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23:0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康市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人类已有大约200万年的历史,后来连续演化并融合西来人种成
分形成中华民族的先祖。距今1万多年稻作和粟作农业在南、北方分别起源,距今8000
年前后“南稻北粟”二元农业体系初步形成,距今6000多年南、北方都已是典型的农业社
会。中国有着广大的适合发展农业的地理空间和自然环境,加上其特有的二元农业体系,
能够最大程度保障食物供给的稳定性,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坚实基础。
发展农业最需要精准的农时,这只有观测相当稳定的天象才能做到。比如民间谚语
说“二月二,龙拾头”,指的就是东方的龙角星在地平线升起的时刻,也是华北地区开始春
耕播种的时节。这种“观象授时”的传统在距今8000多年前应该就已经产生了。河南舞
阳贾湖遗址发现的一种一端双叉、一端有把手的骨器,类似汉代画像上伏羲、女娲拿的天
规,还有一类骨尺类器物,这很可能就是“观象授时”使用的“规矩”。“观象授时”自然会
引发对天的崇拜信仰,以及向天地神灵的卜问。贾湖发现的装有石子的龟甲、浙江义乌桥
头和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的六画一组的“八卦”类符号,都是比较明确的数卜证据。此外,
贾湖龟甲上还刻有可能表示占卜结果的符号,类似符号还见于甘肃秦安大地湾等遗址。
令人称奇的是,湖南洪江的高庙遗址和相距遥远的西辽河流域,同时出现了大口獠牙的
“见首不见尾”的龙形象,暗示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大江南北已出现“一元”信仰或宇
宙观。
文明的形成有赖于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许多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这样的社会在8000
年前可能已经出现了。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白家文化等有着土葬的“族葬”墓地,这在同
时期的亚欧大陆其他地区罕见。这些墓葬将逝去的人深埋地下,齐整的装殓、丰厚的随
葬,寄托着对逝者特别的关爱与敬重,表明已有了显著的祖先崇拜观念。同一墓地分区分
群,成排成列,秩序井然,可能体现同一氏族(宗族)的人群在亲疏关系、辈分大小等方面的
秩序。同一墓地延续一二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说明族人对祖坟有着长久的记忆和坚守,
也为后世子孙在这块地方长期耕种生活提供了正当理由和“合法性”。
距今8000年前,中国大部地区出现了秩序井然的社会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化,产生
了较为先进复杂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系统,包括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以及天文、数学、音
乐等,这些思想观念和知识系统传承至今,构成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更进一步来说,当
时中国大部地区文化已经初步交融,联结为一个雏形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有了文化上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蠡巴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