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14:0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618年
581年
220年
唐朝
隋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分裂动荡
——时代的呼唤
统一安定
政府官员
如何遴选
中央官制
如何运转
国家经济
如何管理
时空坐标
东汉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选官
制度
中央
官制
赋税
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七课
1.了解隋唐时期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
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认识其产生的重要影响;理解隋唐
制度相比前代制度所体现的创新之处。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理解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家国情怀)
本课学习目标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选官制度创新: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三省六部垂青史,相互制衡效率高”
中央官制创新:三省六部制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赋税制度创新:租庸调制—两税法



习块
学模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小东在历史课上犯困,梦境中的他幻化成一名有抱负的读书人,希望能为国效力。他穿越时空返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他是个孝子,勤奋好学,但家境不好,他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小东要穿越
小东继续穿越来到了隋唐时期,这里他看不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动荡,映入他眼帘的是人才荟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一派盛世景象。在这个时期他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为什么?
情境体验
1、历史解释
2、产生背景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科举及第—雁塔题名
史料实证: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分科考试(进士科、明经科等)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衰落于明清,于1905年被废除。
史料实证: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中小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力
为纠正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加强中央集权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3.科举制:发展历程
史料实证一:读书人可不经荐举,皆自由报考入仕,为政府择优选拔人才,科举选才之功,不仅有益皆有益强其才识素质、提升行政效率,而且纠正了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史料实证三:中国的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史料实证二:贫苦子弟,类皆埋首窗下,登科及第,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久而久之,形成了普遍持久的重学风尚,由此读书人也获得了科举入仕的公平机会,科举制度无形之中也加速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史料实证四:这一僵化的制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扼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培育了知识分子阶层一味顺从的性格,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为封建统治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科举制:影响
史料实证一:读书人可不经荐举,皆自由报考入仕,为政府择优选拔人才,科举选才之功,不仅有益皆有益强其才识素质、提升行政效率,而且纠正了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史料实证二:贫苦子弟,类皆埋首窗下,登科及第,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久而久之,形成了普遍持久的重学风尚,由此读书人也获得了科举入仕的公平机会,科举制度无形之中也加速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史料实证三:中国的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史料实证四:这一僵化的制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扼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培育了知识分子阶层一味顺从的性格,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为封建统治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法指导:
(1)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
(2)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视角考量;
(3)把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评价。
答题思路:
(1)赞同观点,从科举制历史进步性角度思考;
(2)反对观点,从科举制的局限性角度思考;
(3)总结环节:一分为二看待科举制度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①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官僚队伍提供了人才;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
③把选官权力收回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有利于形成普遍持久的重学风气,提高儒学的地位;
⑤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⑥为西方国家形成现代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二)消极影响:
①压抑人性,束缚了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专制皇权的忠实奴仆;
②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社会转型进步。
小东报名参加科举考试,经过了很多年的失败与磨炼,他和那些寒门子弟最终在几经周折之后终于科考及第,而那些纨绔子弟和豪门之后却因不学无术而名落孙山,小东因为成绩优秀而被授予高官厚禄。根据小东的经历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何创新之处?
情境体验
小东要穿越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创新之处
5.科举制:创新之处
请思考: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何创新之处?
中正官(地方)
朝廷(中央)
推举
分科考试
才能、门第
才能学识
世家大族
士族、庶族
集权性
公正性
公平性
开放性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公平公正
选官权力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才范围
学以致用——讲练结合
(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
(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中央官制
产生过程
创新之处
主要内容
“三省六部垂青史,相互制衡效率高”
小东因为科举成绩优异,被任命为政事堂的一名官员,因而有机会参与三省六部的全部事务。在任职期间,他看到各部门权责明确,程序严谨,运转高效,政治清明。三省六部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 与前代制度相比这一制度又有何创新之处呢?
小东要穿越
情境体验
魏晋 开始形成三省制
隋朝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 完善三省六部制
1、形成过程
2、职责分工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
中书省 草拟诏令
门下省 审核诏令
尚书省 执行诏令
如果时光倒流返回唐朝,当时正在遭遇严重的旱涝灾害。为了缓解灾情,需要修建一座水库保证农业生产。唐太宗要求三省认真研究、六部配合完成。如果你是小东,请根据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分工,描绘出唐朝政府修建这座水库的过程。
唐朝的水库建设
情境体验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
3.请思考:与三公九卿制相比,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
秦朝三公九卿制
②集体商议,节制君权,减少了决策失误。(科学化)
①分工明确,权责清晰,提高了行政效率;(专业化)
唐朝三省六部制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
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议事行政实行委员制,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A
(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议事行政实行委员制,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唐初,小东被皇帝委派到地方去巡察租庸调制的实施情况,在经过实地走访后,他满心欢喜的回朝复命去了。这是为何呢?
小强要穿越
情境体验
1、唐初: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
庸:纳绢或布代役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庸:代役税
租:土地税
调:财产税
影响: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创新之处
后来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小东又被委派到地方去调查民情,在经过实地走访以后,他却愁容满面、心事重重,内心五味杂陈……这次走访时小东又看到了什么情况呢?
小东要穿越
情境体验
史料实证: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民户大迁徙导致户籍管理混乱,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赋税征敛紊乱,地方不服从中央,横征暴敛以养兵对抗朝廷,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随即采纳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2、两税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两税法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
户籍管理混乱,户口不实
官吏盘剥严重,民怨沸腾
国家财政收入紧张
史料实证: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民户大迁徙导致户籍管理混乱,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赋税征敛紊乱,地方不服从中央,横征暴敛以养兵对抗朝廷,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随即采纳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小东又被委派到地方进行明察暗访,他却看到了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当他和农民促膝而谈时,他也真切地体会到农民兄弟的热情好客,因此,他兴高采烈地回朝复命去了。这又是为什么呢?那些农民兄弟又会对小东说些什么呢?
小东要穿越
情境体验
(2)两税法内容
先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①量出以制入:由中央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户等和资产缴纳户税(征钱),
按田亩缴纳地税(谷物);
④秋、夏两征之: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⑤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3)两税法创新之处
【合作探究】:与租庸调制相比,认识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变革项目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创新之处
征税前提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税额固定
量出制入
人丁
财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户籍登记授田农民
主客农商
一律纳税
一次
夏、秋两次
保证了国家收入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减轻了农民负担
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2016·江苏高考·6)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增加了税目加重了农民负担 B.导致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D.巩固了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C
(2016·江苏高考·6)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增加了税目加重了农民负担 B.导致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D.巩固了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选官制度
中央官制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公正、公开
成熟、高效
公平、合理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也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本课知识小结
《大唐六典》书影
记载了唐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唐律疏议》残卷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推荐书目—课后拓展
课后作业
有人认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是明君贤相努力的结果,也有人认为:隋唐盛世的背后是依赖于相对完善的各种制度。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尝试以《隋唐制度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学习了本课的内容,你认为之所以出现隋唐盛世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这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发展有何启示?
鉴古知今—感悟历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坚定制度自信,又要
坚持制度创新!
——习近平
感谢聆听
欢迎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