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这个人
也许明天回来
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
导 入
在很多大作家的笔下,总有一群人,是他的笔墨一直在书写的,也总有一个地方,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比如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贾平凹的秦岭和商州、阿来的川西北高原、刘震云的中州故土、毕飞宇的江淮水乡、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大地......
中国作家评论,文学史上有两座城不得不入,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一座是沈从文的《边城》。
苗汉土三家血统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
活在都市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
作者简介
1916年
1924年
1931年
1946年
1949年
1988年
沈从文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
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苗汉土三家血统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
活在都市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
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作者简介
《边城》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在《亚洲周刊》 “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
有评家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为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
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
①.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风俗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等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写作背景
沈从文出生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已经形成。1911年,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军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连年的征战,使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目睹了百姓生活的疾苦。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此时,这里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湘西了。社会的黑暗腐败,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正在走向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向。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他的这种感慨和对生命的感悟,构成了《边城》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题记》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解读《边城》
解读《边城》
自读课文,然后给“边城”加上一个合适的定语。
风景秀丽
民风淳朴
宁静幽美
至真至善
的边城
这是一座怎样的小城?(第1段)
地理上的边地小城,偏远封闭,安闲平静,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文化上的边缘小城,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物欲,保留着传统的民俗和生活方式,民风淳朴
边城
一座小城
思考:边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青山绿水
古朴和乐
纯朴真挚
风景美
风俗美
人物美 人情美
幽美环境
3
思考1:边城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14段: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晴朗
19段: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的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21段: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
92段: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纯净自然
古朴宁静
和平恬静
(风景美)
自然环境
环境作用
①苍翠的山林、豆绿的河水、温柔的黄昏,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为情节展开渲染了诗意的氛围。②交代了小说人物的生活背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烘托了小说人物善良淳朴的形象。
③承载着作者对美好自然和与之相匹配的人性的赞美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彰显主题。
在边城里,最热闹的日子是?
《边城》不是以塑造人物和设计惊险情节来取胜的,
而是以描写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淳朴的风俗民情见长。
——沈光明《牧歌下的边城》
端午节
1.小说节选围绕“端午节”,写了哪些事情?(按文本顺序进行梳理)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淳朴民风民俗
第三个端午节
端午又快来了,……
第一个端午节
还是两年前的事。……
第二个端午节
上年一个端午……
第三个端午节
端午又来了。……
(三)边城赛龙舟
(四)翠翠傩送初相遇
(五)翠翠天保相识
(六)喜轿渡船,翠翠心动
顺叙
插叙
插叙
顺叙
2.本 文 的 情 节 在 结 构 安 排 上有 什 么 特 点和作 用?
特点: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想交错,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作用:
①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②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以端午为线索,运用插叙,将现实与回忆交错。
古朴和乐风俗美
在文中找出描写边城节日风俗的句子,概括其特点。p29-30 p35-36
◎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龙舟竞赛。
◎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
◎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中秋月夜,青年男女用对歌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鉴赏环境
3
思考:边城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节:龙舟比赛、捉鸭子游戏等。
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舞灯、放烟花
社会环境
(风俗美)
军民同乐、和谐安定
举城欢庆、热闹非凡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地域节日特色
这一幅抒情诗般的风景风俗画卷,构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表现出湘西边地民俗纯真的美。
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这里的淳朴民风、鲜明的地域色彩及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为主要人物顺顺、翠翠、老船夫等相继出场并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做了铺垫。
全茶峒人在端午节倾城而出到河街看划船,反映了当地古老的风俗和淳朴的民风,衬托出边城军民同乐的和睦风貌。
问题探究
一些人物
任务:
阅读相关语段,找出描写相关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一些人物
爷爷
翠翠
天保
傩送
亲情
手足情
爱情
爱情
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一座边城·人性美
翠翠
爷爷
过渡的乡民
傩送
天保
顺顺
一些人物
父母早逝,与爷爷相依,和黄狗相伴
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
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诗意的孤独
翠翠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清纯美丽
天真活泼
乖巧伶俐
敏感善良
翠翠——天真纯洁的少女
一些人物
“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
内在的、精神的、灵魂的美
思考: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
翠翠的天真纯洁在小说中表现在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
——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些人物
3
思考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
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因要陪翠翠进城,将摆渡的职务委托给老朋友;念及老朋友孤单,请他吃饭;为了让老朋友也来城里看热闹,又回到渡口。(15、17段)
老人与卖皮纸的商人因为费用的问题起了“争执”,这是他们之间在友好地谦让。(第六章)
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份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
一些人物
3
思考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
热心好客、善良淳朴
重义轻利、自尊自强
仁厚慈祥、深爱至亲
尽职尽责、甘守清贫
一些人物
①勇武爽朗,健壮俊美。“次子傩送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连用“入”、“闭”、“汆”、“冒”、“出”、“捉”等动词,后文还用“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为烘托,都突显出傩送这一性格特点。
②淳朴善良,幽默风趣。傩送初遇翠翠的场景,翠翠在码头苦等祖父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当小黄狗朝他叫时,他也朝狗叫“老兄,你要怎么”。
人物形象:傩送
一些人物
天保:慷慨大方,豪爽直率,直接流露出对翠翠的喜爱。
“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56)
爷爷对翠翠说:“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79)
顺顺: 大方洒脱,仗义慷慨。
顺顺年轻时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在任何情形下追逐鸭子总不落空,看出他的勇猛好强。但他不霸道,他爱孩子,说话算数,现在已经把捉鸭子的机会留给了年轻人。他把解救别人的患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很照顾爷爷和翠翠,给了很多粽子他们过端午节。
人物形象:天保、顺顺
3
剖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祖孙亲情: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关爱、呵护
兄弟之情:真诚、无私
③美好爱情:懵懂羞涩、纯洁、执着,充满含蓄美。
④邻里之情:有仁有义,不求回报,互助、和睦
⑤军民之情:官民同乐
3
作者的用意在于要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
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 VS 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
湘西社会的“过去” VS “当前”,
“人性美” VS “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
这两种对照,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
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
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
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
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
思考5:探索文本中有何象征意义。
◎翠翠象征着什么呢?
爱与美
翠翠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渡船、爷爷、端午节”的意象又象征着什么呢?
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统
风俗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情美
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一对矛盾
3
合作探究: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观点一: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我们要正视,更要珍视每一种生命的形式。所以,美是深广的,而同时又是复杂的,无法纯粹。
一对矛盾
3
合作探究: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观点二: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试图揭示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一对矛盾
3
合作探究: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观点三: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我安慰罢了。
探究主旨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人们精神的堕落);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沈从文在自己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实际上却是针对满目疮痍的湘西现实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混乱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
探究主旨
《边城》是一部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但在其后还隐藏着一些其他的东西为我们揭开人生和谐的另一面。
——汪曾祺
“一部田园牧歌式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李健吾
问题探究
补充: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家书
“沈从文的乡愁就像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
——美国·金介甫
对湘西的深沉的爱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翠翠?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翠翠?
补充1:本文成书于1934年,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沈从文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引发了他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补充2:“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对理想社会的追寻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翠翠?
作者刻意写《边城》人性美旨在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把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性美”与今天的“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
这两种对照,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对民众观念的引导
现实意义
边城是先生永远的梦,也是现代人永远的梦。世界日渐喧嚣,真诚、美好、纯朴等美好的人性日渐远离我们的世界,而“边城”将成为人们永远的追寻。但人们真能找到边城吗?
与其说是寻找翠翠,不如说是寻找一种失落的文化;
与其说是寻找边城,不如说是寻找一段远去的岁月;
与其说是寻找感觉,不如说是寻找一方不曾污染的人间净土。
今天,人们为什么要不远千里前往凤凰?《边城》对于今天的现代人,意义在哪里?
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城》
创作年代
小说环境
写于1921年
成书于1934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处于政治急剧动荡、权力更迭异常频繁的大变革中。民族存亡之际,敏感而有良知的作家大多会积极地对人性进行思考和反思。
浙东的酒店赌摊造
就了未庄人的冷漠凉薄
湘西的青山碧水
孕育了茶峒人的淳朴热情
都将故事根植在“农村土壤”中
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城》
人物形象
人性特征
未庄阿Q:
妄自尊大、愚昧无知、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恃强凌弱
——人性之丑
边城翠翠:
天真纯洁、娇嗔可爱、孝顺懂事
善解人意、情窦初开的少女
——人性之美
阶层关系:欺压霸道,屈从媚上
乡里关系:欺凌戏弄,冷漠自私
国民思想:奴性病态
阶层关系:官民同乐,乐善好施
乡里关系:友善互助,热情淳朴
国民思想:自然健康
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城》
思想主题
反映方式
悲剧特质
改造国民劣根性
重塑民族品格和美德
都表现作家的感时忧国、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照、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与引导
世俗悲剧,现实喜剧色彩(阿Q)
美学悲剧,理想勾画色彩(翠翠)
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是带喜剧色彩的世俗悲剧。
揭露批判——揭丑
讴歌礼赞——显美
从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看,当我们越觉得茶峒美,茶峒人美,现实就越是糟糕;边城不只是地理位置上偏远之地,更是远离物欲横流、精神堕落的现代文明的圣洁之地。
沈从文和鲁迅思想殊途同归,只是角度不同:鲁迅是着力批判打破,目的是告诉大家未庄是丑的,未庄人是扭曲的,未庄所代表的旧中国不行,需是新的;沈从文执着于歌颂理想中的世界,目的是告诉大家新的世界是怎么样的,那里如茶峒一样优美、健康、自然、充满人性美。
不论充满温情的茶峒还是千疮百孔的未庄,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丑恶黑暗和人性的愚昧扭曲,都表现了鲁迅和沈从文对中国命运的忧虑,对民族前途的关心,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如何让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
如今,这盛世如其所愿。
作业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
二老到底会不会回来,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希望的结局。时光流转,五年之后,翠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续写《边城》五年后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