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13:5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复习巩固:
1、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主要原因:
是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反抗侵略者的斗争,(试列举史实)
2、中国为什么没有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 ?(试列举史实)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民族危机
社会动荡
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的背景资料:
1、列强:加紧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严重。
材料三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材料四 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结果失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
辛亥革命的背景资料: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即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3、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材料五
名称 时间 地点 性质 其他
兴中会
同盟会
1894
1905
檀香山
东京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总理:
纲领:
机关刊物:
4、革命党的准备:组织准备——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
同盟会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
20世纪初中国最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革命纲领,同时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革命党的准备:思想准备——宣传革命理论
⑴民族革命的目的什么?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⑵政治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⑶社会革命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实行“耕者有其田”,解决社会贫富不均问题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怎样理解三民主义
讨论:
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与三民主义又
是什么关系?
政治革命(核心)
社会革命
(补充和发展)
民族革命(前提)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不切实可行,只能是一种空想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不敢放手发动群众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4、革命党的准备: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兴
喻培伦
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广州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
四川保路风潮
武昌
5、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列强:加紧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结果失败。
3、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革命党的准备:成立政党、宣传革命、发动起义
(1)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3)军事基础:武装起义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5、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广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辛亥革命
名 词 释 义
二、过程:辛亥革命的主要大事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该银元铸造于公元哪年
1911年 B .1912年
C. 1913年 D.1914年
2.当时的国旗为:

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视为民国元年
C.黄龙旗
B.五色旗
D.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A.十八星旗

汉满蒙回藏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2.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3.(皇帝有)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议院不得干预。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4.(皇帝)总揽司法权。
5.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各项之自由权。
3.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4.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5.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在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6.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主权归属
2.元首及产生
3. 立 法 权
4. 行 政 权
5. 司 法 权
6. 人民权利
《钦定宪法大纲》
《 临 时 约 法 》
探究:对比两部宪法的异同,分析《临时约法》构建的共和制度的特点
1. 主权归属
2. 元首及产生
3. 立 法 权
4. 行 政 权
5. 司 法 权
6. 人民权利
《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归属
元首及 产生方式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人民权利
君 主
君主
君 主
议会(受制于君主)
君 主
君 主
基本的自由权
人 民
总统
议会(参议院)
总统;
(内阁)总理
法 院
平等,自由权
名为君主立宪
实为君主专制
民主共和
责任内阁制
,世袭
,议会选举
主 权 在 民
三 权 分 立
平 等 自 由
体现民主和权力制衡原则
目的:
内容:
评价:
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局限性:没有明确体现反帝要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名称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时间 1851(辛亥年) 1911(辛亥年)
地点 大半个中国 武昌
人数 几十万人起义 几千人
目的 推翻清朝 推翻清朝
结果 失败 成功
所耗费的时间 十四年 4个多月
损失 减少上亿人口,经济文化损失无法估量 低烈度,被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材料一: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P51
材料二:
武昌起义……打死了一些人。在湖北省之外,有8个省是靠武装起义打下来的……另有5个省是和平独立。不过,8个武装起义的省,加上上海,也没有死多少人。湖南省起义一共才打死4个人……有的省根本就没有打死一个人。
——杨天石《辛亥革命若干问题辨识》
材料三:
从湖南、陕西、江西(10月22、23日)开始,时未逾月,全国便有13省独立,而策动独立的主要分子往往不是革命党,而是各该省内,由立宪(保皇)党所掌握的民意机关——咨议局……无用的满族王公应付不了,清廷乃召回已被摈斥的袁世凯来撑持危局,而袁氏则养寇自重——一面“进剿”,一面又与革命党人私通款曲。他向武汉三镇反攻,也只取二城,留个武昌给黎元洪、黄兴这架两头马车去慢慢拖延。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P384
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低烈度”的原因!
革命派力量小、立宪派转向革命、清廷无力应付、袁世凯养寇自重、革命各派的内部矛盾。
隆裕太后
袁世凯
孙中山
1、武昌起义发生后,清廷为什么要起用被摄政王载沣开缺回籍的袁世凯?
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
2、袁世凯对清政府提出了出山的要求,清廷是如何一步一步妥协的,结果如何。
钦差大臣,内阁总理。。。。交出军政大权
3、袁世凯有实力可以镇压革命,为什么选择议和?
养革命以制朝廷
4、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边“建制”,边与袁世凯对话,并一再表示可以“让位”。孙中山提出了哪些让位条件?目的何在?
条件:清帝退位、袁赞成共和、参议院推举、南京就职、誓守宪法
目的:维护共和
5、就孙中山提出的条件,袁世凯做出了怎样的妥协?目的何在?又通过什么伎俩迫使清帝退位、迫使孙中山在什么问题上做出让步。
袁:逼清帝退位、宣布赞成共和
孙: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理解《清帝退位诏书》是南北妥协的产物,既满足了南方对共和的渴望,又满足了袁世凯对权力的追求,同时保全了皇室的安富尊荣。辛亥革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社会基本稳定,安堵如常,没有革命通常不可避免的大规模的流血、牺牲、破坏和杀戮。它是一次胜利迅速、代价很小的人道主义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讨论:这算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
不算
大地主的代表
逼清帝退位是有条件的
后来的反动行径

南北谈判有功
逼清帝退位
稳定格局
议一议
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
or
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积极: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2、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局限: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也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知识体系
背景:政治、经济、组织、思想、军事、时机
过程:武昌首义
评价:成功、失败
辛亥革命
成果:民国建立、临时约法、帝制终结
鸦片战争
1840
1856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1894
1900
1851
太平天国
义和团
辛亥革命
1911
民族危机
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
资本主义道路
在中国走不通
1、武汉成为民主革命摇篮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理位置重要
B.革命团体分布广泛
C.保路运动影响
D.该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D
2、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
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创举”和“变局”指的是(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临时约法》的颁布
D.中华民国成立
D
练一练
练一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权利法案》相比较其最主要的不同是
A.国家性质
B.政权组织形式
C.国家结构形式
D.阶级属性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意义是
A.极大的加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A
5、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C
6、《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D.中华民国代表人民的利益
7、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理论是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D.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
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 )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的依靠力量
C 动摇了封建制度根基
D 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