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第1课时 醛的性质和应用 同步学案(学生版+答案版) 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4.2 第1课时 醛的性质和应用 同步学案(学生版+答案版) 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24 09:34:26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醛 羧酸
第1课时 醛的性质和应用
【课程标准】
1.认识醛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认识取代、消去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了解有机反应类型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特点的关系。
【素养目标】
1.通过宏观实验认识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分子结构,从微观化学键的变化理解乙醛性质的本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2.从乙醛性质出发,依据探究目的,改进实验装置,优化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对乙醛的性质进行探究。(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3.通过乙醛性质中化学键的变化,认知反应机理,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判断、说明和预测其他醛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一、醛的概念及常见的醛
1.醛的概念
2.常见的醛
(1)甲醛(HCHO)和乙醛(CH3CHO)都有 气味,它们的沸点分别为-21 ℃和20.8 ℃,在水中的溶解度都较 。
(2)35%~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 ”,可用作农作物种子的消毒及动物标本的保存。
二、醛的性质
1.氧化反应
(1)银镜反应
有关化学方程式:

(2)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
有关化学方程式: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3)催化氧化
乙醛在有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能被氧气氧化为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加成反应
在加热、加压和有催化剂(如Ni、Pt)存在的条件下,醛可以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
【知识点一】醛类的特征反应及含醛基物质中碳碳双键的检验
1.醛类的两个特征反应及—CHO检验
项目 银镜反应 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反应现象 产生光亮的银镜 产生砖红色沉淀
注意事项 (1)试管内壁必须洁净 (2)银氨溶液随用随配,不可久置 (3)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4)醛用量不宜太多,如乙醛一般滴3滴 (5)银镜可用稀硝酸浸泡洗涤除去 (1)新制Cu(OH)2悬浊液要随用随配,不可久置 (2)配制新制Cu(OH)2悬浊液时,所用NaOH必须过量
2.含醛基物质中碳碳双键的检验方法
(1)醛基和碳碳双键性质的比较
项目 醛基 碳碳双键
酸性KMnO4溶液 褪色 褪色
溴水 褪色 褪色
银氨溶液 产生银镜 不反应
新制的Cu(OH)2悬浊液 产生砖红色沉淀 不反应
(2)含醛基物质中碳碳双键的检验流程
R—CH=CH—CHOR—CH=CH—COOH褪色
【特别警示】(1)某物质中若含有醛基,就能发生银镜反应。所以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不一定是醛类,也可以是甲酸、甲酸酯和葡萄糖等。
(2)配制银氨溶液是向AgNO3稀溶液中逐滴加稀氨水,直到最初生成沉淀恰好溶解为止。滴加溶液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最后得到的溶液不是银氨溶液。
(3)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都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若溶液呈酸性,必须先用氢氧化钠中和至碱性,否则就不会产生对应的现象。
(4)乙醛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中,加热过程中可能会得到黑色的物质,该物质是氧化铜。该物质是氢氧化铜分解得到的。不要误以为是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产物。
【合作探究】
(思维升华)醛与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能进行吗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典例引导】
【典例】(1)做乙醛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的实验时,下列各步操作中:
①加入0.5 mL乙醛溶液;②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2 mL;③加入2%的CuSO4溶液4~5滴;④加热试管。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配制少量银氨溶液的方法:先向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银氨溶液中滴加少量的乙醛,________________,片刻即可在试管内壁形成银镜,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制取新制氢氧化铜时要向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
(2)制取银氨溶液时要向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母题追问]
(1)上题(2)中加热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mol甲醛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规律方法 检验醛基的方法
(1)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必须是新配制的银氨溶液,配制操作是在2%的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溶液呈碱性;
(2)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必须是新配制的Cu(OH)2悬浊液,配制操作是在Na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混合液呈碱性。
【针对训练】
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里,肉桂都是炖肉、炒菜主要的调味品,在西方,人们更是将肉桂打成粉末加入咖啡中调味。由于肉桂是含有特殊芳香的植物,它还可以制作比较特殊的香料。
科学家已发现,肉桂中的肉桂醛是一种赋予肉桂独特风味的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如下:
(1)能否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肉桂醛中的醛基 可以使用什么试剂
(2)能否用溴水检验肉桂醛中的碳碳双键
(3)根据上述结论分析如何检验肉桂醛中的官能团
【知识点二】涉及醛的转化和定量计算
1.醛的氧化与还原规律
RCH2OHRCHORCOOH
2.相关定量计算
(1)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反应时,量的关系如下:
(2)甲醛发生氧化反应时,可理解为
所以,甲醛分子中相当于有2个—CHO,当与足量的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作用时,可存在如下量的关系:
1 mol HCHO~4 mol Ag
1 mol HCHO~4 mol Cu(OH)2~2 mol Cu2O
(3)二元醛
1 mol二元醛~4 mol Ag(NH3)2OH~4 mol Ag
1 mol二元醛~4 mol Cu(OH)2~2 mol Cu2O
【合作探究】
(情境应用)已知甲醛的分子式为CH2O,其分子可以看成含两个醛基,如图所示:
试写出甲醛与足量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发生反应的方程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典例引导】
【典例】两种饱和一元脂肪醛的混合物,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51。取4.08 g混合物与足量银氨溶液共热,生成银21.6 g。试通过计算判断这两种醛是什么醛,并求它们各自的物质的量。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先假设为一般的醛,再假设为特殊的醛;
(2)注意醛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定量关系:RCHO~2Ag、HCHO~4Ag。
[母题追问]
(1)甲醛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2)该混合物与氢气加成,消耗H2的物质的量最多为多少
【针对训练】
下列物质各1 mol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的质量相等的是 (  )
①HCHO 
②CH3CHO
③(CH3)2CHCHO 
④OHC(CH2)3CHO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课堂小结】
三言两语话重点
1.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有机物加氧去氢的反应
还原反应:有机物去氧加氢的反应
2.乙醛的化学性质
(1)CH3CHO+2Ag(NH3)2OH2Ag↓+CH3COONH4+3NH3+H2O
(2)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3)2CH3CHO+O22CH3COOH
1.下列关于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醛是甲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醛
B.醛的官能团是—COH
C.饱和一元脂肪醛的分子式符合CnO的通式
D.甲醛、乙醛、丙醛均无同分异构体
2.下列操作不合适的是 (  )
A.乙醛的银镜反应的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
B.用通过盛溴水的洗气瓶的方法除去甲烷气体中含有的CH2=CH2杂质
C.在乙醛还原新制Cu(OH)2的实验中,制Cu(OH)2时应保持NaOH过量,可直接加热
D.配制银氨溶液时,将AgNO3溶液滴入氨水中
3.(2024·南京高二检测)乙醛的银镜反应实验如下:
步骤1:向试管中加入1 mL 2% AgNO3溶液,边振荡边滴加2%氨水,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并迅速转化为棕褐色。
步骤2:向试管中继续滴加2%氨水,观察到沉淀完全溶解。
步骤3:再向试管中加入3滴乙醛溶液,振荡,在60~70°C水浴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内壁形成了光亮的银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步骤1中观察到的白色沉淀为AgOH
B.步骤2中沉淀溶解是因为生成了银氨配合物
C.步骤3中产生银镜说明乙醛具有还原性
D.实验结束后试管壁上的银可以用稀硫酸洗涤除去
4.某有机物(P)的分子式为C6H12O,若P能发生银镜反应,则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有(不考虑立体异构,含有醛基) (  )
A.4种  B.6种  C.8种  D.10种
5.从樟科植物枝叶提取的精油中含有甲、乙两种成分:
 甲
 乙
(1)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甲和乙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方案是否可行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2)请写出甲的一种能同时满足下列3个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
a.苯环上有两个不同的取代基
b.能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c.遇FeCl3溶液呈现紫色第二单元 醛 羧酸
第1课时 醛的性质和应用
【课程标准】
1.认识醛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认识取代、消去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了解有机反应类型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特点的关系。
【素养目标】
1.通过宏观实验认识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分子结构,从微观化学键的变化理解乙醛性质的本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2.从乙醛性质出发,依据探究目的,改进实验装置,优化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对乙醛的性质进行探究。(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3.通过乙醛性质中化学键的变化,认知反应机理,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判断、说明和预测其他醛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一、醛的概念及常见的醛
1.醛的概念
2.常见的醛
(1)甲醛(HCHO)和乙醛(CH3CHO)都有刺激性气味,它们的沸点分别为-21 ℃和20.8 ℃,在水中的溶解度都较大。
(2)35%~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可用作农作物种子的消毒及动物标本的保存。
二、醛的性质
1.氧化反应
(1)银镜反应
有关化学方程式:
CH3CHO+2Ag(NH3)2OH2Ag↓+CH3COONH4+3NH3+H2O。
(2)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
有关化学方程式: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3)催化氧化
乙醛在有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能被氧气氧化为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O+O22CH3COOH。
2.加成反应
在加热、加压和有催化剂(如Ni、Pt)存在的条件下,醛可以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醇,化学方程式为RCHO+H2RCH2OH。
【知识点一】醛类的特征反应及含醛基物质中碳碳双键的检验
1.醛类的两个特征反应及—CHO检验
项目 银镜反应 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反应现象 产生光亮的银镜 产生砖红色沉淀
注意事项 (1)试管内壁必须洁净 (2)银氨溶液随用随配,不可久置 (3)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4)醛用量不宜太多,如乙醛一般滴3滴 (5)银镜可用稀硝酸浸泡洗涤除去 (1)新制Cu(OH)2悬浊液要随用随配,不可久置 (2)配制新制Cu(OH)2悬浊液时,所用NaOH必须过量
2.含醛基物质中碳碳双键的检验方法
(1)醛基和碳碳双键性质的比较
项目 醛基 碳碳双键
酸性KMnO4溶液 褪色 褪色
溴水 褪色 褪色
银氨溶液 产生银镜 不反应
新制的Cu(OH)2悬浊液 产生砖红色沉淀 不反应
(2)含醛基物质中碳碳双键的检验流程
R—CH=CH—CHOR—CH=CH—COOH褪色
【特别警示】(1)某物质中若含有醛基,就能发生银镜反应。所以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不一定是醛类,也可以是甲酸、甲酸酯和葡萄糖等。
(2)配制银氨溶液是向AgNO3稀溶液中逐滴加稀氨水,直到最初生成沉淀恰好溶解为止。滴加溶液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最后得到的溶液不是银氨溶液。
(3)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都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若溶液呈酸性,必须先用氢氧化钠中和至碱性,否则就不会产生对应的现象。
(4)乙醛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中,加热过程中可能会得到黑色的物质,该物质是氧化铜。该物质是氢氧化铜分解得到的。不要误以为是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产物。
【合作探究】
(思维升华)醛与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能进行吗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提示: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不能在酸性条件下存在,因此,上述两个反应只能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典例引导】
【典例】(1)做乙醛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的实验时,下列各步操作中:
①加入0.5 mL乙醛溶液;②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2 mL;③加入2%的CuSO4溶液4~5滴;④加热试管。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配制少量银氨溶液的方法:先向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银氨溶液中滴加少量的乙醛,________________,片刻即可在试管内壁形成银镜,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制取新制氢氧化铜时要向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
(2)制取银氨溶液时要向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解析】(1)做该实验时,应将少量Cu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得新制Cu(OH)2悬浊液,然后加入乙醛,并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即可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2)要熟悉银氨溶液的配制及所发生的反应。
答案:(1)②③①④
(2)AgNO3溶液 加稀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Ag++NH3·H2O===AgOH↓+N、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母题追问]
(1)上题(2)中加热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受热均匀、容易控制温度。
(2)1 mol甲醛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提示:4 mol。因为1 mol甲醛含2 mol醛基。
规律方法 检验醛基的方法
(1)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必须是新配制的银氨溶液,配制操作是在2%的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溶液呈碱性;
(2)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必须是新配制的Cu(OH)2悬浊液,配制操作是在Na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混合液呈碱性。
【针对训练】
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里,肉桂都是炖肉、炒菜主要的调味品,在西方,人们更是将肉桂打成粉末加入咖啡中调味。由于肉桂是含有特殊芳香的植物,它还可以制作比较特殊的香料。
科学家已发现,肉桂中的肉桂醛是一种赋予肉桂独特风味的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如下:
(1)能否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肉桂醛中的醛基 可以使用什么试剂
提示:不能。碳碳双键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应该使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
(2)能否用溴水检验肉桂醛中的碳碳双键
提示:不能。醛基也能使溴水褪色。
(3)根据上述结论分析如何检验肉桂醛中的官能团
提示:先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醛基,酸化后加入溴水检验碳碳双键。
【知识点二】涉及醛的转化和定量计算
1.醛的氧化与还原规律
RCH2OHRCHORCOOH
2.相关定量计算
(1)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反应时,量的关系如下:
(2)甲醛发生氧化反应时,可理解为
所以,甲醛分子中相当于有2个—CHO,当与足量的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作用时,可存在如下量的关系:
1 mol HCHO~4 mol Ag
1 mol HCHO~4 mol Cu(OH)2~2 mol Cu2O
(3)二元醛
1 mol二元醛~4 mol Ag(NH3)2OH~4 mol Ag
1 mol二元醛~4 mol Cu(OH)2~2 mol Cu2O
【合作探究】
(情境应用)已知甲醛的分子式为CH2O,其分子可以看成含两个醛基,如图所示:
试写出甲醛与足量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发生反应的方程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提示:发生银镜反应的方程式为
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方程式:HCHO+4Cu(OH)2CO2+2Cu2O↓+5H2O。
【典例引导】
【典例】两种饱和一元脂肪醛的混合物,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51。取4.08 g混合物与足量银氨溶液共热,生成银21.6 g。试通过计算判断这两种醛是什么醛,并求它们各自的物质的量。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先假设为一般的醛,再假设为特殊的醛;
(2)注意醛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定量关系:RCHO~2Ag、HCHO~4Ag。
【解析】4.08 g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0.08 mol;21.6 g银的物质的量为 mol=0.2 mol;由RCHO~2Ag可求得Ag的物质的量为0.16 mol,而实际生成Ag的物质的量为0.2 mol,这表明混合物中含有甲醛,设甲醛的物质的量为x mol,另一种醛的物质的量为y mol,则有①4x+2y=0.2,②x+y=0.08,解得x=0.02,y=0.06;则另一种醛的摩尔质量为 g·mol-1=58 g·mol-1,由CnH2n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可求得n=3,故另一种醛是丙醛;正确答案:甲醛和丙醛,物质的量分别是0.02 mol和0.06 mol。
答案:甲醛(HCHO) 0.02 mol
丙醛(CH3CH2CHO) 0.06 mol
[母题追问]
(1)甲醛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提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
(2)该混合物与氢气加成,消耗H2的物质的量最多为多少
提示:0.08 mol。0.02 mol甲醛与0.02 mol氢气完全反应,0.06 mol丙醛与0.06 mol氢气完全反应,故总共消耗氢气0.08 mol。
【针对训练】
下列物质各1 mol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的质量相等的是 (  )
①HCHO 
②CH3CHO
③(CH3)2CHCHO 
④OHC(CH2)3CHO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解析】选B。饱和一元醛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定量关系为R—CHO→2Ag,通常1 mol醛能还原银氨溶液生成2 mol Ag,②③中各含1 mol醛基,能还原银氨溶液生成2 mol Ag,④含2 mol醛基能还原银氨溶液生成4 mol Ag,①发生银镜反应后生成的HCOOH仍含1 mol醛基,能继续发生银镜反应,因此1 mol HCHO也能还原银氨溶液生成4 mol Ag;综上所述,析出银的质量相等的是①④和②③。
【课堂小结】
三言两语话重点
1.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有机物加氧去氢的反应
还原反应:有机物去氧加氢的反应
2.乙醛的化学性质
(1)CH3CHO+2Ag(NH3)2OH2Ag↓+CH3COONH4+3NH3+H2O
(2)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3)2CH3CHO+O22CH3COOH
1.下列关于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醛是甲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醛
B.醛的官能团是—COH
C.饱和一元脂肪醛的分子式符合CnO的通式
D.甲醛、乙醛、丙醛均无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C。甲醛是氢原子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醛,A错误;醛的官能团是—CHO,B错误;饱和一元脂肪醛的分子式符合CnO的通式,C正确;丙醛与丙酮互为同分异构体,D错误。
2.下列操作不合适的是 (  )
A.乙醛的银镜反应的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
B.用通过盛溴水的洗气瓶的方法除去甲烷气体中含有的CH2=CH2杂质
C.在乙醛还原新制Cu(OH)2的实验中,制Cu(OH)2时应保持NaOH过量,可直接加热
D.配制银氨溶液时,将AgNO3溶液滴入氨水中
【解析】选D。银镜反应应该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A正确;配制银氨溶液时应将氨水滴入AgNO3溶液中,D错误。
3.(2024·南京高二检测)乙醛的银镜反应实验如下:
步骤1:向试管中加入1 mL 2% AgNO3溶液,边振荡边滴加2%氨水,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并迅速转化为棕褐色。
步骤2:向试管中继续滴加2%氨水,观察到沉淀完全溶解。
步骤3:再向试管中加入3滴乙醛溶液,振荡,在60~70°C水浴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内壁形成了光亮的银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步骤1中观察到的白色沉淀为AgOH
B.步骤2中沉淀溶解是因为生成了银氨配合物
C.步骤3中产生银镜说明乙醛具有还原性
D.实验结束后试管壁上的银可以用稀硫酸洗涤除去
【解析】选D。氨水少量时,氨水中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和银离子结合成白色的AgOH沉淀,因此步骤1中观察到的白色沉淀为AgOH,A正确;AgOH与NH3·H2O反应生成Ag(NH3)2OH而溶解,AgOH转变成 [Ag(NH3)2]+,B正确;
Ag(NH3)2OH和乙醛发生银镜反应生成Ag,Ag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而乙醛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被氧化,C正确;可以用具有强氧化性的硝酸溶解Ag,试管内壁的银镜,可用稀硝酸洗去,D错误。
4.某有机物(P)的分子式为C6H12O,若P能发生银镜反应,则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有(不考虑立体异构,含有醛基) (  )
A.4种  B.6种  C.8种  D.10种
【解析】选C。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6H12O,若P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说明含有醛基,则分子式改写为C5H11—CHO,C5H11—有8种结构,则P的同分异构体的种类有8种。
5.从樟科植物枝叶提取的精油中含有甲、乙两种成分:
 甲
 乙
(1)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甲和乙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方案是否可行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2)请写出甲的一种能同时满足下列3个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
a.苯环上有两个不同的取代基
b.能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c.遇FeCl3溶液呈现紫色
【解析】(1)甲中的醇羟基和乙中的醛基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甲和乙中含有的碳碳双键不可行。(2)甲的同分异构体,苯环上有两个不同的取代基;能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说明结构中有碳碳双键;遇FeCl3溶液呈现紫色,说明有酚羟基,则可以是、、,或写成邻位、间位的取代关系。
答案:(1)不可行
(2)(或其他合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