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18:5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一方面,高一学生在初中对抗日战争的基本过程以及相关重大战役已经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尚未完全具备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分析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教师需要在提供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到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好的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确定
[时空观念]了解正面战场大会战、皖南事变等史实,辩证评价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唯物史观]分析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体会抗战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主要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重大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上:针对时空观念,了解学生对于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史实的掌握程度;针对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了解学生对抗日战争各类史料的分析程度;针对唯物史观,分析学生对于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的评价;针对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令学生体会抗战精神。评价方式上:通过学生的预习学案、小组讨论、自由探讨等环节观察了解学生对于知识重难点的把握程度。评价工具上:PPT、视频、材料、课本、学案等。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让学生简要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及时代背景并由此引入抗日战争。教师活动1 《义勇军进行曲》发行于1935年,虽历经87个春秋,但是相信每一个国人都对它耳熟能详,那么《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三句是怎么唱的呢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田汉为什么会写下这句歌词?为什么中华民族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日本侵略者由北向南,由局部到全面,步步紧逼,蚕食中国,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战争是侵略者罪行的一部分,在日军侵华的过程中,他们究还犯下了什么罪行呢?这里是关于日军侵华的一些影像资料。 学生活动1 让学生了解《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与抗日战争有关。 请学生根据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呈现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归纳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环节二:组织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内容归纳概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役。教师活动2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如何冒着敌人的炮火抗日救亡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的学案来概括1937年到1945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中国人民是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的 中国共产党为了保证抗日的胜利,还在敌后根据地进行了一些建设,我们大家来阅读材料,依据材料,分析陕甘宁边区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 学生活动2 组织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内容归纳概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役。在PPT上展示战争地图。结合课前预习内容,学生展示1937年到1945年,不同时期的爱国力量是如何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 活动意图说明:时空观是学习掌握战争事件的关键,也是学生最不容易记清楚的地方,这里一定要强调地图的内容,帮助学生确立清晰的时空观念。通过自主探究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环节三: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师活动3 冒着敌人的炮火,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向着胜利奋勇前进。(播放抗战胜利的视频)小组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抗日战争有了基本的了解。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结合今日所学来组织组织本课的知识框架并快速地写在学案上。 总结:国歌不仅是一段旋律,也不仅是白纸黑字的歌词,它的每一个音节背后都凝聚着中国人曾经的血和泪。今天,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站起来,把这首中国人最熟悉的歌曲大声地唱出来(师生共唱国歌。)学生活动3 学生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结合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组织学生自主整理本课的知识框架并进行展示。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分组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学生自主解读史料,全面的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理解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展示预习成果环节起到两个作用,第一、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第二、通过展示环节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通过唱国歌环节可以渲染气氛,突出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局部抗战(1931-1937)(一)日本(二)中国 二、全面抗战(1937-1945)(一)日本(二)中国 统一战线 两个战场 三个阶段 三、抗日战争的地位:东方主战场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整理笔记及思维导图; 2、完成课后练习册; 3、课后搜集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通过展示日军侵华的影像资料,播放抗战胜利相关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尝试以抗日战争为主题,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思路展开教学,其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体会合作、智慧和坚韧在争取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中的作用,感悟中华民族抗日先烈的家国情怀,在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努力学习、奋斗。 但本次授课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课堂对学生思维的调动和点拨等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强调的不够丰富深刻。
2 / 1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