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15:2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2025.0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恢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完善了中国法律体系
C.凸显了国家权力来源 D.贯彻了依法治国精神
2.早在制定《十二铜表法》时,罗马就专门成立十人小组进行“准专业”式的工作,“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解释也获得等同于法律的权力;《查士丁尼国法大全》是由查士丁尼出资并任名誉主编,以特里波尼为首的专家团队倾力而为的杰作。这表明罗马法(  )
A.法律制度法典化特征 B.坚守公平与正义的法律准则
C.高度抽象的法律体系 D.重视法学家专业优势的传统
3.《左传》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礼记·经解》记载:“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于方圆也。”两者中“礼”的相同内涵是(  )
A.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B.民众遵循的法律规范
C.统治阶层的治国蓝图 D.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
4.大审,是明朝的会审制度之一。由皇帝命司礼监太监,会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的长官,对累诉冤枉的囚犯进行复核审理。经大审,有人获减刑,有人因供养父母,以可矜的名义免除死罪发落。重罪、疑难案件仍须具疏上请,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这反映了(  )
A.司法审判的公正和独立 B.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
C.儒家思想主导司法实践 D.司法制度向近代化转型
5.近年来,一些学者以《匈奴列传》“可缮者治之”的记述,提出秦长城因秦昭王之旧,单纯加以修缮而成,而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逐斥匈奴后在旧址上发展出了新路线。考古学家通过考古证实了今兰州存在秦始皇长城,即秦长城较秦昭王时期有所北移。这说明(  )
A.秦朝北方民族关系改善 B.秦长城依照山川地势而建
C.考古发现回应证史需求 D.时代靠后更接近历史真相
6.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 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7.明代对藏区朝贡的大小僧俗首领,除了封授一定官职外,还给予丰厚赏赐,仅仅一匹中等马,明廷就会回赐三百银两。使者返藏时会获赐携带茶叶、布匹等,贡使们往往会将赏赐品带回当地市场交换。材料中明代藏区的朝贡行为(  )
A.完善了元代的民族政策 B.具备了政治经济双重意义
C.调整了明代“海禁”政策 D.降低了对边疆的管理成本
8.西周的名籍制度主要登记的是宫廷卫兵和军队士卒的个人身份资料。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以家庭为基本登记单位、包括“广土众民”的户籍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的变化(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瓦解 D.加重了民众负担
9.清朝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按期编审制度,规定户给印牌一张,备书姓名丁数,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来路不明者,就要捉去治罪。1772年朝廷废除了户口按期编审制度,这一做法(  )
A.表明国家控制力的弱化 B.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
C.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 D.利于新生产方式的发展
10.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开始着手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主要目标是降低社会福利支出,实现政府财政支出的明显降低,减轻英国经济所承受的沉重社会保障负担。这一做法(  )
A.提升了英国社会服务水平 B.促进了知识经济的新发展
C.减轻了英国政府财政负担 D.导致了国家干预政策失灵
11.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嘉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泽镇“四乡农民,重织轻耕”“以蚕桑为业”,江西景德镇陶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工商业成主导部门 B.集镇出现专业分工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市镇规模不断扩大
12.观察下列图片,影响民居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  )
A.经济发展水平 B.当地自然环境 C.政治制度导向 D.商品贸易需要
13.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无独有偶,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稍早一些的波斯帝国也修建了很多御道。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封建经济发展需要交通改善 B.交通发展便于加强君主专制
C.交通便利推动对外殖民扩展 D.古代东西方的经济交往活跃
14.公元前22—公元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由此可知(  )
A.信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信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
C.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的象征 D.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出现信贷
15.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自东京至大阪全长515.4km,目前最高运营时速285km,链接起东京、名古屋、大阪等三个都市圈,沿线形成了“4小时经济圈”,1964年开通至2016年,其总客运量约56亿人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推动城市一体化 B.交通进步改变了城市职能
C.高铁发展便利了人们生活 D.城市化促进了航空业进步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
——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当时的政党均大力提倡“尽孝”,并将该概念提高到“尽忠”层面,作为团结民众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这一时期,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
——摘自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7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与高消费并行的是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政策,这一政策可以上溯至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济贫法。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障政策。1932年,瑞典社会民主党首次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改革政策。但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北欧五国,最突出的是瑞典,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它(福利政策)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瑞典病”的表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5年以后,在金融体系上,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缘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全球范围的金融交易量迅速上升。在1974—1976年间,大约5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流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但是也给参与其中的国家带来了金融风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资本的大量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
表2二战后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
广度 基础设施 制度化 分层 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 货币体系之外 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有些国际管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跨 国银行重新出现 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货币控制着国际交易 按规定对工业化国家影响较低;对信用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有极大影响
现代金融体系 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 融和货币秩序 发达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高水平的交易和私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基础 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和其他国际协议实行广泛的管制;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 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 利率由全球市场决定,金融政策受其影响,对于经济体内所有集团都有重大影响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后金融全球化进行历史解读。(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苏美尔到波斯:管窥古代驿路体系的发展
在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人员与信息的流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展道路建设并发展驿路体系。
视角一 苏美尔驿站的建立
公元前三千纪中期。苏美尔城邦国家建立,沟通这些城邦之间往来的需求促使驿站系统初具雏形。到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驿站的建设和管理更加完善,分为总管、生产部门、服务部等五大部门。苏美尔人驿站只服务于从事公务的政府人员。苏美尔人国家灭亡后,两河流域南部地区的驿站及交通网络迅速衰落。
视角二 亚述邮驿制度的改进
公元前一千纪的亚述帝国时期。国家内的邮驿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中继系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信件和信使的分离,从而使信件在到达一个驿站后立刻换成新的信使和骡子进行传递。中继系统只提供给国家高级官员使用,从地中海岸边到亚述帝国腹地的御道全长达到700多公里,利用中继系统在这条御道的首尾两端传递信息,只需花费不到5天的时间。
视角三 波斯帝国道路的完善
在继承亚述帝国邮驿系统的基础上,波斯帝国最终建立起闻名于世的交通网络。同苏美尔人和亚述人类似,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私人商路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波斯帝国在御道每隔20公里左右的位置建设驿站,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类似接力赛跑一样依次传递信件,可以在12天内横跨超过2500公里的距离。
——摘编自李智《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1)根据材料分析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认识。(4分)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B C C B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答案】
(1)特点:传承尊老敬老传统,历史悠久;物质赡养与精神照顾相结合;养老院制度随之发展;正面引导与反面惩戒结合;明清以来民间养老机构发展迅速。
原因: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把孝道作为治国理念,用以更好地维护其统治;小农经济下的农耕文明,重视家庭。
(2)原因: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从晚清到民国社会转型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政策探索。
认识:民国时养老观念和养老实践初步向近代化转变,推动政府对养老制度实施立法保障;但这种转变受制于当时历史背景,未覆盖全国,也不具有连续性,在实际工作中也未很好地贯彻执行。
17.【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通过立法确立规范;受经济危机刺激;二战后广泛推行,北欧最为典型;既提供保障又注重激励。(任答三点即可)(6分)
(2)表现: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懒人”阶层出现;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8分)
18.【答案】
(1)趋势:全球化;制度化;迅捷化;电子化;规范化;多极化。(6分,任答3点, 言之成理即可)
(2)解读:全球的金融秩序是二战后初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形成的;随着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石油价格的上升和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现代国际金融增强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但是,现代国际金融也加大了各国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9.【答案】(12分)
(1)原因:加强帝国内部的交流;提升帝国对地方的统治效率。(2分)
特点:驿路体系建设起步早;跨越范围广;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服务于从国家治理的需要。(6分)
(2)认识:驿路体系的运营和发展反映着国家政权的兴衰;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整体的进步与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