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任务12 阐释解释类
题型特征:此类试题一般要求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人物等作出合理的解释或阐释,答案相对宽泛,一般包括阐述对象的原因(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评价),对阐释对象进行全面分析。
“全面”是解答此类试题的核心,考生一方面需要提取材料的信息,并对材料信息进行分层;另一方面需要联系所学知识,补足材料没有涉及的角度,并将所阐释的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做到一分为二地定性分析。
1
2
3
4
1.(2025广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140余万件(套),涵盖了中国从远古时期到当代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变化不同方面的内容。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202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57个,充分发挥了国家文化客厅的作用。
202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览表(部分)
展览名称
古代中国一二部分(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古代中国三四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五六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1
2
3
4
展览名称
古代中国七八部分(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复兴之路
中国古代钱币
中国古代书画——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华文明”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
2
3
4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了解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窗口。
阐述:秦汉时期,统治者通过统一六国、开疆拓土,之后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实施郡县制,尊崇儒术等措施,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到明清时期,统治者通过改土归流、平定西北叛乱、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推动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献、实物史料,这些史料涵盖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各方面内容,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系统、全面地展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演进的历程,能有效提升民众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与认知。
总之,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典藏宝库,凝结着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是了解民族历史和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1
2
3
4
2.(2024临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中国近代“变局”论
最早用“变局”来描述鸦片战争后国内外形势的国人是黄钧宰。1844年秋,他在《金壶七墨》一书中写道:中国官民“初不知洋人何状,英、法国何方也。乃自中华西北环海而至东南……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1848年,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指出:“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据统计,1840—1861年有关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只有22种,而阅读过这些书籍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1
2
3
4
士大夫的时代觉醒,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变局,当是在1860年以后。就在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里写道:“乃自五口通商,而天下之局大变。”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他的著作对当时读书人有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用到“变局”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时代。薛福成1865年上书曾国藩,说“迄于今日,西洋诸国……并至乎中国……以英吉利、俄罗斯、佛兰西、米利坚四国为最强,于是地球几无不通之国”。认为中国的内政不修,深闭固拒,墨守旧法亦是无法应对“变局”的重要原因。随着危机不断加深,“变局”论渐成时人共识。
——摘编自张宁等《浅论晚清士大夫的夷洋观和变
局观》、刘纯《“大变局”下中国近代文化的“觉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前期“变局”论进行阐释。
1
2
3
4
参考答案 示例
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欧美殖民国家加速扩张,把矛头指向中国。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开明士大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翻译、编纂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等知识的书籍,开阔了部分国人的视野。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提出“变局”论。
鸦片战争后虽然出现了“变局”论,但是传播范围较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可了“变局”论,“变局”论逐渐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变局”论包含了对世界形势、中国国际地位、外部挑战等方面的认识,也包含着中国应改变闭关自守、不思改革的现状,积极应对“变局”的主张。
1
2
3
4
近代早期“变局”论的形成是中国有识之士逐渐觉醒的表现,体现了先进中国人面对国内外新形势的理性思考和责任担当。“变局”论推动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民族救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更多国人关注世界形势,助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1
2
3
4
3.(2024赣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大事记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1872年 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
1877年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张謇开始筹办大生纱厂
1897年 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
1905年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
1
2
3
4
1907年 秋瑾就义
1909年 京张铁路通车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参加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1917年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
任选以上三个史实,从中提炼一个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
2
3
4
参考答案 示例一
史实: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主题:列强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英国于1840年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德国作为刚崛起的新兴帝国,对占有殖民地的欲望日益高涨。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总之,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
2
3
4
示例二
史实: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主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阐述:洋务运动中,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方面需要,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便是其中的代表,民用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兴起,同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9年通车的京张铁路,是以詹天佑为首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完全用自己的技术和力量,由中国自筹款项,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在中国铁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在近代工业、通信、交通等方面不断突破,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
2
3
4
4.(2024西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随着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群岛,其国内也出现了“帝国主义”和“反帝主义”的激烈争论。“帝国主义”一方大多不接受“帝国”或“帝国主义”的称谓,而将其政策定义为“扩张”,如美国总统共和党人西奥多·罗斯福就很少使用“帝国主义”一词,也从未承认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帝国主义”的。然而,他却频繁使用“扩张”一词,并撰文大谈“扩张与和平”的关系。西奥多·罗斯福说道:“每一次扩张所以发生,是因为其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当一个伟大的民族害怕扩张,不再进行扩张时,那是因为这个民族已不再是个优异的民族。”他还说道,“文明的每一次扩张都带来和平。换言之,每一个文明大国的扩张都意味着法律、秩序和
1
2
3
4
正义的胜利”。他宣称倘若“文明”国家放弃扩张,便会让“野蛮”国家得利,进而危害世界和平,将美国的“扩张”美化为“文明的扩张”。
——摘编自刘义勇《美国外交中的“扩张”与
“帝国主义”话语(1898—1914)》
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1
2
3
4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美国的扩张实质就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阐述:19世纪后期,美国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垄断组织在美国迅速发展;这些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要求大规模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当时,欧洲帝国主义列强正在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美国因为政治和军事实力尚不能与欧洲列强抗衡,故而更加重视经济侵略和商业扩张;这一行为完全建立在对世界弱小民族和国家欺诈和压迫的基础上,属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行为,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并无本质区别;美国抨击和厌恶所谓的“帝国主义”,其实质是排挤和不满欧洲列强在世界上的扩张;美国认同所谓的“扩张”话语体系,其实质是为自己的帝国主义侵略行为辩护。
总之,美国的扩张本质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对外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是完完全全的帝国主义侵略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