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极地地区
(2024·广东学业考)【地球地图+极地地区主题】近20年来,科学家对北极海冰、植被和格陵兰冰川进行了监测,发现全球增温使北极地区的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了快速变化,夏季尤为明显。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的首个科考站。下图为北极地区图。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站的经纬度约是 ( )
A.(11°56'E,78°55'N) B.(78°55E,11°56'S)
C.(11°56'W,78°55'N) D.(78°55'W,11°56'S)
2.导致近20年北极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快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开展极地旅游 B.开发极地资源
C.全球气候变暖 D.开展极地科考
3.一般情况下,北极地区冰川融化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 )
A.1-2月 B.3-4月
C.8-9月 D.11-12月
(2024·临沂学业考)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于2024年4月6日返回上海。下图为南极地区图。据此完成4、5题。
4.南极中山站为解决能源问题建设了光伏电站,但每年有一段时间不能发电,这段时间包含(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5.除太阳能外,南极考察站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还有 ( )
A.煤炭 B.石油
C.水能 D.风能
(2024·陕西学业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两极地区已建成多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结合所学完成6~8题。
6.图为黄河站所在的斯匹次卑尔根岛简图,其中黄河站 ( )
A.距海洋较远
B.位于南极地区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位于该岛最高处
7.极地科考人员工作和居住的科考站最有可能是 ( )
8.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 ( )
A.可为气象、冰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B.与人类生存、国际关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无关
C.帮助人类了解地球的过去,对未来意义不大
D.可大量开发矿产资源,缓解地球能源危机
(2024·江西学业考)下图示意某次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一段路线,据此完成9~11题。
9.图示路线中,国际考察队大致的行进方向是 (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10.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前往和平站的过程中 ( )
A.海拔逐渐升高 B.一直处于黑夜
C.距南极点渐近 D.遇到了大风天气
11.队员们应该将考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 )
A.带回站内处理 B.就地掩埋
C.丢弃在野外 D.焚烧处理
(2024·随州学业考)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高四周低,冰体向四周挤压流动,冰盖边缘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冰舌断裂后入海形成冰山。近年来,南极科考发现冰山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图1是南极冰山景观图,图2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布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从全球背景看,南极地区冰山消融的主要原因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 B.生物种类增多
C.淡水资源增加 D.海洋面积扩大
13.读图,下列科考站附近冰山消融最快的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中山站 D.泰山站
14.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 ( )
A.加大纸张消费 B.绿色低碳出行
C.使用煤炭取暖 D.多用塑料制品
15.(2024·福建学业考)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科学考察和探险的宝地。2024年,我国某探险家拖拽约180千克物资,以越野滑雪的方式成功抵达南极点。如图示意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读出昆仑站的纬度约是 。昆仑站位于南极圈内,冬至日会出现 现象,理论上可全天观测太阳。
(2)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据大陆漂移说可推测:南极大陆曾经所处的纬度位置较 ,气温较 ,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 。
(3)列举该探险家需携带的一种防护用品并说出理由。
(4)列举该探险家可提前进行的两项体能训练项目或方法。第九章 极地地区
(2024·广东学业考)【地球地图+极地地区主题】近20年来,科学家对北极海冰、植被和格陵兰冰川进行了监测,发现全球增温使北极地区的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了快速变化,夏季尤为明显。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的首个科考站。下图为北极地区图。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站的经纬度约是 (A)
A.(11°56'E,78°55'N) B.(78°55E,11°56'S)
C.(11°56'W,78°55'N) D.(78°55'W,11°56'S)
2.导致近20年北极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快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A.开展极地旅游 B.开发极地资源
C.全球气候变暖 D.开展极地科考
3.一般情况下,北极地区冰川融化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C)
A.1-2月 B.3-4月
C.8-9月 D.11-12月
(2024·临沂学业考)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于2024年4月6日返回上海。下图为南极地区图。据此完成4、5题。
4.南极中山站为解决能源问题建设了光伏电站,但每年有一段时间不能发电,这段时间包含(B)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5.除太阳能外,南极考察站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还有 (D)
A.煤炭 B.石油
C.水能 D.风能
(2024·陕西学业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两极地区已建成多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结合所学完成6~8题。
6.图为黄河站所在的斯匹次卑尔根岛简图,其中黄河站 (C)
A.距海洋较远
B.位于南极地区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位于该岛最高处
7.极地科考人员工作和居住的科考站最有可能是 (D)
8.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 (A)
A.可为气象、冰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B.与人类生存、国际关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无关
C.帮助人类了解地球的过去,对未来意义不大
D.可大量开发矿产资源,缓解地球能源危机
(2024·江西学业考)下图示意某次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一段路线,据此完成9~11题。
9.图示路线中,国际考察队大致的行进方向是 (D)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10.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前往和平站的过程中 (D)
A.海拔逐渐升高 B.一直处于黑夜
C.距南极点渐近 D.遇到了大风天气
11.队员们应该将考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A)
A.带回站内处理 B.就地掩埋
C.丢弃在野外 D.焚烧处理
(2024·随州学业考)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高四周低,冰体向四周挤压流动,冰盖边缘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冰舌断裂后入海形成冰山。近年来,南极科考发现冰山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图1是南极冰山景观图,图2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布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从全球背景看,南极地区冰山消融的主要原因是 (A)
A.全球气候变暖 B.生物种类增多
C.淡水资源增加 D.海洋面积扩大
13.读图,下列科考站附近冰山消融最快的是(A)
A.长城站 B.昆仑站
C.中山站 D.泰山站
14.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 (B)
A.加大纸张消费 B.绿色低碳出行
C.使用煤炭取暖 D.多用塑料制品
15.(2024·福建学业考)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科学考察和探险的宝地。2024年,我国某探险家拖拽约180千克物资,以越野滑雪的方式成功抵达南极点。如图示意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读出昆仑站的纬度约是80.5°S(南纬80.5°)。昆仑站位于南极圈内,冬至日会出现极昼现象,理论上可全天观测太阳。
(2)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据大陆漂移说可推测:南极大陆曾经所处的纬度位置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
(3)列举该探险家需携带的一种防护用品并说出理由。
答:特制羽绒服,因为南极地区酷寒、烈风、暴雪,带此防护物品是为了保暖、防风雪。(防寒物品类、护肤用品类、防紫外线物品类、护眼类等其中任意一种防护物品及其对应的理由。或其他合理答案)
(4)列举该探险家可提前进行的两项体能训练项目或方法。
答:越野滑雪、长跑。(写出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任意两项具体运动项目或训练方法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