”可知,“交给他”是抓住了祖父的动作进行描写,“带上吧,它可以帮你家度几天日子”是对祖父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从中体会到了祖父是一位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二句中“留下一条曲折的河”可知,这句话把“眼泪”比作了“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贼被祖父的做法所感动的情景写得生动形象,为下文送鱼报恩这一情节作了铺垫。故这一句写得好。
(5)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赏析。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第⑩自然段中“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可知,“家徽”出现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这样的写法是首尾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从而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2.讨厌 劝阻 yǎn xī 晖 辨 23. 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减弱。 24. 鸦占鹊巢 和睦共处 25. 这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听到它的鸣叫是晦气; 乌鸦与喜鹊友好相处,人们不再觉得乌鸦是不吉祥的。 2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乌鸦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鸦住进了喜鹊丢弃的巢,引出下文的内容。 27.文章是围绕“香椿树上的鸟巢”展开的,作者花众多笔墨来写鸟儿归巢的场景实则是寄托着战士们思念家乡的情感,“鸟巢”代表的是家,“百鸟”代表的是离家的战士,表达了战士们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解析】22.本题考查字音和词语理解。
“憎恶”指憎恨;厌恶;“讨厌”指令人烦恼,惹人心烦。结合句子“听到它的鸣叫是晦气”可知,应选“讨厌”。
“劝阻”指劝说阻止别人做某事;“阻拦”指阻止。结合句子“好心的乡亲前来驱赶”可知,父亲应是劝说阻止,而不是直接阻拦,应选“劝阻”。
繁衍(yǎn):指繁殖衍生,使其逐渐增多。
栖息(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余晖”指太阳刚落山时的傍晚阳光;“余辉”则只是指残留的光辉。结合“落日”可知,应选“晖”。
“分拼”指分开拼起来;“分辨”指分清辨认;结合“喜鹊、乌鸦或其他的鸟类”可知,百鸟聚集在一起分不清什么鸟,应选“辨”。
2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第③段中“特别是阴雨天或黄昏,那拖长带点嘶哑的鸣声,似乎有点凄厉”和“对付的最好办法是大声地呸呸几下,再使劲吐上几口唾沫”可知,“不寒而栗”指让人很害怕。
结合第⑨段“在喜鹊和乌鸦的大合唱一浪高过一浪”和“天黑了,夜静了,巢湖的涛声又起了”可知,“偃旗息鼓”指声音停止了。
24.本题考查概括小标题。
结合第②~④段的故事情节可知,“喜鹊筑巢”和“成为朋友”中间的情节是乌鸦住进了喜鹊舍弃的巢,可概括为“鸦占鹊巢”。
结合第④~⑧段的故事情节可知,“成为朋友”之后的情节是鸟类生活在一起,村民也不再排挤乌鸦,其他动物也很友好,可概括为“和睦相处”。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第③段“而那些令庄户人讨厌的呱呱叫个不停的几只乌鸦也飞来了,民间流传这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听到它的鸣叫是晦气”可知,庄户人原来对乌鸦的看法是觉得乌鸦不吉祥,叫声晦气。
由第④段“它们相安无事地结为友好睦邻,一年四季的朝夕相伴使这两类鸟成了好朋友”可知,庄户人看到乌鸦和喜鹊能和睦相处之后,便不再排斥乌鸦。
2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画线句子“它们坐享其成地住进了喜鹊舍弃的老巢,心安理得地在里面孵化自己的下一代”中“坐享其成”“心安理得”的心理描写是人的心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刻画了乌鸦灵活利用鹊巢的形象,从而也引出了后文的情节。
27.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结合文末的备注“讲述了安徽百岁抗战老兵徐世椿的人生传奇故事”可知,作者借“香椿树上的鸟巢”来象征抗战老兵徐世椿的家乡,详细叙述了百鸟归巢的情景,实则是暗喻离乡战士对家乡的牵挂。
28. 菜品 小吃 29.D 30. × × √ 31.敲打成片 切条烧熟 32. 传承 家
【解析】28.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
材料一的第①段以温州的一日三餐来介绍温州的美食。从“清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糯米饭、猪脏粉端上餐桌;中午,在老街里寻觅鸭舌、灯盏糕、猪油渣;傍晚,清蒸的黄鱼,腌制的“江蟹生”出现在大排档。”可知温州早餐丰富多样,中午老街里的小吃多种多样,晚餐的海鲜菜品多。故可总结为温州美食菜品多,小吃多,从材料二的第②段主要讲的是温州菜的烹饪方法,可总结为温州美食烹调方法多。
29.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阅读材料二可知“道是无鱼却有鱼”主要写的是温州名菜三丝敲鱼。因为三丝敲鱼“让人看不出鱼的痕迹,但尝上一口鲜嫩滑爽,味道醇美。不见鱼却尝到了鱼鲜味”,因为看不出鱼的痕迹,随后材料二的第③段讲了三丝敲鱼的烹饪方法,要将鱼敲打成鱼片,用“道是无鱼却有鱼”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30.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1)错误,阅读材料一的第二段可知,“瓯菜”的烹调方法很多在中国很出名,在欧美,瓯菜馆占了中国餐馆的较大比例,是因为“许多远在异国他乡的温州人来到餐馆,只为吃上一碗地道的温州糯米饭。”是海外华侨心中家乡的味道,故表述错误。
(2)错误,材料二中“三丝敲鱼”的故事是“传说道光年间,温州府来了一位府台,随身带来一名福建厨师。这位厨师模仿福建敲肉做了敲鱼。”主要是讲“三丝敲鱼”这道菜的由来,而“瓯菜”的菜式很多,“三丝敲鱼”只是其中一个,不能说明瓯菜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博采众长。
(3)正确,材料二主要写的就是“三丝敲鱼”这道菜,“三丝敲鱼”的关键在于敲鱼片,故详写详写敲鱼片的制作。该句表述正确。
3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
读题可知流程图我们可从材料二的第③段概括,从“敲鱼的关键在于“敲”,给鱼块拍上适量的淀粉,随后就是不断地拍粉、敲打、直至成为薄如蝉翼的鱼片。”可知首先要将鱼块拍粉,随后就是敲打成鱼片,从“敲好后,将鱼片切条烧熟,最后配以香菇、火腿、鸡脯肉、青菜等辅料。”可知第三步是鱼片切条烧熟,然后再配辅料。故可填“敲打成片”“切条烧熟”。
3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题目要求借助材料一,那么写的时候要注意。设计标语则需要词句简短的同时还能突出对象的特点。
温州有山,有海,故说“温州美食,是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因为材料一中说到“瓯菜烹饪技术还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那么我们可以说有“传承”的味道,材料一还说到“许多远在异国他乡的温州人来到餐馆,只为吃上一碗地道的温州糯米饭。”那么也可以说有“家”的味道。
33.dǎo chà 34.以早春时郑州还“一片寒意”的环境来做对比,突出蝴蝶花生命力的顽强,以及它带予人的生命的活力。 35.会议以女性为主题,这样不但让每个人能感受到以“蝴蝶花”所代表的女性的美,更突出了会议的主题,让大家看到主办方对女性、对这一次会议的重视,也让会议的现实变得新颖而独特。 3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这些花儿盛开的样子,表现出作者对这些花儿的喜爱。 37.花儿此时是无法挑选自己的生活环境的,不得不面对,忍受甚而接受。
蕴含的生活哲理:我们不能改变身边的环境,但我们能改变自己,要生存下去,就得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自己。
【解析】33.本题考查的是对多音字的辨析
“倒”读作“dǎo”时,意为:仆,倒下;垮台,失败。
读作“dào”时,意为:上下或前后颠倒;翻转或倾斜容器,使所盛的东西出来;向后,往回退。
倒掉——dào,扔掉。
”差“读作“chā”时,意为:失当,错误;不相同,不相符。
读作“chà”时,意为:不相合,有错误;不好,不合标准。
阴差阳错——chā,比喻由于偶然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故应划掉dǎo、chà。
3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与分析。
认真阅读第①自然段中的“早春的三月,处于北方地区的郑州还是一片寒意,我却在一次以女性为主题的会议门口,得到了一枝艳紫的蝴蝶花。”可知,“早春的三月,处于北方地区的郑州还是一片寒意”主要描写了早春三月寒冷的环境,渲染出当时所处的环境之寒冷。但在如此寒冷的环境里仍能看到蝴蝶花,衬托出蝴蝶花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人们对蝴蝶花顽强的精神的敬佩之情。
35.本题考查的是句中的理解。
认真阅读第②自然段中的“与会的每一个人都领到了这样的一枝长长的蝴蝶花。我深为会议的主办者的精心感动,他们不是给了你一枝其他的什么普通的花而是一枝这么独特的小花,它同会议的主题显得是那么和谐而富有激情。”“蝴蝶让春天有了翻飞的动感。女性是属于春天属于花的”可知,艳紫色的蝴蝶花使得会议的主题显得更加和谐,是女性的专属,让大家看到主办方对女性、对这一次会议的重视,凸显出女性生命力的顽强与活力。
36.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主要句子的理解。
比喻: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结合文中划线句子“它们有的在这边开,有的在那边开,整个花枝都开满了,真的像一群蝴蝶缠绕在春天里。”可知,句中将“花儿”比作“蝴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这些花儿盛开的样子,使得花儿的形象更加贴切,表达出作者对花儿的喜爱与赞美。
37.本题考查的寻找找关键句和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认真阅读短文第⑩自然段中“它们本该在哪个树上,却阴差阳错来到了我的家里。这幼小的生命,没有选择,只有开放。”结合短文内容可知,短文中“我”将一枝蝴蝶花随意地插在未喝完酒的酒瓶中,并且将之抛之脑后,然而“小花开得是那么芬芳而张扬”,在并不是很好的生长环境中,它依然张扬四射,开出芬芳的花儿。因此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这些花儿是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的,所以,无论面对艰难环境,也只能选择肆意开放与蓬勃生长,与第⑥自然段中的“花儿此时是无法挑选自己的生活环境的,不得不面对、忍受甚而接受。”意思相近,相互对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