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3 06:3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阅读
钻木取火
有燧(suì)明国,不识①四时昼夜②。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③。后世圣人,目④此树表,有鸟若鸮⑤,以口啄树,粲然⑥火出。圣人感⑦焉⑧,因⑨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不识:不知道。②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③屈盘万顷:盘根错节,占地面积有一万顷。④目:亲眼看到。⑤鸮(xiāo):猫头鹰一类的鸟。⑥粲(càn)然:鲜亮发光的样子。⑦感:感悟。⑧焉:此。⑨因:于是。
1.用“﹏﹏﹏”画出“圣人感焉”中的“焉”指代的内容。
2.结合注释,写一写画“——”的句子的意思。
3.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体现出他的什么精神品质(  )(多选)
①善于观察 ②勤劳能干 ③勇于尝试 ④坚持不懈
4.你还知道哪些伟大发明或发现是从偶然的发现中得到的?请写出一个事例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题目。
【甲】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②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③。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④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洛下:洛阳方面。这时洛阳被匈奴占领。②潸然:流泪的样子。③具以东渡意告之:把晋王朝东迁的原委告诉了他。④异:对……感到诧异。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
③不闻人从日边来
④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6.请用“/”为【乙】文画线句子划分停顿节奏。 (标画2处)
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7.下列对【甲】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在表达自己意见时往往以谦辞开头,而文章第二、三段中均直说“我以”,毫不客气,体现了两小儿的自信满满。
B.“孰为汝多知乎”运用反问,表达出两小儿对孔子的嘲讽,体现出孩子的天真、率直,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社会礼制的缺乏。
C.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是一致的,即先给出观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理结合自然现象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D.本文两小儿的话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很好地突出了“辩斗”的特点。
8.【甲】文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① ;【乙】文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② 。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③ 。
阅读
钻木取火
有燧(suì)明国,不识①四时昼夜②。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③。后世圣人,目④此树表,有鸟若鸮⑤,以口啄树,粲然⑥火出。圣人感⑦焉⑧,因⑨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不识:不知道。②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③屈盘万顷:盘根错节,占地面积有一万顷。④目:亲眼看到。⑤鸮(xiāo):猫头鹰一类的鸟。⑥粲(càn)然:鲜亮发光的样子。⑦感:感悟。⑧焉:此。⑨因:于是。
9.用“﹏﹏﹏”画出“圣人感焉”中的“焉”指代的内容。
10.结合注释,写一写画“——”的句子的意思。
11.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体现出他的什么精神品质( )(多选)
A.善于观察 B.勤劳能干 C.勇于尝试 D.坚持不懈
12.你还知道哪些伟大发明或发现是从偶然的发现中得到的?请写出一个事例吧!
13.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行⑤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燃蜡烛。④熟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晋平公说自己“恐已暮矣”,是因为 。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
③从全文看,师旷劝晋平公“炳烛”,实际的意思是 。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文中“如日出之阳”相同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亦者也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虽与之俱学
D.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3)文中画线句子是师旷对于学习的论述,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出两条。


阅读。
猴弈
西番①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国人奇之,献于朝②。上诏③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④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注释】①西番:古代对西域一带的泛称。②朝:朝廷。③上诏:皇帝下诏书。④系:拘囚。
14.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读了小古文,我知道“猴弈”的意思是猴子跟猴子下棋。
②“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有一处停顿是错误的。
③杨靖赢了老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善弈。
15.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字“之”的意思。
①征能弈者与之较
②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
16.猴子失败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 。
品故事,悟事理。
【甲】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①孰为汝多知乎?”
【乙】论语(节选)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联系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推想成语的意思。
①及其日中如探汤。赴汤蹈火:
②默而识之。博闻强识:
18.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19.甲文中,孔子被两小儿质疑,你认为孔子是否“多知”?请摘抄乙文中孔子的语录为依据,写出理由。
20.请引用乙文中的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写一段话,作为小学生活的学习心得与收获送给同学,激励他(她)继续奋斗。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石,以昭炯戒。”
2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 (2)学而不思则罔( )
(3)王生益愠( ) (4)不应而还走( )
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吾悉能志之( ) (2)李生说之曰( )
(3)王生益愠( ) (4)迨年事蹉跎( )
23.下列与“李生故寻王生”一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B.西出阳关无故人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
2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生认为善学者要不耻下问,能择善者而从。
B.李生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善学贵在善思。
C.李生认为王生即使想改进学习方法也为时已晚。
D.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25.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26.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列文言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7.本文选自《 》。
28.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0.文中“尊君”与“家君”指的都是 ,但称呼不同是因为 。
3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一波三折。
B.“下车引之”一句体现了友人的粗鲁无礼。
C.“待君久不至”一句中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
文言文阅读。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③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⑥不以⑦锯中截而入?”遂⑧依而截之,乃入城。
【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拿、握。③亦:也,仍然。④俄:一会儿。⑤老父:古时对年长男子的尊称。⑥何:为什么。⑦以:用。⑧遂:于是。
3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竖/执/之不可入 B.初竖/执之/不可入
C.初/竖执之不/可入 D.初/竖执之/不可入
33.照例子,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例:守株待兔 守候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遂依而截之 (4)初竖执之不可入
34.鲁国人把长竿“遂依而截之”的原因是( )
A.鲁国规定禁止拿长竿的人进城。 B.鲁国人只需要短竿,不需要长竿。
C.鲁国人认为手拿长竿无法通过城门。 D.鲁国人担心手拿长竿容易伤及他人。
3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老父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B.执竿入城的鲁国人做事不会思考,不懂得变通,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人。
C.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多思考,不要盲目地相信他人。
文言文阅读。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②,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③。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④,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⑤,无一还心⑥。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⑦,绝其甬道⑧,大破之。
【注释】①卿子冠军:这里指宋义。宋义是上将军,为军中之冠,故称“卿子冠军”。②河:指发源于山西的漳河。③陈余:秦将。复请兵:又要求增援。④釜:饭锅。甑(zèng):蒸馏工具。庐舍:房屋。⑤必死:决死之心。⑥无一还心: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⑦九战:经过多次战斗。九,泛指多数。⑧甬道:走廊,过道。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将卒二万( ) (2)陈余复请兵( )
(3)皆沉船( ) (4)绝其甬道( )
3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3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示士卒必死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39.这个故事后来被浓缩为一个成语,请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解释它的意思。
40.项羽为什么能大破秦军?
文言文阅读。
穆公亡马
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逐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此德出而福反⑥也。
(选自《说苑·复恩》)
【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⑥反:同“返”,返回,回来。
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亡其骏马( ) 方共食其肉( ) 居三年( )
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43.选文最后一句话“此德出而福反也”是否显得多余?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犬情深
咸溪童镛家,畜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性狡狯[注],解人意。日则嬉戏,夜则守门。后白者忽目盲,不能进牢而食。主人以草藉檐外卧之。花者衔饭吐而饲之。夜则卧其旁。及白者死,埋之山麓间,花犬乃朝夕往,至葬处则默哀,若拜泣状,良久乃反。
【注释】狡狯:聪灵。
4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畜二犬( ) (2)后白者忽目盲( )
(3)花者衔饭吐而饲之( ) (4)及白者死( )
4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主人以草藉檐外卧之。
(2)花犬乃朝夕往,至葬处则默哀,若拜泣状,良久乃反。
46.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任意写出一点。
文言文阅读。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本业:完成学业。
47.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去: 方:
欲: 还:
48.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的内容。
(1)问之( ) (2)学而时习之( )
4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阅读与欣赏
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 ① 。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1)之,曰:“汝莫忧,吾教(jiāo jiào)汝出。”主人亟(2)问:“法何?”老人曰:“ ② ,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 ③ 。既杀驼, ④ ,如此痴人,为(wéi wèi)世人所笑。
【注释】[1]语:yù,告诉。 [2]亟:Jí,同“急”。
50.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51.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在答题卡中对应序号填写)。
A.以刀斩头 B.而复破瓮 C.首不得出 D.汝当斩头
52.“之”在文言文中经常指某人、某物或某事,下列句中的“之”指的是什么?请选择正确答案,写序号。
A.老人 B.主人 C.骆驼 D.瓮
①有一老人来语之( ) ②自当出之( )
53.骆驼主人“为世人所笑”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54.选择这个故事的寓意,填序号。(  )
A.做事循规蹈矩,不知变通,就会闹出笑话。
B.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C.对待事物要懂得去看到它的本质,不要只看表面。
55.要让骆驼的头从瓮中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请你为骆驼的主人出出主意。
阅读与感悟。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56.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仕于南方 仕:做官。 B.席上啖菱 啖:谈论。
C.其人护其短 短:短处。 D.欲以去热也 去:除掉、去掉。
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58.请用“/”给下面这句话划分朗读停顿节奏。(停顿两处)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59.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论语》中的话回答。
潜心阅读,沉着答题。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②(zhù)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③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屐④齿碾⑤之,又不得。瞋⑥(chēn)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⑦(niè)破即吐之。
【注】①鸡子:鸡蛋。②箸:筷子。③掷:扔。④屐:木底鞋,下有齿以防滑。⑤碾:踩。⑥瞋:发怒。⑦啮:咬。
60.短文把王蓝田 的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并用“ ”“ ”两字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给人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6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62.故事中王蓝田的表现让你想起来哪些相关的谚语、歇后语或成语?试着写一个。
阅读与理解
薛谭学讴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②,抚节③悲歌,声振林木,响④遏行云。薛谭乃谢⑤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①讴(ōu):这里指唱歌。②衢(qú):大路,四通八达的路。③抚节:打着节拍。④响:回声。⑤谢:道歉,谢罪。
6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 ②自谓尽之( )
③遂辞归( ) ④响遏行云( )
64.翻译下面句子为白话文。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65.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最后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心神安适)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其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释】①蹊:踩,践踏;②曷:通“何”为什么。
6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听已( ) (2)或牵牛来责蹊田( )
(2)父怒,挞之( ) (4)冕因去( )
67.翻译下列句子。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2)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
(3)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其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68.(1)请摘录文中最能表现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
(2)通读文章,概括王冕“遂为通儒”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欲伐①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者,欲谏不敢,则怀操⑤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⑥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⑦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⑧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⑨也!黄雀延颈⑩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 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战!”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正谏》,有改动)
注释:①伐:攻打,讨伐。当时吴王一心想攻打楚国,却从未想过提防越国。②谏:劝谏,规劝。③舍人:侍从。④少孺子:人名,生平不详。⑤操:拿着。⑥如是:像这样。⑦高居悲鸣:在高高的地方发出悲哀的叫声。⑧委身曲附:弓着身子趴在树枝上。⑨傍:旁边。⑩延颈:伸长脖子。 顾:考虑。
6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欲谏不敢
②乃罢其兵
70.下列对加点词“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指园中的树)
B.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指树上的蝉)
C.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指黄雀旁的螳螂)
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指蝉、螳螂、黄雀三者)
71.请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小古文阅读。
《朱子家训》①(节录)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③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④,毋⑤临渴而掘井。
[注]①《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 ②庭除:庭院。 ③恒念:总想到。 ④绸缪(ch6u móu):修补好屋舍门窗。⑤毋(wú):不要。
72.文中“起“和“① ”构成一对反义词。“即起”的意思是:② 。
73.用自己的话写出句子②的意思。
74.从句子③中找出一个成语“① ”。这个成语字面的意思是② ,比喻③ 。
75.根据题目、节录的内容或者你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朱子家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短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 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得句:得到佳句。 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 垢:责骂。 胡:为什么。
76.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录之(录音)
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
77.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
78.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79.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目此树表,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粲然火出。 2.于是用小树枝来钻木取火,人们尊称他为“燧人氏”。 3.①③ 4.牛顿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他由此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5. 离,距离 通“智”,名词,知识。 听闻,听到 不同,差异 6.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7.B 8. 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 长安和太阳哪个远 聪明才智和对世界的探究精神
9.目此树表,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粲然火出。 10.于是用小树枝来钻木取火,人们尊称他为“燧人氏”。 11.AC 12.牛顿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他由此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3.(1) 晋平公担心自己年纪已经七十岁,想要学习但恐怕已经太晚 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年龄多大,都不应放弃学习和进步的空间
(2)A
(3) 不论年纪多大,都不应放弃学习的机会。 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的空间。
14. × √ × 15. 代词,指老猴; 的 16. 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心不在焉
17. 形容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形容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18.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知道自己知道的,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这就是智慧。 19.孔子在《论语》中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孔子虽然知识渊博,但他并不自以为全知全能。因此,在《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问题,他坦诚自己无法回答,这正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我们的小学生活中,这句话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进。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和理解这些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种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勇敢面对困难,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21. hào wǎng yùn xuán 22. 通“记”,记住 劝说,读“shuì” 更加 时光白白流逝 23.D 24.C 25.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26.李先生认为“善学者”就是要勤于思考。
27.世说新语 28. 拉、牵。 回头看。 29.和别人相约一同出行,却丢下我先走了。 30. 元方的父亲 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31.B
32.D 33. 进入 截断 依照 开始 34.C 35.A
36. 率领 又 都,全 断绝,阻断 37.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名扬诸侯。 38.D 39.破釜沉舟。意思: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40.因为项羽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41. 丢失 吃 过了 42.于是依次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喝了酒之后都惭愧地离开了。 43.不多余。文章最后用“德出而福反也”总结全文,对秦穆公以德服人、因德得福作出评论。“德出”概括了上文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福反”点明后来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
44. 养 突然 喂养 等到 45. 主人用草铺在房檐外让它睡在那里。 花狗于是每天早晚都前往(埋葬白狗的地方),在埋葬(白狗)的地方默默伤心,像悼念的样子,很久才返回。 46.写出了动物之间相互友爱的感情,告诉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和睦相处,互助互爱。
47. 离开 正在 想要 回去 48. 老媪 以前的知识 49.李白被老妇人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50.jiāo wéi 51.CDAB 52. B D 53.既杀驼,而复破瓮 54.B 55.把瓮打破,骆驼头就能出来。
56.B 57.菱角生长在水中并非生长在土里,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58.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5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0. 性急(急躁) 怒 瞋 61.(王蓝田)气得要命,又从地上拿起来放入口中,嚼碎了立即吐出来。 62.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暴跳如雷。
63. 没有,不 以为,认为 于是,就 阻止 64.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至死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65.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做人不可骄傲自满。
66. 以后 有人 打 离开 67. 他偷愉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68.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心神安适)若不见。 王冕的好学、苦学。他家庭贫困,就在学堂外偷听;为了读书,小小年纪就无所畏惧,在寺庙里映着长明灯学习。正是这份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这份执著,促使王冕走向了成功。
69. 劝谏 于是 70.C 71.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
72. 息 就起来 73.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 74. 未雨绸缪 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修补好 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75.《朱子家训》成为了许多人治家育儿的范本,精辟地阐述了治家之道,被历代士大夫称为“治家之经”。
76.B 77.D 78.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79.张丞相自己。 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改正。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