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井冈翠竹 课件 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井冈翠竹 课件 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3 10:4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井冈翠竹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张九龄《咏竹》)
“这些诗句中的竹子象征什么品质?”(坚韧、高洁)
但作家袁鹰却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他赋予竹子如此独特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井冈翠竹》,感受它承载的革命精神。
素养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重要词语。
2.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赏析本文精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
3.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崇高品质,继承并发扬井冈山精神。(难点)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初读课文,明井冈精神
任务三 托物寄情,晓翠竹特质 任务四 竹韵悠长·品修辞之精妙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袁鹰(1924—2023),原名田锺洛,江苏淮安人,作家。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其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人事景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搏。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等 。
创作风格: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背景链接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部,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因其革命历史名扬天下,成为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这里诞生了井冈山精神,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略、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宝贵精神。
本文写于1960年10月,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全国人民都在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作者袁鹰来到井冈山,看到人们不怕辛苦,不怕疲惫,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开发和建设这片土地,联想到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于是写下了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以井冈山郁郁葱葱的毛竹为象征,来歌颂井冈山精神。
字音字形
深坳( ) 梭镖( ) 砍伐( )
修长 摇撼( ) 殷切( )
功勋( ) 魂飞魄散( ) 郁郁苍苍
重重叠叠 绞尽脑汁( ) 悬岩绝壁 幽谷荒滩
ào
biāo

yīn

hàn
xūn
jiǎo
硝盐( ) 坚韧( ) 稠密( )
陡峭( ) 凯歌( ) 鬼哭狼嗥( )
意气风发 血雨腥风( )( )
漫山遍野 成年累月( )
xiāo
xuè
xīnɡ
rèn
chóu
qiào
kǎi
háo
lěi
lèi(劳累)
léi(硕果累累)
多音字
( )重担
( )扁担

( )重重叠叠
( )重要

( )魂飞魄散
( )散文
chónɡ
sàn
zhònɡ
sǎn
dàn
dān

理解词语
(1)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
(2)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
(3)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含贬义)。( )
(4)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
(5)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
(6)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
(7)形容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心机。( )
郁郁苍苍
亭亭玉立
鬼哭狼嗥
意气风发
血雨腥风
一望无际
绞尽脑汁
也作“鬼哭狼嚎”。
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初读课文,明井冈精神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疑点。与同桌交流困惑,尝试解决问题。
2.梳理课文脉络,划分结构层次,明井冈精神
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1—4)
第二部分
(5—12)
第三部分
(13)
总写井冈山毛竹茂密繁盛和修直挺拔的姿态,赞颂它是革命的竹子。
展开丰富的联想,具体写出井冈毛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贡献及其顽强的生命力,歌颂井冈山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篇末点题,赞美井冈山毛竹的精神,赞扬井冈山人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革命精神。
文中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既然翠竹象征着革命精神,那井冈山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呢?请结合下列句子分享交流。
井冈山军民坚贞不屈、顽强抗争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 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 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 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
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百姓的无私奉献、对革命坚定支持
红军的积极乐观
老一辈革命家的以身作则、艰苦奋斗
井 冈 精 神(革命战争年代)
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万根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
建设者们的乐观积极、自力更生
建设者们的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井冈山的人民无私奉献、胸怀大局
“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井 冈 精 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他们上得山来,头一件事就是来到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着当年老红军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简盛水蒸饭。
课堂活动
示例:
我从“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读出,在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积极乐观的精神就是井冈精神。
句式:
我从 (句子)中读出,在 时期, 的精神就是井冈精神。
【分小组活动】根据下面句式仿写句子
井冈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
积极乐观、艰苦奋斗
坚韧顽强、生生不息
坚贞不屈
井冈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不畏困难、迎难而上
艰苦奋斗、干劲十足
无私奉献
托物寄情,晓翠竹特质



1.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这些竹子究竟有哪些特质,让它成为寄托井冈精神的绝佳载体呢?勾画文中描写井冈山竹子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其特点。
小贴士
托物言志 定义 答题步骤
答题模板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①确定所托之物
通常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或景物,它可能具有某些特征或象征意义。
②分析所托之物
通过外观、形态、用途、生长环境等,理解作者所言之志的指向。
③联系言志
文章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的赞美对象,真正的赞美对象往往隐含其中。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关键在于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之物之间的相似点,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表现了……的精神品质,表达了……的志向(态度),委婉含蓄,富有表现力。
勾画文中描写井冈山竹子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其特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苍翠茂密 一望无际 修直挺拔 健壮美丽
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
用途广泛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编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坚贞不屈
顽强的生命力
生生不息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争先恐后
势不可挡
总结
翠竹的特点
苍翠茂密 一望无际
修直挺拔 健壮美丽
用途广泛 坚贞不屈
顽强的生命力 生生不息
争先恐后 势不可挡
竹是井冈山最具代表性的植物
竹的特征与井冈山人有相似
竹的美好特质适宜寄情和赞美
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这些特征是为了歌颂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气节。
竹韵悠长·品修辞之精妙



这些竹子究竟有哪些特质,让它成为寄托井冈精神的绝佳载体呢?让我们一起完成以下学习任务,挖掘翠竹的特质。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这段话不止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远及近地总写了井冈翠竹茂密繁盛、修直挺拔的姿态,富有气势。
把竹子比作“岗哨”“奇兵”,形象地体现了井冈翠竹的革命风采。
多用叠词,形象且富有韵律美:“郁郁苍苍”写翠竹之绿,“重重叠叠”“密密麻麻”写翠竹之多,“亭亭玉立”写翠竹姿态之美。
通过列举竹子的多种用途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语言气势,突出井冈翠竹在革命与建设中的无私奉献精神。
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
……
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排比
以三个“想起了”构成排比,具体描写了井冈山人和红军在艰苦年代里仍意气风发,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点出写竹是为了写革命人。
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赋予竹子人的品格与情感,既表现其坚韧不屈的生命力,又象征井冈山人民同毛竹一样,具有不畏残暴的铮铮铁骨。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
拟人
形式新颖,既写出看到“老表”后引发的猜测和联想,也显示了翠竹的作用,并点明井冈山军民的鱼水情深。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 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
设问句用反问作答
赋予毛竹以人的情态,把毛竹急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那种迫切心情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毛竹的呼喊,也正是井冈山人民愿为社会主义多作贡献的心声。
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呼告
言简义丰,以诗一样的语言表现了建设者们创业之艰难。
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
对偶
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描摹出一幅在日益艰苦的环境中,人们的干劲日益增强,劳动成果不断积累的场景,表现了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和他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反复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顶真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指用前文的结尾(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开头,用以修饰两句之间的声韵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还能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阅读第5—12段,看看作者围绕井冈翠竹展开了哪些联想,完成下面填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筒→
保卫红色政权时期
留守井冈山继续革命
③________________
硝盐罐、竹筒饭→
缺粮少食的艰难岁月
竹扁担→
毛委员、朱军长挑粮上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力顽强的翠竹→
毛竹出山的壮阔场景→
工地、工厂、矿山里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
革命前辈挑革命重担到北京
井冈山人民坚贞不屈的品格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学习任务单
写作技巧
1、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精选所借之“物”,描述其特点。→→升华所喻之“人”,概括其精神特征。→→由物及人,抒发人生感悟
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联系当下
2、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层次描写/论述
古代事例—现代事例—身边事例
正面事例—反面事例—时政事例
合作探究
作为新时代中学生应该如何传承井冈山精神?
生活方面
社会实践
学习方面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遇难题不放弃,努力钻研,攻克学习难关,提升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为建设祖国积累力量
生活中培养坚韧不拔品质,面对挫折保持积极乐观,不气馁退缩,勇敢应对生活挑战,健康成长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关心、帮助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传递正能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发光
诗词拓展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赏析:这首词属记游之作,描绘了毛泽东重游革命故地井冈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上片纪行,叙事写景,描写井冈山气象一新、生机盎然的壮美风貌,抒发故地重游的感慨。下片述情言志,抒发革命领袖勇攀高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远大而壮烈的情怀。
语言运用
托物言志
《井冈翠竹》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井冈山青翠挺拔、无私奉献、顽强不屈的毛竹,歌颂了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请你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表达一种情志。
井冈翠竹——革命的竹子
红色政权的支柱
坚贞不屈的象征
祖国建设的栋梁
革命精神
【板书设计】
结束语
同学们,当我们合上书本,那一丛丛挺拔于井冈山巅的翠竹依然在眼前摇曳生姿。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革命精神的化身。每一道竹节都镌刻着浴血奋战的岁月,每一片竹叶都浸染着赤诚的信仰。这些看似柔韧的竹枝,曾化作红缨枪刺破黑暗,化作扁担挑起革命火种,化作永不熄灭的炬火照亮中国前路。
今天的我们虽不用再攀越黄洋界的险峰,但井冈翠竹的精神依然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那是逆境中破土而出的勇气,是风雨中宁折不弯的骨气,是扎根大地、直指苍穹的志气。当我们面对成长中的困难时,愿大家都能像井冈翠竹那样——以思想的根系汲取知识的养分,用信念的竹节支撑起理想的天空,让青春的翠色永远鲜亮。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