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课外同主题类文阅读理解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52张报纸
袁老师心情不好,因为丢了一张报纸。
报纸是在班上丢的。那天,班上出黑板报没有材料,袁老师便从学校图书室借了几张报纸。谁知,取回来的时候却少了一张。袁老师本以为是某个学生拿去看,忘了还,也没太在意。但后来,他几次在班上问起报纸的事,都没人吭声,才知道,报纸bú yì'ér fēi( )了。
其实,袁老师绝对不是那种吝啬到一张报纸都斤斤计较的人。袁老师是很大方的,只是这报纸是学校的。图书室也催了好长时间,袁老师实在是过意不去。
同学们七嘴八舌开了:“袁老师,您需要的是哪份报纸?我家或许有。”“袁老师,您说是什么报纸,我可以去报社邮购。”……袁老师有些感动,但他还是坚决地说:“你们都别说了。报纸不重要,我只希望拿了报纸的同学能给我一个解释,丢了还是怎么了,我不怪你。我是你们的老师,教你们知识,但更需要教你们做人的道理。”一整天,班上都在议论那张报纸,也有许多同学向出黑板报的同学打听,看着袁老师急,大家也急。
当天夜里,班长王小明来到袁老师家中。“袁老师,那张报纸……是,是我拿的。前些天见您要得不紧,我以为无关紧要……现在,我把它带来了……”
袁老师看了看报纸,沉默了片刻,说:“谢谢你这么晚还将报纸送来。快回去吧,学习要紧。”
出了老师家门,王小明很nà mèn( )儿:自己准备的台词怎么一句也没有用上?老师怎么一点儿也不怀疑他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呢?而且,自己来时,怎么好像看到班上的“捣蛋鬼”张强正从老师家出来?
接下来一个多星期,没人再提那张报纸。
班会课。大家都低着头。袁老师很平静地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看一样东西,请大家都抬起头来——”
这时,袁老师捧出一叠报纸,声音有些颤抖:“上个星期,我一共收到了52张报纸……”袁老师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台下52双明澈的眼睛里也有异样的东西在闪烁。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词语。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1)形容过分计较琐细的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 )
(2)与急切的、重要的事情没有什么关系。 ( )
3.文中画线的句子中“自己准备的台词”指的是 。
4.最后一段中加点词“异样”的含义是: 。
5.文中有一个“捣蛋鬼”张强从老师家出来的细节。请你展开想象,续写出张强当晚与老师见面的情景。
最优秀的人是谁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 (A)人已衰老,接近死亡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连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尽管 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是 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B)病势严重,无法医治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 助手言辞恳切地说 找遍城乡各地 找遍五湖四海 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愁 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6.“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此时苏格拉底心里的感受是( )
A.对助手满意 B.对助手的表现有点失望 C.希望助手尽快找遍五湖四海
7.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8.选择下面合适的成语,准确概括文中划线部分的内容。
风烛残年 风卷残云 生死攸关 病入膏肓(A)处 (B)处
9.联系上下文仔细读读下面的话,再填写。
苏格拉底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话中第一个“蜡”指 ;第二个“蜡”指 。苏格拉底说这话的目的是 。
10.从助手“很温顺很尊重”“语气沉重”,你体会到这个助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林则徐请客
①林则徐五十三岁那年,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鸦片。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②一次,英国领事查理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那时候,冰淇淋还罕见。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还用嘴吹了吹。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他压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说□这道点心□外面像在冒热气□其实是冷冰冰的□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当□
③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敬上次参,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宴席上,端上来的一道道中国名菜。那些外国人,一个个张大嘴巴狼吞虎咽。他们一边吃喝,一边赞不绝口。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可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④“有!”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食!”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尝的了。他们“啊——”,“啊——”,嚷成一片,喉咙里比卡着鱼骨还难受。他们有的挥起手,想伸进嘴巴里抓,有的按住嘴,泪水直淌。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家乡福建的名菜,叫槟榔芋泥。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非常,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烫了喉咙!”
⑤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个个呆若木鸡。
⑥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11.找出文中两个带动物的成语,并联系上下文解释它的意思。
( ):
( ):
12.在第②自然段“□”中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13.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点心”实际上指的是 。
14.本文对林则徐的描写主要运用的是 描写,表现了林则徐 的人物性格。
15.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向这些外国人科普吃槟榔芋泥的方法,要等它凉点再吃,否则会烫到
B.将这槟榔芋泥比喻我们中国人,虽然外表看着冰冷,实际是热血爱国的。你们想要用鸦片毒害我们,是会遭到我们中国人的反抗的
C.上次你们用冰淇淋让我受辱,这次我用槟榔芋泥也让你们出尽洋相
16.林则徐是清末著名的禁烟英雄、爱国将领,我学过他的一句爱国名言: , 。
木匠张三
张三是个小木匠儿,他的本名叫什么我不知道,人们都这样叫他,我也跟着叫。初次见面,我对他就颇有好感——午休时分,别人都横七竖八地躺着休息,只有这小伙子实在,干活不惜力。去的次数多了我才发现,重要的技术活儿总是少不了他,装推拉门时一个四十来岁的师傅摆弄了半天装不上,张三一上手,不到半个小时就完事了。在这支装修队里,他拿的是小工的钱,干的却是技工加小工的活儿。
原来,年仅19岁的张三,已经有了四年的“工龄”。15岁时,父亲让他学裁缝。家里老少七口,只靠二亩薄田根本不行。可是张三觉得,一个小伙子学裁缝。浑身的力气使不出,便自己作主干起了木匠。他心灵手巧,又肯卖力,技艺日见长进,每月下来,也有千儿八百元的收入寄回家里。
半年以后,一天晚上,我正在新居里伏案赶写一篇文章,忽然门铃响了,打开房门,一眼让出是张三。“啊,是你,请进。”张三依然那么强健,那么充满青春的活力,只不过衣着比在我家时“新潮”了许我:上身穿一件白色T恤衫,下身穿一条深蓝色牛仔裤。一晃,近二百个日日夜夜如水逝去,这中间张三遭受的坎坷与艰辛,以及获得的成功与喜悦,一切尽在不言中,全部融在了他递给我的名片上。那名片的头衔是:华普家居装饰公司施工队长。“张三,不错呀,进步了!”
张三略带羞涩地望我一眼,自语道:“进步了吗?”随即又自我否定说:“这不算进步,还是在为人打工。”我愕然了:“怎么?你也想当老板?”他反问我:“您不是说过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我还只有当老板的打算,没有当老板的实力,不过,再过几年,资金和经验积累得差不多了,我倒真想回家乡拉起一支装修队,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呢!”
——好个张三,我真为你高兴!
17.理解和体会带点词的意思,并用这些词再各写一句话。
(1)衣着比在我家时“新潮”了许多。
(2)张三略带羞涩地望我一眼。
18.作者为什么通过张三之口,引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
19.文章中的张三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①只见王十二先往左边,两步到一个剃头摊前,把手里那出诊用的小绿绸包往剃头匠手里一塞说:“先押给你。”顺手从剃头摊的架子上摘下一块白毛巾,又在旁边烧热水的铜盆里一浸一捞,便径直往大汉这边跑来。他手脚麻利,这几下都没耽误工夫,手里的白手巾一路滴着水儿、冒着热气儿。
②十二跑到大汉身前,左手从后边搂大汉的腰,右手把滚烫的湿手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带嘴紧紧捂住,大汉给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着,就是不肯放手。大汉肯定脏话连天,听上去却呜呜的赛猪嚎。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王十二手一松,大汉的劲也松了,浑身一软,坐在地上,出了一声:“老子活了。”
——选自《俗世奇人·神医王十二》
20.[语文要素]第2自然段中作者通过“ ”“ ”“ ”等一系列细微的动作描写,正面写出了王十二面对突发事件时 的特点;作者还通过“ ”“ ”等描写,刻画了大汉的神态与外貌,侧面突显出神医王十二的 。这种“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1.“救活”大汉后,你猜众人有什么样的反应?试着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写一写。
22.神医王十二给了我们哪些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天游峰的扫路人
①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算到过武夷山。
②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③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在一片寂静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我循声迎了上去,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④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的心灵。“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⑤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⑥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⑦“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⑧我紧紧抓住老人的手,“几年后,我再来看您。”“等你来,我照样请你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
23.解释下面的词语。
望而却步:
24.短文第③自然段至第⑧自然段通过对扫路人的 、 、 、 等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人 、 的精神和生活态度的赞美。
25.试着理解分析短文第⑧自然段中的“这充满自信、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这句话。
参考答案
1.不翼而飞 纳闷 2. 斤斤计较 无关紧要 3.自己准备好的检讨 4.老师和同学们都为彼此的真诚与善良而感动 5.“叮咚。”袁老师家的门铃响了起来,“谁呀”袁老师高声问道,“是我,张强。”张强说。“进来吧。”袁老师打开了门。“老师,我爸爸是开报社的,今天我带了一张报纸给您,您看看是不是少了的报纸,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你这么晚还送报纸来,但这张不是丢了的报纸,谢谢你的好意。你快回去休息吧。老师再见!”
6.B 7.不但 还 哀怨 8. 风烛残年 病入膏肓 9. 苏格拉底的生命 接班人 希望助手能够找到可以继承自己的人 10.尊重他人,待人诚恳。
6.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后文内容“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可知此时是对助手的表现有点失望,因为他想让助手知道自己的优秀,可是助手此时却没有明白。
7.此题考查对词语的掌握,对句意的掌握,尤其是词语在语句中的应用。因此在解答时,不仅要了解和掌握词语的解释,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尽管……还是……” 属于转折关联词。
“不但……还……”表示递进关系。
哀愁:悲哀忧愁。
哀怨:指悲伤而含怨恨,通常当人受到打击或者遇到很难过的事时容易产生这种感觉。哀怨的笛声。倾诉内心的哀怨。
8.考查词语运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词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即可。
风烛残年:比喻随时 可能死亡的晚年。风烛:风中燃烧的蜡烛。
风卷残云:像大风吹 散残云一样。比喻一下子消灭干净。
生死攸关:攸:所。生死所关,即有关生死。关系到生和死,徘徊在生和死的中间。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病入膏肓:意思是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9.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文中“苏格拉底在人已衰老,接近死亡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和“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可知答案。
10.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辨析理解,苏格拉底病重,助理却仍然保持尊重,说明了助理尊重他人,待人诚恳。从文中“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也可知答案。
11. 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呆若木鸡 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12.,。,,,:“,,。!” 13.外国人 14. 语言 机智、勇敢、爱国 15.B 16.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17. 跟上社会流行的风气。 我表姐去我家时穿着一身很新潮的衣服,可漂亮了。 不好意思。小女孩羞涩地低下了头。 18.因为第一,在于说明胸无大志,不想大有作为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有大作为;第二,表明张三不满足现状,不仅只是当个施工队长,而是要当老板;第三,揭示张三内心世界在于不断奋发进取。 19.①勤劳能干,不顾惜自己的力量。②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③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奋发进
17.考查词语的意思。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就是要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在文中不难找出答案。“新潮”:跟上社会流行的风气。“羞涩”:不好意思。
18.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作答此题要抓住句子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作者通过张三之口,引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联系上下文语境表明张三不满足现状,不仅只是当个施工队长,而是要当老板,但还有所不足,要不断奋发进取等原因。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此题,要从文章写人物的事件中分析出值得学习的地方,并从人物的特点来考虑:张三的勤劳能干,不顾惜自己的力量、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奋发进等等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20. 搂 捂 松 沉着冷静、处变不惊 红头涨脸 胸膛就鼓起来 医术高明 21.“救活”大汉后,边上众人纷纷鼓起掌来,连声称赞:“真神了,这王十二的确是个能耐人,这事儿搁别人那儿指定不成事儿。” 22.(1)对工作精益求精。王十二被称为“神医”是因为他的医术高明,能够急中生智想出治疗急病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医术精益求精的结果。(2)善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神医王十二都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对肋骨插入墙缝的醉酒者,他用热毛巾捂其口鼻,让其通过自己的力量把肋骨拔出来。
20.本题考查品词析句的能力。
从题目要求中可知,要从短文中找到王十二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动作。仔细阅读短文后我们能够在第②段中找到“搂大汉的腰、往大汉脸上一捂、手一松”等词句,题目要求填的是动词,因此还要加以提取,所以在这里填入“搂、捂、松”三个动词。从这一系列行云流水的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王十二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大汉在王十二医治之时,神态和外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憋得红头涨脸”属于神态描写,“胸膛就鼓起来”属于外貌描写,这从侧面突出了王十二的医术高明。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描写边上众人的反应,首先要确定运用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作答时可以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等加以刻画。
根据文章标题《俗世奇人·神医王十二》以及文章中王十二救大汉的过程,可以知道王十二救了大汉是一件非常厉害的事情,王十二是一个神医。“救活”大汉后,众人应该会称赞王十二。
例:听到大汉的声音,周围立刻响起一阵掌声,众人齐声喝彩:“不亏是王十二,真是神医啊!”
22.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
由第①段“见王十二先往左边,两步到一个剃头摊前,把手里那出诊用的小绿绸包往剃头匠手里一塞”可知,王十二乐于助人。面对需要救治的伤者,他都是主动上前提供帮助,而且不求任何回报。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乐于助人。
第②段写了王十二用热毛巾捂住醉酒者的口鼻,让其发挥自身力量,将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拔了出来,由此可知,神医王十二医术高超,因为有把握才会想出常人不知道的方法。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在关键时候发挥自己的长处,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23.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 24. 外貌 动作 神态 语言 充满自信 开朗 25.这笑声是老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开朗的表现。
这篇散文以天游峰扫路人为描写对象,通过登山者视角展现了一位平凡劳动者的精神世界。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极写天游峰之险(“银丝”“能断掉似的”),再通过老人“轻轻松松”的扫山日常形成强烈反差。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将老人安贫乐道、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饱满。结尾“笑声惊动宿鸟”的意象,巧妙传递出老人乐观精神对叙述者的深远影响,使主题得到诗意升华。
2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知,天游峰九百多级石梯,层层叠叠,很多游客看到这样陡峭且数量众多的石阶,心生畏惧,不敢继续攀登,半途而返。故“望而却步”的意思是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
24.本题考查对文章描写手法及人物形象分析的理解。
仔细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至第⑧自然段,文中第④自然段“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第⑧自然段“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可知,通过其言语展现人物特点,属于语言描写。
文中第⑥自然段“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可知,对老人脸部特征等外貌的描绘,属于外貌描写。
文中第③自然段“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可知,属于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老人工作时的认真和专注,表现出他对工作的敬业态度。
文中第⑦自然段“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第⑧自然段“说罢,老人朗声大笑。”可知,“悠然”和“朗声大笑”这些神态描写,生动地展现出老人内心的平静和愉悦,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满足和享受,进一步突出了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综合这些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老人虽然从事着平凡甚至有些辛苦的工作,但他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展现出自信自强、豁达开朗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作者对老人赞美的原因。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
文章第⑧自然段“这充满自信、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联系上下文可知,老人的笑声是其精神风貌的生动映射。在天游峰从事繁重清扫工作,却能发出充满自信、开朗的笑声,彰显出他对生活、未来满怀信心。这笑声深深打动了作者,在返程路上持续回响。它象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刻在作者记忆里,更传递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作者难以忘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