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宝库里,喜剧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就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包含有笑的因素。”
当前,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电视娱乐化浪潮此起彼伏,不少电视栏目以 “快乐”“欢乐”“喜剧” 冠名,综艺喜剧节目、喜剧电影蓬勃发展,手机传播平台也成为喜剧孵化的重要阵地,喜剧小品、幽默笑话、喜剧短视频广泛传播,喜剧艺术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节剂。
喜剧文化成为审美文化重要形态的深层原因,在于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全球化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喜剧文化的发展顺应了时代需要。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需要通过喜剧的笑声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开放度和透明度的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更愿意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从喜剧的审美功能来看,喜剧艺术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进行夸张、变形、讽刺,引发人们的笑声,从而达到批判现实、反思人性的目的。在喜剧作品中,那些看似荒谬可笑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例如,一些喜剧电影通过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讽刺,促使人们思考社会的公平正义、道德伦理等问题。喜剧艺术不仅能让人们在笑声中获得愉悦,还能引导人们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
然而,当前喜剧文化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喜剧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搞笑效果,忽视了喜剧的内涵和价值。它们往往采用低俗、恶搞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这种快餐式的喜剧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笑声,但难以给观众留下长久的印象,更无法发挥喜剧的审美功能。此外,一些喜剧作品在创作上缺乏创新意识,题材陈旧、形式单一,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要推动喜剧文化的健康发展,创作者需要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首先,要注重喜剧的内涵和价值,以深刻的思想、真实的情感打动观众。喜剧不仅仅是为了搞笑,更是要通过笑声传递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其次,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喜剧的新题材、新形式。在内容上,可以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在形式上,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丰富喜剧的表现手法。只有这样,喜剧作品才能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实现其审美价值,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
(摘编自《喜剧文化的审美价值与发展路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俄国思想家巴赫金认为一切伟大的东西都包含笑的因素,这充分证明了喜剧艺术的重要性。
B. 电视娱乐化浪潮推动了喜剧文化的发展,综艺喜剧节目、喜剧电影等蓬勃兴起,成为喜剧的重要阵地。
C.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精神需求更突出,喜剧文化发展顺应时代,能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D. 喜剧作品中看似荒谬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能促使人们思考各种社会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文章开篇引用巴赫金的话,强调了喜剧艺术在人类文学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引出了下文对喜剧文化的论述。
B. 文章从时代变化和审美功能两个方面,阐述了喜剧文化成为审美文化重要形态的原因,层次清晰。
C.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指出一些喜剧作品存在的问题,如过于追求搞笑、缺乏创新等,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 文章结尾针对喜剧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注重内涵价值和勇于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手机传播平台成为喜剧孵化的重要阵地,说明喜剧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B.因为人们主体意识增强,所以更愿意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观点和情感,这促进了喜剧文化的发展。
C.快餐式喜剧难以给观众留下长久印象,是因为它只追求搞笑,没有对现实生活进行任何思考。
D.创作者若能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就能创作出有内涵、受观众喜爱的喜剧作品。
4.当前喜剧文化成为审美文化重要形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 分)
请结合文本,谈谈如何推动喜剧文化的健康发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深 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 ”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 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 ”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予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予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 ”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 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 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
B.明少爷一身英国呢料西装、德国爱顿皮鞋的装扮,显现他注重仪表,养尊处优,下文却写他投身新四军,颇显突兀。
C.明少爷自荐去购买物资,但对父亲询问和指点路线沉默以对,不作回应,是因为对父亲只图自保的不满并决心离开。
D.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不一致,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扳指”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谈扳指、换物资、还扳指”,而且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B.小说中有两次特写明少爷的眼神,“两道寒光”“凌厉的目光”,冷峻与犀利的目光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极端不满。
C.小说结尾处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等典雅整饬的古语。
8.小说写任蕴清对儿子由“锁”到“不锁”的过程,表现了他心理上发生的哪些变化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9.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木偶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偶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始孟尝君列A此二人于宾客B宾客尽C羞之D及孟尝君有秦难E卒此二人皆F拔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遇,对待,与《赤壁赋》“目遇之而成色”中的“遇”意思不同。
B. 雨,下雨,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中的“雨”意思相同。
C. 已,已经,与《劝学》“学不可以已”的“已”意思相同。
D. 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见群臣,面南而坐,故称。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孟尝君对待宾客不分贵贱,都给予他们优厚待遇,因此很多人都来归附孟尝君。
B. 宾客苏代用木偶人与土偶人的故事规劝孟尝君,孟尝君才放弃了去秦国的打算。
C. 孟尝君最终依赖鸡鸣狗盗的人才逃离了秦国,回来后立即把二人列入宾客之列。
D. 世人认为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他也终于借助士的力量得以从囚禁地秦国逃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
(2)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4. 王安石对世人称赞“孟尝君能得士”的看法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兴二首(其二)
彭秋宇①
西风卷地送凄凉,目断归帆落日黄。
雁过江天云漠漠,龙游沧海水茫茫。
故人入梦三更月,近事惊心两鬓霜。
试把浊醪浇磊魄 ,樽中犹带芷兰香。
【注释]①彭秋宇:南宋末诗人。此诗于南宋灭亡时作。当时元兵攻占了临安,南宋朝廷君臣逃入广东南海。②磊魂:即块磊,喻心中不平之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西风卷地送凄凉” 中,“卷” 和 “送” 这两个动词,生动展现了西风的凛冽,也巧妙映射出作者怀才不遇的郁闷以及对个人前途的担忧。
B.颔联运用 “云漠漠”“水茫茫” 的叠字,不仅从视觉上强化了画面的广阔感,更暗示了南宋朝廷在风雨中飘摇、前途未卜的艰难处境。
C.“试把浊醪浇磊魂”一句,诗人借酒浇愁,,抒发的是对南宋灭亡的悲痛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D.全诗前四句侧重于写景,景中含情;后四句则转入抒情与言志,情感真挚深沉,极具感染力
16诗歌中 “雁过江天云漠漠,龙游沧海水茫茫” 两句备受后人称道,请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2.《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3.小刚升入高一后,面对学习难度的提升,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这导致他的心情一度陷入沮丧。作为她的朋友,你会用“ , ”诗句,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并鼓励。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碎片化睡眠是指在睡眠过程中,②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③睡眠中断或觉醒,④从而在睡眠和觉醒之间频繁转换的睡眠。⑤可通俗理解为夜间频繁醒来,⑥包括完全清醒或不易察觉的微觉醒状态。
碎片化睡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与生活相关,( l )。从生活相关因素来看,处理重要事情前的紧张、夜班工作等都可能导致被动的碎片化睡眠。另一方面,从疾病因素来看,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等也会干扰睡眠的连续性。需要注意的是,碎片化睡眠与熬夜虽然都会影响身体健康,( 2 )。碎片化睡眠是指夜间觉醒次数多、睡眠质量差,但总睡眠时间可能充足;熬夜则是主动或被动推迟入睡,导致睡眠时间减少和睡眠节律紊乱,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更大。
那么,碎片化睡眠后,( 3 ) 补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睡眠不足的影响,但不能逆转经常性睡眠不足导致的代谢失调和健康风险。此外,补觉与否及补觉时长应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睡眠需求不同,过度补觉还可能导致夜间失眠。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下列句子中的“一定”与文中加点的“一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她一定会来参加这次聚会,因为她从不食言。
B.这个任务有一定难度,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C.文章的深浅跟篇幅的长短并没有一定的关系。
D.要想顺利完成,就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春天来临,许多人开始通过运动减肥,但常常发现体重没有明显变化。中国科学院与国际团队在《当代生物学》发表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关键机制——能量补偿。
①能量补偿是人体为维持能量平衡自动调节消耗的机制。②研究发现,运动时只有约72%的能量会转化为额外燃烧,剩余部分被身体"节省"下来。③例如,运动消耗500千卡,实际总能量消耗仅增加约360千卡。④更关键的是,BMI越大的人,能量补偿越明显:BMI处于人群前10%的肥胖者,补偿率高达49.2%,而BMI较低者仅27.7%。这意味着,A体重基数大的人运动减肥更困难,因为身体会自动减少基础代谢来“抵消”运动消耗。
这种机制源于进化中的生存策略。一方面,代谢调整会降低静息代谢率、优化肌肉效率,并通过激素(如甲状腺素、儿茶酚胺)调控能量利用;另一方面,行为适应会让人食欲增加、活动减少,进一步阻碍减肥。
B如何突破这一困境?研究建议:
1.增加运动量——每周消耗3000千卡(如高强度间歇训练)可超越补偿效应;
2.调整饮食模式——间歇性限食(如“5+2轻断食”)比持续节食更有效,能减少代谢代偿;
3.个性化方案——结合BMI、体能和专业指导,制定可持续计划。
长期健康减重的核心仍是综合管理: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压力控制缺一不可。理解能量补偿机制,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制定减肥策略,避免无效努力。
——《人民日报:能量补偿:为什么运动减肥效果不明显?》
21.文中“节省”一词加了引号,请分析其作用。(3分)
22.请结合材料,以“科学减肥”为主题写一段劝说性文字,呼吁公众理性对待减肥。(100字以内)(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大雨过后,一只蜘蛛要爬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墙壁湿滑,爬行艰难,它爬到一定高度就会掉下来。它再向上爬,又掉下来,往复不已……
第一个人看到了,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这一生就如这只蜘蛛,忙忙碌碌而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二个人看到,说:“这真是只蠢蜘蛛,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呢?”
第三个人看到了,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他说:“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蜘蛛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给予表达。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A 项,缺少限定词“真正”,“充分证明了喜剧艺术的重要性” 说法过于绝对,巴赫金的话只是强调伟大的东西应包含笑的因素,不能充分证明喜剧艺术的重要性;B 项,“成为喜剧的重要阵地” 错误,原文说 “手机传播平台也成为喜剧孵化的重要阵地”,并未提及综艺喜剧节目、喜剧电影是主要阵地;D 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错误,原文是 “往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并非 “都是”。
2B 【解析】“从时代变化和审美功能两个方面,阐述了喜剧文化成为审美文化重要形态的原因” 错误,文章从时代变化方面阐述了喜剧文化成为审美文化重要形态的原因,从审美功能方面阐述的是喜剧艺术的作用,并非喜剧文化成为重要形态的原因。
3D 【解析】“就能创作出有内涵、受观众喜爱的喜剧作品” 说法过于绝对,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只是创作优秀喜剧作品的部分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4①时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时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更突出。
②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需要喜剧缓解压力、调节情绪。③随着社会开放度和透明度提高,人们主体意识增强,更愿以轻松幽默方式表达观点和情感。(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5①喜剧作者要深刻洞察现实生活,深入挖掘人性。
②创作者要树立正确创作观念,注重喜剧内涵和价值,以深刻思想、真实情感打动观众。创作上要能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③创作者要有创新意识,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喜剧新题材、新形式。(答“内容上关注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形式上借鉴其他艺术形式长处,丰富表现手法。”也可以)(每点 2分,)
6.C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时期”错误,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
B.“下文却写他投身新四军,颇显突兀”错误,从明少爷对父亲自保不满,可以看出他虽着装洋气,却心系民族存亡,投奔新四军一事并不突兀。
D.“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错,二人在教育孩子上的理念不同谈不上“前嫌”,且这一矛盾早已不存在。
7.A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分析有误,“扳指”没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文中只是说它是任蕴清祖传的,能换五万双胶鞋。故选A。
8.(1)任蕴清对儿子的态度发生转变,由反对儿子抗日到支持儿子投身救国。
(2)任蕴清的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由只图自保到国土沦陷、难以自保后决意有所作为。(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1)指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如文中所说“去国外留学深造”。
(2)指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
(3)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支持儿子报效祖国,也是深造。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任蕴清先是“锁”儿子:“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任蕴清认为“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这时的任蕴清只图自保,反对儿子去抗日。
后来不“锁”儿子:“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当陷入绝境之后,任蕴清明明知道儿子“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其实是想为新四军置办,但他还是答应了,并暗示儿子路线“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还把祖传的扳指给了儿子,儿子也明白了父亲的心意,含着泪磕头,任蕴清“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这时的任蕴清观念发生了变化,意识到国土沦陷、难以自保,暗暗决定支持儿子投身救国,让儿子投奔新四军。这次他不再锁儿子房门,而是“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深造”的本意是“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文中有“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就是这个意思;
“深造”的深层含义,指的是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如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后来在任蕴清的支持下“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又如朱友航的儿子,“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
“深造”也指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如任蕴清开始反对儿子抗日,后来在看清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之后,暗中支持儿子抗日,报效祖国;如朱友航,本是一介商人,上海沦陷后随儿子一起去了美国,后和儿子一起举家回国,为儿子参与了建设祖国而自豪。这是老一辈人的“深造”。
【导语】材料一围绕孟尝君得士展开。《史记》写孟尝君广纳宾客、厚待众人,凭借鸡鸣狗盗之士逃离秦国的故事,凸显其善于养士。材料二王安石则认为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首领,称不上真正得士;真正贤士能助齐国制秦,而非靠这类小技。二者从不同角度,引发人们对何为真正得士的思考。
10. BDE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孟尝君”是主语,“列”是谓语,“此二人”是宾语,“于宾客”作补语,表意完整,B处断开;“宾客”,是主语,“羞”是谓语,“之”是宾语,构成主谓宾结构,表意完整,D处断开;“孟尝君”是主语,“有”是谓语,“秦难”是宾语,结构完整,E处断开。
11.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对待/接触、看到。句意:孟尝君舍弃家业厚待他们。/眼睛看到它就呈现出美好的样子。B.正确。句意:天一下雨。/云层黑沉沉的,仿佛即将要下雨。C.“意思相同”错误。已经/停止。句意: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学习不能够停止。D.正确。
12.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C.“回来后立即把二人列入宾客之列”错误。由原文“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可知一开始孟尝君就把这两个有鸡鸣狗盗才能的人列为宾客,并非是回来后才把二人列入宾客之列。
13. (1)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给它的亲人献上赠送的礼物。(“去”,离开;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第二个“使”,名词,使者;“献遗”,赠送。每个字1分,句意1分)
(2)鸡鸣狗盗之徒(辈)进出(或出“入”)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鸡鸣狗盗”,指有鸡鸣狗盗才能的人;出:进出(或出“入”),“所以”,……的原因;“至”,到、来。每个字1分,句意1分)
否定(或评判)的态度:他批驳了世人的观点,认为孟尝君称不上真正能得到人才(得士)。(答出态度即给1分)
理由:(1)他认为孟尝君招纳的鸡鸣狗盗之徒不算是真正的人才,真正的贤士得到一个就可以使齐国南面而王,制服秦国。
真正的贤士不屑与鸡鸣狗盗之徒为伍,所以不会来投奔孟尝君。
(每点1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1)由原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可知,他认为孟尝君招纳的鸡鸣狗盗之徒不算是真正的人才,真正的贤士得到一个就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使齐国南面而王,制服秦国,而不需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所以孟尝君不能算真正得士。(2)由原文“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可知,他认为真正的贤士不屑与鸡鸣狗盗之徒为伍,所以不会来投奔孟尝君,这也是孟尝君不能真正得士的原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邑时,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了罪逃跑的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家业厚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无论贵贱待遇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接待宾客坐着谈话时,屏风后常常安排侍史,主要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赠送的礼物。孟尝君曾经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停止吃饭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宾客感到惭愧,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毁坏(坍毁)也要回归到泥土里。如果天下起雨来,(雨水)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现在的秦国是个虎狼一样的国家,而您想要去。如果不能回来,您恐怕(大概)是会被土偶人笑话吧?”孟尝君于是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齐湣王二十五年,终于又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
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学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材料二: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他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辈出入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
15答案:A
解析:“也巧妙映射出作者怀才不遇的郁闷以及对个人前途的担忧”错 ,应为“巧妙映射出当时国家风雨飘摇的局势”。
16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如下:
意象运用精妙:选用了 “雁”“江天”“云”“龙”“沧海” 等多个宏大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雁” 在古典诗词中常被赋予游子、漂泊等含义,这里暗示南宋流亡的君臣;“龙” 象征着南宋朝廷,却处于茫茫沧海,表现其孤立无援。这些意象组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3 分)
意境雄浑而凄凉:描绘出一幅大雁飞过广漠江天,阴云密布,苍龙在茫茫沧海中艰难游动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却又凄凉、迷茫的意境,深刻地体现出南宋朝廷在元军压迫下,如风中残烛,前途渺茫的悲怆之感,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3 分)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宝剑逢从磨砺出,梅花香至苦寒来,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对即可)
【答案】②句式杂煣。删去“下”或改成“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
④缺少宾语,在“睡眠。后加“模式”
19.【答案】(1)另一方面与疾病相关 (2)但二者有本质区别(“但二者不同”等相关表述也可得分) (3)能通过补觉来弥补健康损失吗 (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20.【答案】选B。A表示坚决或确定,B表示某种程度,C中的意思是“必然的”,D的意思是“规定的,确定的”。
21.① 表示特殊含义,“节省”并非指主动节约,而是强调身体通过能量补偿机制被动保留能量; ②表示否定(或讽刺), 突出该词在语境中的反讽效果,看似“节省”实则阻碍减肥。
22示例:
科学减肥需理性认知:运动虽消耗能量,但身体会“补偿”部分消耗。减肥仅靠运动难以见效,需结合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个性化方案。减肥是长期工程,方法科学才能持久健康减重。
23.作文立意提示: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对同一事件设置了三种视角,展示了人们对生活和困难的不同理解。审题要从不同人对待蜘蛛爬墙的态度入手,着重分析人物的态度和背后的认识、思考和理念。
第一个人的认识带有悲观色彩,表现的是一种消极、宿命论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对生活努力的无望感,表现着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无望;
第二个人体现的是批判性态度和理性思考,关注方法的变化,认为可以通过改变策略来应对困难和挑战;
第三个人被蜘蛛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动,看到了坚持带来的希望与力量,表现出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立意应围绕对待困难与失败的多样态度展开,可选择探讨同一困境中的不同心态,乐观与坚持、理性应对的价值,或者如何调整自己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等主题,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探讨在困难面前保持毅力和选择优化克服困难方法的重要性,用意在引导反思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方式,鼓励自己乃至他人勇于面对并智慧应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构思,可以否定第一个人悲观失望的心态,主张积极乐观的可贵;可以肯定第二个人积极想办法,学会理性冷静看待问题;也可从第三个人的话语中感受为达到目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着意于对执着、坚持不懈精神和品格的肯定。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感受角度立意,可写心态决定成败,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人生等等。
参考立意:
①角度决定高度,
②生活中的坚持与智慧。
③失败后的重新审视。
④(乐观与悲观)心态影响成败。
(其他言之有理的立意均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