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14:1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隋唐以来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的变化,并通过比较认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之处。
【学科素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史论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认识其产生的重要影响;理解隋唐制度相比前代制度所体现的创新之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理解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通过与前代制度相比较,理解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所体现
的创新之处,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选官制度的创新】
【情景体验】小东在历史课上犯困,梦境中的他幻化成一名有抱负的读书人,希望能为国效力。他穿越时空返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他是个孝子,勤奋好学,但家境不好,他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情景体验】小东继续穿越来到了隋唐时期,在这里他看不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动荡,映入他眼帘的是人才荟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一派盛世景象。在这个时期他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为什么?
(一)科举制
1.历史解释: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分科考试(进士科、明经科等)录取人才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朝,衰落于明清时期,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
2.产生背景:
史料实证: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自主探究一: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1.中小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力;2.为纠正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加强中央集权
3.产生过程:(同学们结合课本自主完成)
4.影响:
史料实证一:读书人可不经荐举,皆自由报考入仕,为政府择优选拔人才,科举选才之功,不仅有益皆有益强其才识素质、提升行政效率,而且纠正了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史料实证二:贫苦子弟,类皆埋首窗下,登科及第,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久而久之,形成了普遍持久的重学风尚,由此读书人也获得了科举入仕的公平机会,科举制度无形之中也加速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史料实证三:中国的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史料实证四:这一僵化的制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扼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培育了知识分子阶层一味顺从的性格,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为封建统治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自主探究二: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积极影响:①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官僚队伍提供了人才;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
③把选官权力收回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有利于形成普遍持久的重学风气,提高儒学的地位;
⑤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⑥为西方国家形成现代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二)消极影响:①压抑人性,束缚了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专制皇权的忠实奴仆;②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阻碍了科技的发展;③阻碍了社会转型进步。
5.创新之处:
【合作探究】小东报名参加科举考试,经过了很多年的失败与磨炼,他和那些寒门子弟最终在几经周折之后终于科考及第,而那些纨绔子弟和豪门之后却因不学无术而名落孙山,小东因为成绩优秀而被授予高官厚禄。根据小东的经历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何创新之处?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创新之处
选官权力 中正官(地方) 朝廷(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选拔方式 推举 分科考试 更加公平
选拔标准 才能、门第 才能学识 更加公正
选才范围 世家大族 士族、庶族 范围更加开放
“三省六部垂青史,相互制衡效率高”
2.【中央官制的创新】
【情景体验】小东因为科举成绩优异,被任命为政事堂的一名官员,因而有机会参与三省六部的全部事
务。在任职期间,他看到各部门权责明确,程序严谨,运转高效,政治清明。那么,三省六部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与前代制度相比这一制度又有何创新之处呢?
(1)梳理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
(2)说明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
(3)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转机制:
(四)请思考:与三公九卿制相比,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
①分工明确,权责清晰,提高了行政效率;(专业化)
②集体商议,节制君权,减少了决策失误。(科学化)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3.【赋税制度的创新】
【情景体验】唐初,小东被皇帝委派到地方去巡察租庸调制的实施情况,他在经过实地走访后,满心欢喜的回朝复命去了。这是为何呢?
(一)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 租:土地税; 调:财产税; 庸:代役税(创新之处);
2.创新之处:(与租调制相比) 庸:纳绢或布代役
3.影响: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情景体验】后来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小东又被委派到地方去调查民情,在经过实地走访以后,这一次他却愁容满面、心事重重,内心五味杂陈……这次走访时小东又看到了什么情况呢?
(二)唐德宗:两税法
1.背景:
史料实证: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民户大迁徙导致户籍管理混乱,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赋税征敛紊乱,地方不服从中央,横征暴敛以养兵对抗朝廷,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随即实行两税法。
——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自主探究三: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中期两税法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1.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2.户籍管理混乱,户口不实;3.官吏盘剥严重;4.国家财政收入紧张;
【情景体验】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小东再次被委派到地方进行明察暗访,他却看到了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当他和农民促膝而谈时,他也真切地体会到农民兄弟的热情好客,因此他也兴高采烈的回朝复命去了。这是为什么呢?那些农民兄弟又会对小东说些什么呢?
2. 内容:
史料实证:先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史料解读:
①“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需求确定赋税征收总额,再分配到各地摊派征收;
②“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户等高低和资产缴纳户税(征钱),按田亩缴纳地税(谷物);
④“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⑤“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3.【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两税法的内容,与租庸调制相比分析两税法有何创新之处?
变革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创新之处
征税前提 税额固定 量出制入 减轻负担,保证了国家收入
征税标准 人丁 财产 放松了人身控制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简化了税收名目
征税对象 户籍登记授田农民 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扩大了收税对象
征税次数 一次 夏、秋两次 减轻了农民负担
4.影响:
自主探究四:请根据小东的经历并结合两税法的内容,分析归纳两税法产生了哪些影响?
积极:①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②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③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④征收货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消极: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四.【鉴古知今—感悟历史】
学习了本课的内容,你认为之所以出现隋唐盛世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发展有何启示?
五.【知识小结】
六.【课后作业】:有人认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是明君贤相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依赖于相
对完善的各种制度,请查阅相关资料,尝试以《隋唐制度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坚定制度自信,又要坚持制度创新!---习近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