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冲刺试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冲刺试卷(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19: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冲刺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地。出土的陶器器型以双耳大罐、高领双耳罐为主;玉器有琼、壁等礼器与环、珠、绿松石等装饰品;铜器以红铜为主,有锥、长刀、斧等;石器则有磨制的石斧等。这集中反映了齐家文化(  )
A. 文明内涵的丰富性 B. 地域传播的局限性 C. 发展形态的趋同性 D. 发展程度的先进性
2.《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举措(  )
A. 完善了封建政治制度 B. 推动了社会转型
C. 促进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D. 缓和了民族矛盾
3.公元前74年,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信息表明汉代
A. 全面推行分封制度 B.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 C. 宗法观念荡然无存 D.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4.《帝后礼佛图》是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浮雕,表现了鲜卑皇室和贵族礼佛的盛大场面,其中人物全都穿着宽松飘逸的汉族服饰,长袖垂地,鞋履笏头高耸。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佛道思想的盛行 B. 文化的交融 C. 社会矛盾的缓和 D. 政权的分立
5.“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通过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三条大道为主线,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茶马古道”的开通(  )
A. 体现了汉藏经济互补的需要 B. 适应了羁縻府州政策的要求
C.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6.“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为解决该问题,宋朝统治者(  )
A. 将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B. 派出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C.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与宰相分权 D.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7.明清时期涌现出很多不同题材类型的世情小说,这些小说取材于稗史或传说,故事情节曲折,主题多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这些小说多出自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这些小说(  )
①发挥了一定的教化功能 ②突显出离经叛道的倾向
③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开放 ④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B. 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C. 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 洋务运动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
9.如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的中外兵力对比表(单位:人).由此表可知这次战争(  )
战役 时间 英 法 英法联军 中国
第一次广州之战 1856.10 139 15000
虎门之战 1856.11 1380 1700
第一次大沽之战 1858.5 660 518 1178 10000
八里桥之战 1860.9 3500 1500 5000 34000
A. 是由英法两国共同发动的 B.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 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D. 使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
10.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对生产运动中取得重大成绩者予以奖励。1940年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每年都开展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活动。上述措施(  )
A. 保障了国内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 B. 贯彻落实了党的减租减息政策
C.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利于抗日根据地应对现实困境
1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B.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2.1904年,山东抚衙在致商务局的“密函”中写道:“……青岛德商欲来(济南)开行栈者势日多一日,明禁而实不能禁,与其专利德商而他商无所与,不如由我自开商埠较为有益。”清政府最终同意济南自开通商口岸。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开始深入腹地 B. 地方可自行开放通商口岸
C. 德国意欲将山东纳入其势力范围 D. 清政府迫于形势调整政策
13.当今美国一半以上的公共服务由非政府组织提供,覆盖了慈善、宗教、教育、扶贫、养老、卫生、环保、社区建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查显示,21世纪初,全美51%的医院、46%的大学、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的公共服务都由非政府组织供给。美国的非政府组织(  )
A. 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责 B. 标志着治理体系的完善
C. 使得基层治理更高效 D. 化解了基层社会的矛盾
14.南美洲北部圭亚那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该地曾是英国的食糖供应基地,是法国关押重刑犯的监狱,是荷兰从事热带染料和木材贸易的原料产地,也是西班牙人怀旧的纪念物。该地的这些历史反映了(  )
A. 全球航路开辟的持续推进 B. 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C. 美洲工业体系的形成过程 D. 欧洲殖民者的统治和掠夺
15.“垮掉的一代”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它出现于50年代中叶,风行于美国。伴随其国内繁荣富强而来的是高度的紧张和分裂,统治阶级患了共产主义恐惧症。该流派的作家抵制对外战争及种族隔离,用怪癖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态度来表示对社会的不满。下面与“垮掉的一代”流派产生的背景无关的是
A. 种族歧视 B. 朝鲜战争 C. 美苏冷战 D. 经济滞胀
16.一战前,列宁曾说:“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下列关于一战的观点与列宁上述认识相近的是(  )
A. “垄断资本的形成,孕育着世界性战争”
B.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协约国为消灭种种黑暗主义、发展种种光明主义而战”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9年3月,当中国共产党所支持的中国青年联合会在延安成立的时候,决定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全国各地许多机构都纷纷接纳了这项建议,国民政府也曾予以接受。1940年《中央日报》刊发社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当时学生的一个爱国运动;是全国青年一致团结的救国运动”。1944年4月,重庆国民政府却把同为青年发动,但与国民党历史更紧密的黄花岗烈士殉难日,即3月29日定为“青年节”。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又重新把5月4日正式定为“中国青年节”。自此以后,双方都坚守自己的方式来庆祝“五四”。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国民党为什么调整青年节日期。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设立中国青年节的文化意义。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是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的历史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是什么?并请你对以上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逐一作简要说明。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漫画。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特征,并指出这一国际关系特点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指出:“子不语乱力怪神(违背常理或不易解说的事)……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敬而远之”。儒家学派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仁者人也”“仁者心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理学家张载说:“天地以生物为心”。朱熹说:“仁者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些思想主张,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根本命题。
——摘编自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材料二:梁启超指出:“兴民权”“政治革命者,革专制而成立宪之谓也”。康有为言:“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更使民主成为“反专制”的一把利刃,直取君主专制的要害。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1941年10月28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分析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双重含义:“一是人民当家做主人,二是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对自身的事务当家作主”。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儒家思想的“根本命题”,并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 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古代儒学“根本命题”的共同发展,并指出引起这一发展的政治因素。
(3) 根据材料三,简析中国共产党对古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并指出这一发展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3中国古代部分思想家的富民主张
思想主张 来源 时代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 西周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仲 春秋
“足食,足兵,民信之”“先富而后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孔子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孟子 战国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不富无以养民情”。 荀子
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 西汉
上,谓人君与居人上者,观剥之象而厚固其下,以安其居也。下者,上之本,未有其本固而能剥者也。……知理之如是,则安养人民,以厚其本,乃所以安其居也。 程颐 北宋
“国之所以为国者,民而已,无民则无以国矣”“君富必民富” 丘浚 明中期
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 唐甄 清初
——改编自卢周来《中国传统富民思想及其当下启示》等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3中的某一时期,围绕“富民与社会治理”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描述了齐家文化出土的陶器、玉器、铜器、石器的多样性,这表明该文化在物质方面具有丰富的文明内涵。各种器物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齐家文化在礼仪、装饰、工具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应用,这些都显示出文明内容的丰富性,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齐家文化向其他地区的传播,不能得出地域传播的局限性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齐家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发展演变,不能得出发展形态的趋同性,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齐家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比较,不能得出发展程度的先进性,排除D项。
故选:A。
2.【答案】B
【解析】A.封建政治制度此时还未形成,完善说法就更不对了,排除;
B.依据材料中“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军功爵制,大大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促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推动了社会转型;
C.军功爵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奴隶制经济,排除;
D.军功爵制与缓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
故选:B。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汉代中央集权的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AC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材料,材料中没有突出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根据材料“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说明侯国曾经归郡管辖。故选D。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鲜卑皇室和贵族礼佛的盛大场面、其中人物全都穿肴宽松网逸的汉族服饰,长袖垂地、鞋展笏头高耸”可知,鲜卑族穿着汉服礼佛,反映了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排除A项;
社会矛盾包括阶级矛盾,材料无涉及,排除C项;
北魏实现了北方统一,排除D项。
故选:B。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汉、藏之间通过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A项正确;
开通“茶马古道”是贸易需要,和羁糜府州政策无关,排除B项;
开通“茶马古道”是贸易的需要,不是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
开通“茶马古道”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故选:A。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题干反映了在藩镇制度下,藩镇长官拥有官员“任免权”,父死子继,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统治者为解决这一问题派出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B项正确;
将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与宰相分权,最终加强了皇权,排除C项;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7.【答案】D
【解析】根据“故事情节曲折,主题多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宣扬因果报应、惩恶扬善,因此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①④正确,故选D;
这些小说宣扬因果报应、惩恶扬善,因此不是离经叛道,②有误,排除AB;
因果报应、惩恶扬善体现的是社会风气的保守,而不是社会风气的开放,③有误,排除C。
故选:D。
8.【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洋务运动对内可以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可知抵御西方的侵略,可知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A项正确;
根据所学洋务运动还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排除B项;
根据所学洋务运动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
根据所学,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其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排除D项。
故选:A。
9.【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英法军队人数大大少于清朝,结果战役却失败,这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故C项正确。
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
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从表格中不能得出,故B项错误。
D项不能从表格中得出,应排除。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对生产运动中取得重大成绩者予以奖励。1940年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每年都开展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活动”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重视奖励生产,表彰劳动模范,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利于抗日根据地应对现实困境,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国内战争期间,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减租减息政策”,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对国民党方面的政策,无法得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论,排除C项。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C项正确;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排除A项;
党的十三大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排除 B、D项。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明禁而实不能禁,与其专利德商而他商无所与,不如由我自开商埠较为有益”和所学可知,1904年,山东地方政府意识到无法阻止德商进入济南,为避免德国垄断利益,主动建议清政府自开商埠;这一举措反映了清政府面对列强经济渗透的压力(德国已在山东建立势力范围),被迫调整政策,通过主动开放商埠来维护主权和经济利益,D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开放了许多内陆口岸,强经济侵略深入腹地并非始于此时,排除A项;
地方无权自行开放口岸,最终需清政府批准,排除B项;
德国已在山东确立势力范围(1898年《胶澳租界条约》),同时材料更强调清政府的应对措施,排除C项。故选:D。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一半以上的公共服务由非政府组织提供,覆盖慈善、宗教、教育、扶贫、养老、卫生、环保、社区建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知,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弥补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缺失,从而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B项正确;
单纯的凭借非政府组织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无法断定是否标志着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
材料并未反映美国的基层社会矛盾,排除C项;
非政府组织不可能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责,排除D项。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南美洲北部的圭亚那,从印第安人的家乡,成为了关押法国重刑犯、为英国生产食糖、为荷兰生产热带染料和木材的产地,以及西班牙人曾经的天堂等,反映出欧洲殖民者的统治和掠夺,D项正确;
全球航路开辟的“持续”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
材料并未说明美洲工业体系的形成过程,排除C项。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垮掉的一代”“出现于50年代中叶”可以得出其产生的背景是种族歧视、朝鲜战争和美苏冷战;而“经济滞胀”出现的时间20世纪七十年代。所以答案选D。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产物,主张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但世界几乎被瓜分殆尽,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不平衡,后起的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必然和之前占有大量殖民地的帝国主义国家展开竞争,最终引发战争,A项正确;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与列宁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
“为消灭种种黑暗主义、发展种种光明主义而战”是协约国为自己加入战争找的借口,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17.【答案】【小题1】国民党出于阶级立场和维护统治地位考虑,为争取青年对其统治的支持。
【小题2】五四青年节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五四青年节设立对于研究近代新民主义革命开端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起着指引和导向的作用。
18.【答案】【小题1】主题:“冷战”或“两极格局”.说明: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的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小题2】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美国地位动摇.
【小题3】特征: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
影响: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
19.【答案】【小题1】根本命题:远离鬼神;仁义治国;以人为本(或答:以民为本)。经济根源:农业经济占主导((1分)。答: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亦可)。
【小题2】共同发展:主张主权在民(或答:人民主权),反对君主专制。政治因素: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或答:列强野蛮侵略,晚清政府腐朽统治)。
【小题3】重要发展: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自身的事务当家做主(写“当家作主”亦可)。价值: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20.【答案】【小题1】内涵:以民为本;寓富于民;富民是有效治理国家的基础。(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农耕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宗法观念和传统思想的影响;调节社会矛盾的需要;探索国家治理方式的推动。
【小题2】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富民思想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发展。
论述: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生存危机,管仲、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主张富民,以稳定统治秩序,增强诸侯国的竞争力;在他们富民思想的影响下,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他们的主张得到诸侯国的认可,增强了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例如齐鲁两国都得以长期延续。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论证了富民与社会治理的统一,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发展。
第9页,共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