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单元 青藏地区
一、选择题
(2024·龙岩质检)西藏自治区自然环境特殊,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下图示意西藏部分地理事物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西藏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D)
A.干旱 B.暖湿 C.湿热 D.高寒
2.西藏的东南部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密集,主要影响因素是 (C)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3.“高原之宝”青稞是藏族人民的生命之粮,多种植在河谷地带的主要原因是 (B)
A.光照更充足 B.热量更充足
C.降水更丰富 D.降水更均匀
青藏地区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祁吉线”(下图)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比例达到93∶7。近几年,东南部人口微降,西北部人口微增。据此完成4、5题。
4.“祁吉线”东南部人口、城市相对较多的原因是 (A)
A.水热条件较好,河谷农业发达
B.靠近四川盆地,人口迁入量大
C.水能资源丰富,电力工业发达
D.地形相对平坦,交通建设难度小
5.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青藏地区应 (C)
A.发展绿洲农业 B.大量放牧牦牛
C.发展特色旅游 D.大力发展工业
(2024·福州质检)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读下图完成6~8题。
6.三江源地区地处世界 “第三极” (B)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7.前往该国家公园考察,可能见到 (C)
A.热带雨林 B.大象、 孔雀
C.藏羚羊、 野牦牛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8.在三江源地区, 以下措施正确的是 (C)
A.大力发展旅游业
B.垦荒增加耕地面积
C.退耕还草,休牧育草
D.迁出动物,集中保护
(2024·漳州质检)青海省平均海拔在3 500米以上,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读青海省地形略图,完成9、10题。
9.三个温度区中气温最高的是Ⅱ区,其影响因素是 (C)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10.该省主要的种植业类型是 (C)
A.水田农业 B.旱作农业
C.河谷农业 D.绿洲农业
11.如图为青藏地区土地利用和农牧业分布示意图,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农牧业发展应 (C)
①大幅度增加牦牛、绵羊、山羊数量,提高牧民收入
②大力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形成商品农业基地
③在河谷低平地区适当发展种植业
④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畜牧业
⑤由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应禁止放牧
⑥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其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段。近年来,传统碉房数量急剧减少。如图示意我国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观。读图,完成12~14题。
12.传统碉房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A)
A.防风避寒 B.遮挡雨水
C.稳固墙体 D.阻挡沙暴
13.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D)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14.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B)
A.扩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缮,日常维护
C.保留原貌,任其发展
D.全部拆除,原样重建
二、非选择题
15.(2024·四川中考)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孕育了长江、黄河等众多大江大河。为认识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了解藏族同胞民风民俗,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了一次从西宁乘火车到拉萨的雪域高原研学之旅。下图是青藏高原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主题一 探秘雪域高原
(1)从西宁前往青海湖的研学旅程中,向北遥望①山脉,其山脉名称是祁连山脉;对河流②的研学中,观察到该河流流入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因此判断河流②是内流河(选填“内流河”或“外流河”)。
(2)在野生动物的天堂——三江源地区,找到了长江的源头是④(填数字);观察到能适应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气候的黑颈鹤,通过查询资料知道黑颈鹤是唯一生长繁殖在青藏高原的鹤类。
主题二 解码高原农业
(3)在青藏铁路沿途,常见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请你从形态特征等方面推测牦牛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毛长皮厚、体矮身健,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高原环境(至少两点)。
(4)在青藏铁路南端的雅鲁藏布江谷地,见到了当地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青稞和小麦。
主题三 寻访特色民俗
(5)在与藏族同胞交往中,发现藏族人民早晚将双手藏于藏袍袖中,中午脱下一只或两只袖子,系于腰间,该独特的穿衣方式与当地气候的关系是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6)在当地特色民居碉房(填民居名称)住宿时,发现其多用石块砌成,窗小墙厚,门低矮。
16.(2024·陕西中考)以下是小蓬同学在学习青藏地区时,阅读科普书籍所做的部分笔记,请结合青藏地区简图,把她的笔记补充完整。
摘抄: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这次大碰撞造就如今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
(1)大碰撞是指板块碰撞,大碰撞造成青藏高原隆起于我国西南部,同时造就了一系列高大绵长的山脉。
(2)青藏高原北起昆仑山脉,南至喜马拉雅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世界上纬度较低(填“高”或“低”)的冰川集中分布区,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或源地或源区。
摘抄:……可可西里是一片极为广袤的荒野,它深居青藏高原腹地,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年均温在0 ℃以下,最低气温可达-46.2 ℃;这里沼泽湿地遍布,即便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进入这里也并非易事;这里珍稀动物繁多,人迹罕至,保持着原始的地理风貌。
(3)可可西里人迹罕至是因为深居青藏高原腹地;气候寒冷;缺氧;沼泽、湿地遍布,交通不便;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国家法律法规限制等。(至少答两点)
17.(2024·江西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这里地高天寒,雪山连绵,湖泊星罗,沼泽密布;这里人烟稀少,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河流众多,是江河之源。20世纪末,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图1示意三江源地区山河分布,图2为环保人士与野牦牛的“对话”。
(1)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国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主要少数民族是藏族。
(2)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地势高对气温及动、植物的影响。
①对气温: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②对动、植物:耐寒。
(3)环保人士在三江源地区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答:寒冷,缺氧,气压低,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易受野生动物(或不法分子)袭击;多雪山、沼泽、河流等,行走不便。
(4)为还野牦牛一片生存空间,我国政府及环保人士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不法分子进入保护区等。
18.(2024·厦门质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图1示意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图2是三江源地区某段铁路照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是黄河、澜沧江和长江的源区。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河湖水量最丰盈的时期出现在夏季。
(3)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冰川面积逐年减少,直接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4)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铁路名称是青藏铁路,在修建该铁路过程中需克服的气候方面的困难是高寒缺氧。该铁路在三江源段多采用“以桥代路”的建设方式,其目的是便于野生动物安全迁徙,保护生态环境(或克服冻土对铁路的影响)。
19.(2024·福州质检)西藏的春天是从林芝开始的,每年的三月中旬开始,当连绵起伏的群山还披着厚厚的白色雪衣,位于藏东南的林芝桃花开始争相斗艳,主要分布在海拔2 600~3 200米的河谷地带。图1示意青藏地区,图2为雪山桃花景观。读图回答问题。
(1)西藏自治区的省级行政中心是拉萨,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藏族。
(2)雪山广布反映了该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三月林芝桃花开,林芝的春天比西藏其他地方来得早的主要原因是地势低,海拔低,气温较高。
(3)随着四川雅安到林芝的铁路开工建设,将来川藏铁路开通,对当地旅游业的有利影响是铁路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出行范围,交通更为便利,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客观上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
(4)林芝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青稞和小麦等,当地农作物穗大粒饱,品质优良,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20.(2024·漳州模拟)科学考察是人类认识区域环境的重要途径。2017年8月19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图1示意青藏地区,图 2 示意青藏铁路沿线地形剖面,图 3 示意色林错流域。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青藏铁路途经的格尔木位于柴达木盆地。铁路沿线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草地、荒漠石山(难以利用的土地)等。
(2)图3中色林错流域内的河流汇入色林错(汇入色林错/自色林错流出),属于内流河(外流河/内流河)。
(3)科考队员发现,自1970年以来,青藏地区的色林错面积不断增大。在下面框图内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反映色林错湖泊面积的变化过程。
(4)色林错流域的环境变化CD(双项选择)。
A.会导致青藏地区高山海拔上升
B.使得青藏地区冰川面积持续增加
C.短期内促进本区域农牧业发展
D.若长期持续将导致当地生态恶化
科考启动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
(5)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从中任选其一称号,从地理视角进行解释。(答出两点)
答:亚洲水塔:海拔高,冰川广布,固体淡水资源丰富,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地球第三极: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与南、北极地区相似。
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具有独特的藏族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众多,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第十八单元 青藏地区
一、选择题
(2024·龙岩质检)西藏自治区自然环境特殊,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下图示意西藏部分地理事物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西藏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
A.干旱 B.暖湿 C.湿热 D.高寒
2.西藏的东南部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密集,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3.“高原之宝”青稞是藏族人民的生命之粮,多种植在河谷地带的主要原因是 ( )
A.光照更充足 B.热量更充足
C.降水更丰富 D.降水更均匀
青藏地区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祁吉线”(下图)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比例达到93∶7。近几年,东南部人口微降,西北部人口微增。据此完成4、5题。
4.“祁吉线”东南部人口、城市相对较多的原因是 ( )
A.水热条件较好,河谷农业发达
B.靠近四川盆地,人口迁入量大
C.水能资源丰富,电力工业发达
D.地形相对平坦,交通建设难度小
5.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青藏地区应 ( )
A.发展绿洲农业 B.大量放牧牦牛
C.发展特色旅游 D.大力发展工业
(2024·福州质检)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读下图完成6~8题。
6.三江源地区地处世界 “第三极” (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7.前往该国家公园考察,可能见到 ( )
A.热带雨林 B.大象、 孔雀
C.藏羚羊、 野牦牛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8.在三江源地区, 以下措施正确的是 ( )
A.大力发展旅游业
B.垦荒增加耕地面积
C.退耕还草,休牧育草
D.迁出动物,集中保护
(2024·漳州质检)青海省平均海拔在3 500米以上,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读青海省地形略图,完成9、10题。
9.三个温度区中气温最高的是Ⅱ区,其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10.该省主要的种植业类型是 ( )
A.水田农业 B.旱作农业
C.河谷农业 D.绿洲农业
11.如图为青藏地区土地利用和农牧业分布示意图,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农牧业发展应 ( )
①大幅度增加牦牛、绵羊、山羊数量,提高牧民收入
②大力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形成商品农业基地
③在河谷低平地区适当发展种植业
④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畜牧业
⑤由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应禁止放牧
⑥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其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段。近年来,传统碉房数量急剧减少。如图示意我国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观。读图,完成12~14题。
12.传统碉房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风避寒 B.遮挡雨水
C.稳固墙体 D.阻挡沙暴
13.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14.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A.扩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缮,日常维护
C.保留原貌,任其发展
D.全部拆除,原样重建
二、非选择题
15.(2024·四川中考)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孕育了长江、黄河等众多大江大河。为认识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了解藏族同胞民风民俗,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了一次从西宁乘火车到拉萨的雪域高原研学之旅。下图是青藏高原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主题一 探秘雪域高原
(1)从西宁前往青海湖的研学旅程中,向北遥望①山脉,其山脉名称是 ;对河流②的研学中,观察到该河流流入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因此判断河流②是 (选填“内流河”或“外流河”)。
(2)在野生动物的天堂——三江源地区,找到了长江的源头是 (填数字);观察到能适应青藏高原独特的 气候的黑颈鹤,通过查询资料知道黑颈鹤是唯一生长繁殖在青藏高原的鹤类。
主题二 解码高原农业
(3)在青藏铁路沿途,常见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请你从形态特征等方面推测牦牛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 (至少两点)。
(4)在青藏铁路南端的雅鲁藏布江谷地,见到了当地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 和小麦。
主题三 寻访特色民俗
(5)在与藏族同胞交往中,发现藏族人民早晚将双手藏于藏袍袖中,中午脱下一只或两只袖子,系于腰间,该独特的穿衣方式与当地气候的关系是 。
(6)在当地特色民居 (填民居名称)住宿时,发现其多用石块砌成,窗小墙厚,门低矮。
16.(2024·陕西中考)以下是小蓬同学在学习青藏地区时,阅读科普书籍所做的部分笔记,请结合青藏地区简图,把她的笔记补充完整。
摘抄: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这次大碰撞造就如今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
(1)大碰撞是指板块碰撞,大碰撞造成青藏高原隆起于我国 部,同时造就了一系列高大绵长的山脉。
(2)青藏高原北起昆仑山脉,南至 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世界上纬度较 (填“高”或“低”)的冰川集中分布区,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 。
摘抄:……可可西里是一片极为广袤的荒野,它深居青藏高原腹地,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年均温在0 ℃以下,最低气温可达-46.2 ℃;这里沼泽湿地遍布,即便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进入这里也并非易事;这里珍稀动物繁多,人迹罕至,保持着原始的地理风貌。
(3)可可西里人迹罕至是因为 。(至少答两点)
17.(2024·江西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这里地高天寒,雪山连绵,湖泊星罗,沼泽密布;这里人烟稀少,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河流众多,是江河之源。20世纪末,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图1示意三江源地区山河分布,图2为环保人士与野牦牛的“对话”。
(1)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级阶梯;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 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国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族。
(2)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地势高对气温及动、植物的影响。
①对气温: ;
②对动、植物: 。
(3)环保人士在三江源地区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4)为还野牦牛一片生存空间,我国政府及环保人士采取了哪些措施
18.(2024·厦门质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图1示意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图2是三江源地区某段铁路照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 省南部,是黄河、澜沧江和 江的源区。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河湖水量最丰盈的时期出现在 季。
(3)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冰川面积逐年减少,直接原因是 。
(4)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铁路名称是 ,在修建该铁路过程中需克服的气候方面的困难是 。该铁路在三江源段多采用“以桥代路”的建设方式,其目的是 。
19.(2024·福州质检)西藏的春天是从林芝开始的,每年的三月中旬开始,当连绵起伏的群山还披着厚厚的白色雪衣,位于藏东南的林芝桃花开始争相斗艳,主要分布在海拔2 600~3 200米的河谷地带。图1示意青藏地区,图2为雪山桃花景观。读图回答问题。
(1)西藏自治区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 。
(2)雪山广布反映了该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三月林芝桃花开,林芝的春天比西藏其他地方来得早的主要原因是 。
(3)随着四川雅安到林芝的铁路开工建设,将来川藏铁路开通,对当地旅游业的有利影响是 。
(4)林芝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和小麦等,当地农作物穗大粒饱,品质优良,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20.(2024·漳州模拟)科学考察是人类认识区域环境的重要途径。2017年8月19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图1示意青藏地区,图 2 示意青藏铁路沿线地形剖面,图 3 示意色林错流域。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青藏铁路途经的格尔木位于 盆地。铁路沿线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 、 等。
(2)图3中色林错流域内的河流 (汇入色林错/自色林错流出),属于 (外流河/内流河)。
(3)科考队员发现,自1970年以来,青藏地区的色林错面积不断增大。在下面框图内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反映色林错湖泊面积的变化过程。
(4)色林错流域的环境变化 (双项选择)。
A.会导致青藏地区高山海拔上升
B.使得青藏地区冰川面积持续增加
C.短期内促进本区域农牧业发展
D.若长期持续将导致当地生态恶化
科考启动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
(5)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从中任选其一称号,从地理视角进行解释。(答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