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省榆林市高考历史四模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陕西省榆林市高考历史四模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19:1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陕西省榆林市高考历史四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已由采集时代进入种植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2.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潘翼之卫。”汉初统治肴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设置节度使 D. 推行察举制
3.谭其骧先生指出:永嘉之乱以后,“中原遗黎南渡,虽为民族一般之趋势,然其间要以冠冕缙绅之流尤盛……自是而后,东南人物声教之盛,遂凌驾北土而上之。”作者认为晋室南渡(  )
A. 推动了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 B. 导致东晋士族专权局面形成
C. 促进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D. 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4.西汉政治词汇中,常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
A. 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 B. 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C.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D.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5.美国是移民组成的国家,移民法律的制定对美国人的族裔组成有重要的影响。1917年移民法规定了对新移民的文化测试,要求16岁以上的人具有基本阅读、理解能力。此外该法案还不允许亚洲人移民美国,但不包括日本人和菲律宾人。1924年的移民法通过对各国移民设定配额的方法,这一移民法内的特别条文不允许亚裔移民美国(菲律宾除外),因此又有“排亚法案”(Asian ExclusionAct)之称。从上述材料可知(  )
A. 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 B. 亚洲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
C. 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 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6.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治理土司地区时,奉行“齐政修教”的方略。“齐政”主要强调土司地区与经制州县在政务与相关制度等方面的一致性;“修教”主要指国家在土司地区建立多种学校,强制土司及其子弟入学读书。由此可见,“齐政修教”旨在(  )
A.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 完善国家行政结构
C. 实现儒学思想的世俗化 D. 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7.《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其中,“鸦片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A. 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 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 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 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晶
8.中国共产党的某一次会议通过的《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利用今年秋收时期农村中阶级斗争剧烈的关键”,来发动和组织农民举行秋收暴动。这次会议是(  )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瓦窑堡会议 D. 洛川会议
9.红军公田制度是土地革命时期在鄂豫皖苏区实施的一项政策,旨在为红军战士及其家属提供生活保障和支持。如图“这块红军公田应该先来耕作”原载于1934年《青年实话》报。对这幅画所反映的历史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红军的拥护
②体现了苏区民众对土地革命的认同
③促进红军队伍和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④标志着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废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中美关系改善后,各国政要纷纷访华,而中国却鲜少回访,留下诸多外交“欠债”。1978年1月,邓小平出访尼泊尔、缅甸等邻国,此后中国领导人大规模出访西方国家考察学习。这一变化(  )
A. 缓和了与周边国家紧张关系 B. 完善了全球多边治理体系
C. 有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D. 有助于第三世界和平崛起
11.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12.有学者认为,在希波战争中,一些弹丸之邦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终于击败了波斯帝国的倾国之师,这使人们察觉到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由此可见,该战争(  )
A. 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走向高峰 B. 有利于希腊城邦的团结
C. 客观上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D. 打破了封建神学的统治地位
13.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向东汉顺帝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材料表明(  )
A. 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B. 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
C. 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 D. 科举考试制度已发端
14.《洛克菲勒传》载:1870年,31岁的洛克菲勒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在洛克菲勒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地图,上面标着所有炼油商的位置,他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一个月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十年里吞并了近百家石油企业。到1879年控制全美90%的炼油业,只用了10年时间。这表明当时(  )
A. 自由放任经济的盛行 B. 社会良性竞争氛围的存在
C. 自由平等思想的实践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5.1949年,在矿物丰富的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于1964年独立)从事开矿的欧洲公司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总卖得3670万英镑,并将其中的200万给了在矿井里干活的非洲人,让这里的每个成年非洲人的年均收入达到了27英镑。由此可见,当时(  )
A. 二战结束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 B. 亚非拉国家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C. 殖民统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D. 欧洲公司在非洲殖民剥削猖獗
16.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封建主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 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B 15世纪晚期,英国王权得到加强,法兰西完成了统一 为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C 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西亚、北非、南亚和中国的大河流域 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D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要给付的预算份额。 体现了英国要求摆脱欧共体控制的政治意图。
A. A B. B C. C D.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兔共耳”的装饰图案广泛分布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亚欧大陆各地,成为当地宗教、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图饰,沿用至今。目前已知该图案年代最早的实例存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壁画中“三兔共耳”发端于隋初,图案的主体构成呈圆形,三只兔子以等边三角形均匀分布其中,两两共用一耳,相互追逐,首尾相接,动感十足,造型优美。古人眼中“兔”的内涵很丰富,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说:“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三兔共耳”的“共生”创作手法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宇宙观,有自秦汉以来“三圆三方”宇宙模型的影子,体现着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幅图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为人们带来无限遐想和吉祥的寓意。——摘编自赵燕林《千年壁画“三兔共耳”缘何闻名中西?》
(1) 根据材料,概括“三兔共耳”装饰图案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类型的史料佐证“三兔共耳”所体现的哲学观念,并简要说明。
18.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学堂选官与科举制均以试法取士,但本质内容仍有差别。学堂选官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多的是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近代西方文官考试非常注重“适用性”,多依职位不同对参试考生试以不同学科知识。选拔对象基本为经过大学系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清末学堂选官考试也秉承这一原则,这使得专业型的文官能够在实际行政管理过程中得以养成,由此表明其与近代西方文官选拔考试更具“亲缘性”,这也使得近代文官选拔考试制度得以在中国萌芽。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材料二: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学堂选官与近代西方国家文官选拔更具“亲缘性”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推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圈地运动早在 15世纪就已经在英国盛行,它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过磷酸盐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
——摘编自王荣生《近代欧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能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使人们对基于完全主权国家的国际秩序产生怀疑时,20世纪20年代后期,法国和德国的外交部长考虑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1950年5月9日,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厂。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日益深化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的身影无处不在,各种非关税壁垒盛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着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扑面而来。2016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并退出TPP事件交替登场,中美贸易争端,美欧贸易争端,让全球经济陷入动荡之中。……非法移民风潮和恐怖袭击频发,导致移民或难民接纳国民众将矛头和不满指向全球化。在西方,一股逆全球化的寒流对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无疑带来极大的冲击。在被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 鲁比尼称为“新病态(NewAbnormal)”的现实世界,已习惯于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民族国家,正面临着令人惶恐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张韦恺镝、刘强《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西方世界出现“逆全球化寒流”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可知,新石器时代我国已经出现了水稻,这说明我国已由采集时代进入种植时代,故①正确;
依据材料“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可知,南方种植水稻居多,北方种植粟居多,同时也出现南方种植粟,北方出现水稻的现象,这说明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故②③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因此无法得出“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故选:B。
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刘邦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无有血缘关系的人帮助他治理地方或辅佐朝政,最终迅速灭亡。因此汉朝初年要吸取秦亡教训,分封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项正确。
B项是汉武帝解决郡国并行制造成的王国问题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是唐朝的地方制度,排除。
D项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3.【答案】A
【解析】材料中作者指出“然其间要以冠冕缙绅之流尤盛……自是而后,东南人物声教之盛,遂凌驾北土而上之”,可知作者认为南方文化之所以在南北朝时期能够与北方文化并驾齐驱,实源于永嘉时期北方士族的南迁,南迁士族对江南文化的贡献巨大,推动江南文化发展,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士族对文化的影响,未涉及士族政治专权,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民族间交融,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统治集团权力斗争,排除D项。
故选:A。
4.【答案】B
【解析】“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秦亡并不是因为废分封,而是其暴政导致它灭亡,排除A项;
CD两项属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与材料刘邦的信息不符,排除CD项。
故选:B。
5.【答案】D
【解析】A.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材料中并未提及美国的科技状况或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个选项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可以排除。
B.亚洲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虽然1917年的移民法对移民进行了文化测试,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亚洲移民的文化水平落后。测试的内容仅仅验证了移民是否具备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并不能全面反映其文化水平。此外,这一测试是针对所有新移民,而非仅限于亚洲移民。因此,这个选项的推断过于片面,可以排除。
C.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材料中并未提及移民涌入对美国发展的具体影响,而是强调了移民法律对族裔组成的影响。因此,这个选项的表述超出了材料信息的范围,可以排除。
D.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从1917年和1924年的移民法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亚洲移民(尤其是除日本和菲律宾外的亚裔)实施了明显的限制。这些法律条文明确体现了对特定族裔的排斥,即排外主义倾向。这与材料中的描述高度吻合。
故选D。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在治理土司地区时奉行的“齐政修教”方略,从多个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这说明“齐政修教”旨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A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国家行政结构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土司地区,且宋代就已开始儒学思想世俗化,C项表述过于宽泛,排除C项;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故选:A。
7.【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鸦片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说明鸦片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家庭棉纺织业破产,加剧了失业,故A项错误;B项直接错误,应该是间接,故排除;D是灾难,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
8.【答案】A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利用今年秋收时期农村中阶级斗争剧烈的关键”可知,这次会议是八七会议.结合所学可知,八七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这与题干信息符合,故A项正确.
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与题意不符,故B项排除.
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
洛川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与题意不符,故D项排除.
故选A.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土地私有制最终被废除,故排除④;
题干通过图画形式反映对红军公田的认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红军的拥护,故正确;
“这块红军公田应该先来耕作”体现出对土地革命的认可,故②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的热情,故③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土地私有制最终被废除,故排除④。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下,1978年,中国领导人大规模的出访西方国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我国领导人在此之前大规模出访西方的举动有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故C项正确;
西方国家不是中国周边国家,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全球多边治理体系无关,“完善了”的说法也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的外交,与第三世界关系不大,而且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就已经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崛起,故D项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企业自主权在1984年,199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故B正确;ACD均对应有误,排除。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材料未涉及希波战争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关系,故A项错误;
B.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人们察觉到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怀疑神灵,强调人的重要性和作用,而不是强调希腊城邦的团结,故B项错误;
C.材料表明,希波战争使人们察觉到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这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说明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希波战争时期,希腊处于奴隶社会,封建神学未产生,故D项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察举制的废除,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说明对孝廉的察举有了年龄限制,对“诸生”、“文吏”有了测试要求,这些都说明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故C项正确。
科举考试制度发端于隋朝,故D项错误。故选:C。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晚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竞争加剧,资本主义经济为了降低成本,争夺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而产生垄断的趋势,材料中洛克菲勒石油帝国的形成就是典型体现,A项正确;
材料仅说明标准石油公司的发展历程,无法体现社会竞争手段和自由平等思想的实践,排除B、C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材料所示的是私人垄断并未体现与国家政权的结合,排除D项。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材料中,欧洲公司卖出的3670万英镑只分了200万英镑给非洲矿工,这反映了成果分配的极度不平衡,体现了欧洲公司对非洲的剥削,D项正确;
A、C两项不符合材料,没有看到成果分配的极度不均,且年薪27英镑远远不能叫发展,排除AC项;
B项不符合史实,亚非拉自新航路的开辟就已经卷入了世界市场,排除B项。
故选:D。
1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5世纪晚期,英国王权得到加强,法兰西完成了统一,这些都为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符合题意,B项正确;
材料“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封建主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并没有涉及到庄园,因此不能证明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仅从文明产生地的分布,没有体现文明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文明的多元性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撒切尔夫人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要给付的预算份额,不代表英国要求摆脱欧共体控制的政治意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17.【答案】【小题1】信息:据材料“‘三兔共耳’的装饰图案广泛分布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亚欧大陆各地”可知,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据材料“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初人口相对退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为普通民众朴素的期盼;据材料“创作手法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宇宙观,有自秦汉以来‘三圆三方’宇宙模型的影子,体现着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可知,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据材料“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幅图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为人们带来无限遐想和吉祥的寓意”可知,中外文明交流和中西民众对艺术魅力的认同与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小题2】史料类型及说明:实物史料。中国古代铜钱从秦的半两钱到唐以后的通宝钱,都体现了天圆地方、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其它史料类型及说明:
文献史料。《道德经》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三只兔子有往复循环、繁衍生息的涵义;或佛教典籍,三兔是“前世”“今生”与“来世”,有“循环”“轮回“之意,与佛教涅槃思想吻合。
实物史料。汉马王堆一号篡帛画所描绘的天、地、人三界,展示了汉初人们天人合一观念中的宇宙图景。
18.【答案】【小题1】表现:内容注重近代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注重适用性,依不同职位测试不同学科知识;选拔对象基本注重系统培养和专业知识背景考察。
【小题2】改革因素: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局限;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求;新时期政府职能扩大的需要;党和政府对改革人事制度的重视;学习借鉴西方制度。
影响: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19.【答案】【小题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传入欧洲,进而传入中国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
影响:积极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量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等。
消极影响: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小题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新航路开辟后,引进改良农作物品种:工业革命开始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建立化肥厂,支持农业生产等。
20.【答案】【小题1】原因:共同市场历史悠久;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冲突和战争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无穷的灾难;法德关系的持续改善;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的强大和冷战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影响:有利于欧洲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小题2】原因:西方国家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西方一些国家右翼政党上台,经济政策趋向保守;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际恐怖主义、难民等问题的冲击等。
第5页,共1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