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春夜洛城闻笛
唐 · 李白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品读诗歌,掌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3.分析诗歌表达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在诗中
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 人 论 世 了解诗人研究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作 者 介 绍
李白(701年- 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迈奔放、想象瑰丽著称,与杜甫
并称“李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生平概览】
出生与早年: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5岁随
父迁居四川绵州。少年时便展露才华,博览群书,喜好剑术与游历。
漫游与仕途:20岁起游历四方,足迹遍及长江、黄河流域。曾受唐玄宗
赏识入长安为翰林供奉,但因性格傲岸、不谙权术,仅两年便离开宫廷,继
续漂泊 。
晚年与离世:安史之乱中卷入永王李璘幕府,后因谋反罪流放夜郎(今
贵州),途中遇赦。晚年穷困潦倒,762年病逝于当涂(今安徽),传说因
醉酒泛舟捞月而溺亡(未证实)。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
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 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
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家玉遂暗兆聲段入
春風满清城北夜曲中
間析柳何人不起坟围 停 李 白 e 言 馬 叙 偷
写 作 背 景
知 识 链 接
【 折 柳 】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 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文 题 解 读 · 《春夜洛城闻笛》 时 间 :"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地 点 :“ 洛 城 ”现在河南洛阳,表明是客居 事 件 :"闻笛"
诵 读 诗 词 品读诗词了解诗句意思
朗 读 课 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 ·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 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今河南洛阳
春夜洛城闻笛
声音不知从何 处传来
谁家玉笛 暗 飞 声 ,
听;听见
此 夜 曲 中 闻 折柳 ,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
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笛子的美称
故乡,家乡
何 人 不起故 园 情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指春天的风,比喻恩 泽,融和的气氛等
译 文 注 释
诗 歌 大 意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
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整 体 感 知 赏析诗词掌握诗词技巧、审美
分 层 赏 析 ■ 谁家玉笛暗飞声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 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 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 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分 层 赏 析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 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分 层 赏 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 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 什么曲子呢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 早归的意思。
分 层 赏 析 ■ 何人不起故园情 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 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 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 是 和自己一般的游子 是乐工 是歌妓 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去分别, 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
问 题 探 究
· 朗 读前两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
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 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 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 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问 题 探 究
· 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飞"一词的妙处。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
无限的隐忧。
·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赏析。
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
人的思念。
问 题 探 究
·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夸张的修辞手法:李白运用“满”字,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笛声传遍洛阳城的景象,表现
出夜之宁静和笛声的悠扬。这种夸张的修辞不仅突出了笛声的广泛传播,还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 寂心情和思乡之情。
化静为动的艺术效果:“满”字使得静态的场景变得生动起来,仿佛笛声充满了整个洛阳城,
无东无西,无南无北,这种动态的描绘使得诗歌的画面更加生动,情感更加饱满。
思乡情感的表达:通过“满”字的运用,李白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笛声传遍洛 阳城,触动了诗人内心的乡愁,反映出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问 题 探 究
· 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 一个场景, 一种情绪,折柳几
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所以“闻折柳”突出诗人思乡之情。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 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课 堂 小 结 诗词写作特色、主旨总结
写 作 特 色
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城 ,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情感真挚,余 韵无穷。 · 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 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极力渲染夜的静谧和笛声的悠扬动 听,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心情。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写 作 特 色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中通过描写春风、笛声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借景抒情,使读者 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如“散入春风满洛城”不仅描写了笛声的传播,也暗示了诗 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 语言优美,音韵和谐 诗的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如“暗”、 “散”等字的运用,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 有音乐性。这些词语不仅描绘了景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文 章 主 旨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 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其因闻笛而思乡。全诗 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 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课 外 积 累
■有关思乡的诗词佳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 · 山一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后作业
背诵本文并默写
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谈谈自己对《春夜洛城
闻笛》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300字)
课 堂 检 测 课堂内容检测查漏补缺
默 写 练 习
根据课文完成默写。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2.《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o 3.《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4.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 , -0
默 写 练 习
答 案 :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拓 展 练 习
请运用比较阅读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谪南巴时所作。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 梁怀王太傅。 1.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有时候,你只需说起一个意象,我便知晓你的心意。请你在以上诗歌中找 出两个这样的意象,并简要概括这些意象传递出的情绪。 2.“借人言己”是诗人创作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请你比较《春夜洛城闻笛》和《新年作》两首诗歌,结合 诗歌内容和背景资料分析一下两位诗人这样做的目的。
拓 展 练 习
1. 示例一 :《春夜洛城闻笛》中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 “春风”交代诗
人情感生发(思乡之情)的原因;《新年作》中的“岭猿”,渲染了哀伤凄婉的氛围,诗人与之“旦暮”相处, 写出了诗人独自谪居异乡,内心的孤独无依、惆怅迷茫。
示例二:《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听闻折柳曲,谁人不起思乡之情呢!“折柳”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新年 作》中“江柳共风烟”写出了诗人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风烟”,渲染了伤感氛围,写出了诗人在异 乡孤苦无依,内心凄苦惆怅。
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这笛声未点明是谁吹奏,可能是乐师, 可能是和诗人一样客居他乡的游子,而不管是谁,这都不重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之 情是天下所有游子所共有的,所以在此夜听到词曲,诗人和众多游子一样触发思乡之情;
《新年作》作者被贬谪南巴时所作,“已似长沙傅”借用贾谊的典故,贾谊汉代名士,有匡扶国家之志,遭人诋 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里更是充满凄凉寥落之情。“老至居人下”满含 年老失时的辛酸和仕途失意的悲愤:刚正到老,却落了个受人陷害、寄人篱下的下场!
答案: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