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
环境决定一个人成就上限的高低!
老鼠哲学
在楚国当仓库管理员时,发现厕所老鼠吃???? vs粮仓老鼠吃米,顿悟"平台决定鼠生"(简称:鼠鼠哲学),连夜辞职去荀子商学院读MBA。
有这么一个人,
新课导入
带着毕业论文《论灭六国的100种方法》应聘秦国,靠"彩虹屁十级证书"火速升职,从门客混成丞相,完美演绎"打工人→合伙人"的逆袭剧本。
有这么一个人,求职巅峰期
新课导入
???? 发明"小篆"书法(堪称古代活字印刷之父)
???? 制定郡县制(让秦始皇实现"全国包邮区"梦想)
???? 写《谏逐客书》怒怼老板裁员政策(史上最牛求职小作文)
有这么一个人,在职场上的高光时刻
新课导入
跟一个太监一起联合弄死跟自己政见不合的继承人,扶持一个二世祖上位。帮二世祖篡位后惨遭反杀,被自己制定的"具五刑"套餐送走(腰斩前遗言:"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有这么一个人,翻车名场面
牵犬东门(牵黄犬):比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学
习
目
标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各种文言句式、现象。
了解李斯其人及文章写作背景,把握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学习本文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对比说理的方法,注意作者的论辩思路和语言特色。
认识到“逐客”不可取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壹 知 人 论 世
作者李斯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西南)。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任廷尉,后任丞相。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
作者李斯
作者李斯
李斯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四次叹息”:一叹:见厕鼠、仓鼠;二叹:贵为丞相;三叹:篡改始皇遗诏;四叹:身具五刑。
背景介绍
《谏逐客书》是客卿李斯在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为讽谏秦王政取消逐客令而上的一个奏议。
原因是客卿与王室贵族的矛盾。在秦国的发展历史上,截止到秦王嬴政,共计出现过37位君主。和其他诸侯国相比,秦国发展的起点比较晚,第一位先君秦非子,是在公元前800多年替周孝王养马获封地,只有50里。已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才变成最强大的诸侯国。之所以能成就这么一个局面,和历代国君重用贤才、罗致客卿的人才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但客卿得势,必然影响秦国王室贵族的利益,因而也必然产生矛盾和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始皇十年发生了郑国(人名)事件。
背景介绍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史记·李斯列传》
韩国国君为抵抗秦国侵扰,在秦国遭受大早之际派水工郑国入秦建议秦国修建一条长300余里的灌溉渠(即后人所称之“郑国渠”),以抗旱名义,让秦国投入巨额财力和人力修建浩大的水利工程,以达到拖延秦国崛起的目的。据当代学者估算,修建约十年后,郑国的身份及韩国国君的“疲秦”之计才曝光。
背景介绍
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当时李斯也在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他写了这篇奏议,从国家的根本利益上指出逐客“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秦王顿时醒悟,立即收回成命,李斯的官职也得以恢复。
据西汉刘向《新序》说:“斯在逐中,遂上谏书,达始皇,始皇使人逐至骊邑,得还。”从此,李斯更受秦王的信用,官至廷尉。
贰 整 体 感 知
题目解读
谏:劝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逐:驱逐
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书:指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
“谏逐客书”:李斯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知识补充
讽谏——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
顺谏——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
规谏——以正义之道劝谏;
指谏——指陈事实而进谏;
直谏——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委婉
巧妙
讲策略
直接
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
知识补充
“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听音频,辨字音
明确字音
缪公 蹇叔 丕豹 鄢 郢
功施到今 范雎 穰侯 灵鼍 玩好
駃騠 宛珠 珥 阿缟 瓮
缶 搏髀 《昭》 窈窕
黔首 藉寇兵 赍盗粮
mù
jiǎn
rǎng
tuó
jué tí
yān
yì
ěr
ē gǎo
yǎo tiǎo
wèng
yǐng
fǒu
bì
jī
qián
pī
jū
hào
yuān
zhāo
jiè
叁 文 本 疏 通
整体思考
假设你是李斯,有什么可能的上书对策?
常规对策:
就事论事
表明自己非郑国之流的客卿,大谈自己的忠心与贡献。
可能弊病:
恰恰证明客卿中的确有间谍,逐客以绝后患合理;
求情、辩解之词极易狼狈、无力,可能加重秦王反感。
文本疏通——第一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注释:
闻:听说
窃:私下,自谦,副词
西、东:名作状,在西边、在东边
戎:对西部少数民族统称
取、得、迎:“得到”之意
来:使动用法,使……来,招致、招揽
并:动词,兼并、吞并
遂:于是
霸:动词,称霸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在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在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二十多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
知识补充
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四夷
知识补充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称呼
分布范围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
是农耕和渔猎民族,善于射箭,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是农耕和牧猎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
是游牧民族,善于骑马,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西部的陕西、甘肃等地。
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北部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以及这些地方更北的地区。
知识补充
由余(戎族人)
事迹:帮助秦国吸收游牧民族优势
类比:像聘请外籍教练改良球队战术,让秦国学会"骑兵+战车"组合技
记忆点:"由余=给秦国装上草原发动机"
知识补充
百里奚(虞国人)
故事: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的奴隶宰相
类比:淘宝买到超值二手神器——看似破旧的装备,实际是SSR级人才
记忆点:"百里奚=五张羊皮换来的治国外挂"
知识补充
蹇叔(宋国人)
故事:百里奚推荐的老战友,助秦穆公称 霸西戎
类比:像买一赠一的超值组合包,百里奚是明面上的学霸,蹇叔是低调的学神队友
记忆点:"蹇叔=秦国称霸西戎的隐藏Boss"
知识补充
丕豹(晋国人)
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丕郑的儿子,在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后逃奔秦国,成为秦国大夫。因晋国杀父之恨而一心劝说秦穆公攻打晋国。
公孙支(晋国人)
故事:向穆公推荐“传鬻以五羊之皮”的百里奚。
类比:神级辅助
文本疏通——第一段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注释:
用:推行,采用
移风易俗:指改革了许多落后的风俗习惯
殷盛:殷实,富裕
乐用:乐于为用,乐意为国效力
亲服:亲附归服
获:俘获,缴获
师:军队
举:攻克、占领
治强:安定强盛。治:社会安定。
省略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
译文: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占了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知识补充
商鞅(卫国人)
事例:商鞅变法(徙木立信、军功爵制)
类比:像给秦国装了一台"改革加速器"——比如搬家时请了一位特别会规划的设计师,把老房子改造成智能家居,立竿见影提升战斗力。
记忆点:"商鞅变法=秦国升级系统2.0"
文本疏通——第一段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注释:
拔:攻取
三川之地:指黄河、伊水、洛水相交之地
收:收获,收取
包:吞并、囊括
九夷:泛指当时楚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
西、北、南、东:名作状,朝西|北|南|东
膏腴:肥沃
散:拆散
从:同“纵”,合纵政策
西面:向西,面向西
事:侍奉
施:延续
译文: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三川的土地,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吞并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了楚国的鄢、郢,在东面占据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知识补充
张仪(魏国人)
事例:"连横破纵"外交战略
类比:类似班级联欢会上最会搞关系的学生,用"今天和A班结盟,明天分化B班"的策略帮秦国在同学圈里步步为营
记忆点:"张仪的嘴=战国版GPS导航,总能把敌人带偏"
文本疏通——第一段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注释:
强:使......富强
公室:王室
杜:堵塞,抑制
私门:权贵大臣之家
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食侵占。蚕,名作状。
以:依靠,凭借
译文: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判断句
知识补充
范雎(魏国人)
事例:提出"远交近攻"策略
类比:像玩《文明》游戏的高手,教秦国先吃掉邻国韩国(好比先吃掉手边的零食),再逐步扩展
记忆点:"范雎的计策=吃蛋糕从最近处下叉子"
文本疏通——第一段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注释:
负:辜负
向使:假使
却:拒绝
内:同“纳”
是:这
译文: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宾前、状后
问题探究——第一段
1.本文开头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指出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
语气谦和,将错误归之于官吏,迎合日理万机、野心勃勃的秦王的性格。
②开篇即驳斥有关官吏的观点,先破后立。
问题探究——第一段
2.第一段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提出观点
分析原因
得出结论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分析史实:四君取士的做法与效果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客何负于秦哉! 阐明却客之后果。
问题探究——第一段
3.第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①正面举例论证
②反面假设论证
③正反对比论证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向使四君
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正面论证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
反面假设四代秦君驱逐客卿的后果
段落总结
第1段,举例论证客卿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文本疏通——第二段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注释:
致:使动,使……来,获得
垂:动词,悬挂
服:动词,佩戴
建:动词,树立
树:名作动,立起
说:同“悦”,喜欢
译文:如今陛下获得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知识补充
“春秋二宝”:随侯珠
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随侯珠随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烛"。
随(隋)侯之珠:传说为随侯所得的宝珠,泛指珍贵之物。
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知衡量轻重,得不偿失。
知识补充
“春秋二宝”:和氏璧
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
随珠和璧(随珠荆玉):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
知识补充
太阿剑
这是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出自著名制剑大师欧冶子和干将之手。
这把剑据说是秦始皇生前最喜欢的佩剑,经常剑不离身,死后还将其作为陪葬品埋入地宫之中。
太阿初出匣,光射斗牛寒。
文本疏通——第二段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注释:
必:连词,表假设,如果,倘若(一定)
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
玩好:供玩赏的宝物
充、实:充实,充满
厩:马棚
江南:古今异义,长江以南
为:表被动,被
采:动词,采用
译文: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就不会装饰在朝堂里,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具就不会成为供玩赏的宝物,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后宫,名骥骏马就不会充实在宫外的马厩,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被采用。
被动句
文本疏通——第二段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注释:
所以:用来......的东西
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
娱:使......欢乐,使动用法
傅:同“附”,附着、加上
锦绣之饰:精致华美的饰边
进:进献。
佳冶:娇美妖冶
译文:(如果)用来装饰后宫,陈列府库后宫,使心情愉快,使人耳目愉悦的东西,一定要是在秦国出产然后才可用,那么这些镶嵌着宛地出产的宝珠的发簪、镶嵌着珠子的耳饰、东阿所产的细绢做的衣服、锦缎绣成的饰物,都不能进献到陛下面前,而那些娴雅变化而能随俗、娇美妖冶、窈窕美丽的赵国美女,也不会立在陛下的身旁。
状语后置
文本疏通——第二段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注释:
搏:拍打
髀:大腿
快耳:使耳朵感到痛快。
就:靠近,这里是“采用”之意
退:摒弃
适观:适于观听。
译文: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实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不过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让人当前开心,适于观听罢了。
判断句
文本疏通——第二段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注释:
取人:用人。取:选取、采用。
去:使动用法,使……离开
逐:表被动,被驱逐
所重(轻):看重(轻)的
乎:同“于”
所以:用来......的,表凭借
术:方法,策略
译文: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判断句
被动句
问题探究——第二段
文章第二段运用大量铺陈,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漓,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分析其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
铺陈,即展开陈述,就是浓墨重彩地对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展开陈述,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
问题探究——第二段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为第二段划分层次:
第一层:段首至“何也?”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
喜取异国宝物,提出疑问。
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
指出“快意当前”的标准。
直指重物轻人,危害统一。
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问题探究——第二段
取物原则:
色、乐、珠玉,秦不生一而悦之。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兼采天下)
用人原则: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独重本土)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物→人)
重声色珠玉
轻有才之人
重物轻人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段落总结
第1段,举例论证客卿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类比,直击“逐客”之过;
文本疏通——第三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注释:
粟:粮食
兵强:武器锋利
是以:“以是”,因此
让:退让,谦让,辞让
择:通“释”,舍弃。
就:成就
却:推辞、拒绝。
明:彰明。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译文: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文本疏通——第三段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注释:
无:无论,不分
四时充美:充,充足。一年四季都很富裕美满。
所以: ......的原因
乃:却、反而、竟然
黔首:平民、老百姓
资:资助
却:使……退却 ,使动用法
业:使......成就霸业,使动用法
藉:同“借”,送给
赍:送给,付与
宾语前置
判断句
译文: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知识补充
三王、三皇、五帝
三王:
三皇:
夏禹﹑商汤﹑周武王
燧(suì)人氏、伏羲、神农
五帝:黄帝、颛(zhuān)顼(xū) 、
帝喾(kù)、唐尧、虞舜
问题探究——第三段
分析第三段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
第二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至段尾。
为第三段划分层次:
第一层:段首至“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问题探究——第三段
分析第三段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物→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纳客之利)
问题探究——第三段
分析第三段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人物
做法
结果
证明的观点
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不分地域,广揽人才)
五帝三王
秦王
无敌
弃黔首、却宾客
(非秦者去,排斥客卿)
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藉寇兵而赍盗粮
资敌国、业诸侯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古今、正反、敌我对比)
纳客之利
(用客治国)
逐客之害
(逐客资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问题探究——第三段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比喻论证
敌我双方对比论证
古今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段落总结
第1段,举例论证客卿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类比,直击“逐客”之过;
第3段,对比分析,驳“逐客”之策;
文本疏通——第四段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
宝:名作动,珍视、珍爱
资:资助,帮助。
益:增益,增加。
内(外):名作状,在内,在外
虚:空
树:名作动,树立,建立
于:介词,跟、和
得:能
状语后置
宾前,状后
译文:许多东西并不在秦国生产,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在秦国出生,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不能实现的!
问题探究——第四段
分析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照应第2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照应第2段对人的取舍标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照应第3段,逐客对秦的危害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与开头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
段落总结
第1段,举例论证客卿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类比,直击“逐客”之过;
第3段,对比分析,驳“逐客”之策;
第4段,归结全文:“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谏逐客书
本论:
结论:逐客关系秦之兴亡
列生活爱好,阐述③
着眼未来,对比分析,阐述④
举先君之史实,阐述②
引论:提出观点——①
逐客为过
纳客之利
重物轻人
用客治国,逐客资敌
根据文本内容,画出本文的思路导图
历史
现在
未来
肆 归 纳 总 结
问题探究
思考李斯劝谏成功的原因?
全篇七八百余言,李斯不仅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退,避免了身份的敏感性;而是把自己切身利益融入到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
1、设身处地,抓住“秦王之所大欲”
“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
问题探究
文章的第一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二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三段是展望将来,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
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在物与人的对比中,也选用的是秦王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
2、道古论今,选例典型
问题探究
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第四段先正面论证“昔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启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借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
3、正反论证,利害并举,对比强烈;
问题探究
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迎接不暇的感觉。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4、结构严谨,语言恣肆。
这篇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了秦国客卿政策的重要性和先进性,明确指出秦国“持续不断的招徕客卿的国策,才使得原本文化经济落后的秦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实现自己的大国梦”。这样一种英明的国策高度契合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鉴古知今,意义重大。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