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四县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四县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20: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四县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2025.0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82年,考古学家在土耳其西南海岸发现了一艘公元前1300年的沉船,从船上打捞出10吨塞浦路斯黄铜、24根努比亚乌木、200块美索不达米亚玻璃生料、140个迦南(西亚地区)储藏罐、数把意大利和希腊匕首,还有一捆巴尔干古权杖。这反映出当时(  )
A.土耳其手工业文明的先进 B.区域文明存在着一定交流
C.古代欧亚非海上商路发达 D.战争推动文明交往的扩大
2.有学者认为:“古埃及跨入文明阶段的重要表现,是精英阶层借助象征手法创造崭新的“高级文化“(即复杂社会),并依托宇宙秩序确立其神圣性,彰显和传递自身的意志。”这一观点强调古埃及(  )
A.政治统治充满神秘色彩 B.神权至上原则得到贯彻
C.统治集团垄断艺术创作 D.文明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3.公元前4世纪末至前3世纪早期,受到从亚洲归来的马其顿士兵描述的影响,希腊学者迪西亚库绘制了基于实测数据的世界地图,认为亚洲面积大于欧洲,挑战了荷马时代的传统观念。这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亚历山大的远征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希腊殖民的扩展
4.大部分学者指出:“伊凡四世的特辖制消灭了封建割据残余,使沙皇的权力大大加强,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也有少数学者指出:“残暴的特辖制没有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所必需的官僚制度和官僚队伍,使国家偏离了正常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后果。”这可用于说明(  )
A.研究视角拓宽利于丰富历史认知 B.历史研究需要多源史料互证
C.史学界对特辖制的研究尚无定论 D.学者素养影响对史实的判断
5.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372年,高句丽在中央“立太学,教育子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经”“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公元682年,新罗效仿唐朝建立国学,主要教授《周易》《左传》《尚书》等。由此可推知,朝鲜(  )
A.全面推行了汉化政策 B.国家治理蕴含着儒家传统纲常
C.效仿唐朝的科举制度 D.最早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
6.印加历有365天和354天两个周期;玛雅历和阿兹特克历类似,由260天与365天两个周期构成。美洲文明以365天为一个周期的日历最有可能形成于(  )
A.部落战争 B.宗教祭祀 C.农业活动 D.占卜术算
7.1496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向卡波特与他的三个儿子签发许可证,批准他们“向一切地方和地区,向东海、西海和北海所有的海岸进行航驶……以便寻找、发现和考察一切海岛、陆地、国家,以及至今为基督教世界所未知的地区”。这反映出当时(  )
A.殖民扩张中蕴含宗教因素 B.全球航行完成刺激了航海探险
C.东西方文化交流得以开启 D.英国已经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8.下面分别为中世纪欧洲世界的示意图和1575年比利时奥特柳斯绘制的世界地图。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  )
A.地理科学在欧洲的地位日益提高 B.欧洲社会已脱离宗教的思想束缚
C.新航路开辟丰富了人类地理认知 D.欧洲人殖民世界的野心由来已久
9.下面是新航路开辟后,在太平洋地区形成的贸易格局示意图。下列对该贸易格局阐述合理的是(  )
A.反映出中国主导全球白银流向 B.助推了中国白银货币化进程
C.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直接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10.但丁在《神曲》中既歌颂理想中的基督教及其教士,又批判现实中教会及教士的罪恶;既赞美理想中的王权、贵族,又批判现实中王权、贵族的罪恶;既歌颂基督教文化,又赞美世俗文化;既宣扬禁欲出世思想,又肯定人对世俗爱情、荣誉、功业的追求。这反映出(  )
A.但丁思想具有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B.弘扬人文主义必须借助宗教思想
C.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信仰态度矛盾
D.欧洲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动力不足大量白银
11.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详细论述了奴隶的来源、奴隶制产生的原因、奴隶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等问题;全面批判了种种维护奴隶制的观点,深入剖析了奴隶制违反自然、违背人性、危害社会的性质。这反映出,孟德斯鸠(  )
A.反对君主专制 B.追求人的平等和自由
C.批判封建制度 D.主张权力的分权制衡
12.“它作为战斗檄文,主要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作为开国文书,对后世来说,它最早阐明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开人类宪政历史上之先河,因此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这份“开国文书”(  )
A.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B.由北美制宪会议发表实施
C.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开始 D.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13.在《德意志帝国宪法》框架内,普鲁士拥有绝对控制权,普鲁士国王就是帝国的世袭皇帝,普鲁士首相担任帝国首相并主导联邦会议。虽然帝国会议推行普选制,但是缺少责任内阁,无法对帝国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帝国(  )
A.脱离了民主政治轨道 B.联邦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C.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政治体制蕴含着专制色彩
14.下图是1854~1910年英国燃煤用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出现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是(  )
A.工厂制度的出现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对外扩张的需要 D.蒸气机的广泛应用
15.“18世纪末之前,在谢菲尔德刀剪业中,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磨工病。”但到了1842年,因罹患这种疾病而翻肠呕吐的磨刀工比例中,30多岁年龄层中有50%的人,40多岁有79%,50岁以上更高达100%。这一现象可用于研究(  )
A.工业社会的环境法制建设 B.欧洲城市化进程过快危害民众健康
C.工业革命产生的负面影响 D.欧洲医疗技术未能与社会发展同步
16.1881年,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时指出:“(虽然)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然而,只要懂得一点常理,公社就可能同凡尔赛(资产阶级反动政府)达成一种对全体人民群众有利的妥协——这是当时唯一能做到的事情。只要夺取法兰西银行,就能使凡尔赛分子的吹牛马上破产。”马克思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
A.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B.在行动决策上存在缺陷
C.未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 D.没有取得人民群众信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文化不是一株孤立地从种子里长出的植物,而是一个伴随着实际需求和利益、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学习的“过程”。愿意从“他者”、从奇异的和外来的事物中获取养分,尤能促进文化发展……“希腊文化奇迹”不仅是独特天赋所产生的结果,还在于希腊人靠近东方这一简单的事实。
——摘编自沃尔特·伯克特《东方化革命:古风时代早期近东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16世纪入华传教士利玛窦等虽然已开始将儒家经典翻译成拉丁文,但多为未刊手稿,流传范围小。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及其论争对手多明我会、方济各会等修会的来华传教士及教廷特使等对儒学经典进行较为系统化的翻译,并出版了《中国政治道德学说》《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等,包涵《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本以及《孔子传》等,并基于此产生了一系列欧洲语言的转译本。这些译本的传播激发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兴趣,他们盛赞儒家卓越的道德伦理观及其无神论倾向,并撰书立说,进一步推广了儒学理念。此外,这些域外中国学研究,也反过来对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范式的变迁产生很大冲击。
——摘编自罗莹《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述略》
(1)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论证材料一中“希腊文化奇迹“还在于希腊人靠近东方这一简单的事实”的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18世纪儒学西传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古代罗马从建国开始,便与殖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传说罗马城便是由殖民者建造的。早期罗马殖民地多位于具有较高战略地位的边境地区。至共和国后期,殖民地开始被用于安置雇佣兵团体和解决国内部分的土地问题,以争取雇佣兵和公民的支持。殖民者一般由罗马公民、拉丁人、土著贵族以及亲罗马的蛮族殖民者等构成。罗马帝国时期,统治者越来越多地把罗马公民殖民地或拉丁殖民地的权利和称号赐予外省的城镇,推动了行省的罗马化。罗马殖民范围可以说:罗马的疆界有多大,罗马殖民地的分布范围便有多大,哪里有罗马的军队,哪里便有罗马的殖民地。
——摘编自刘佐《略论古罗马的殖民问题》
材料二
15世纪末,葡萄牙的海外探险为殖民扩张提供一个新世界。随着西欧在机械和工业能力、武器上的优势以及在海上冒险技能的提升,使“各个民族分开的历史熔合成全人类单一的经历”成为可能。在这一连续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注入而改变了性质,成为以攫取原料、市场为特征的近代“殖民主义”。
——摘编自王立桩《中世纪拓殖运动与近代殖民扩张关系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殖民扩张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古罗马殖民扩张相比,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差异,并简述其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深入发展,英国在北美大量开辟殖民地,棉纺织品不仅开拓了美洲市场,也成为“三角贸易”的重要媒介之一。在欧洲,各式的印花棉布不仅成为家庭装饰的首选,价廉、轻便、实用的棉制服饰也备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这不仅推动各国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印度棉花、棉布等,也使印度棉布走私问题盛行。虽然在关税保护政策的推动下,英国出现了诸如兰开夏郡等棉织业中心,但直到1775~1789年间水力纺纱机和缪尔纺纱机问世,英国才能纺出与印度棉纱一样纤细而结实的棉纱。随着棉织业机械化的进展,棉、毛工业的旧秩序已发生逆转,并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最终引起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摘编自覃翠柏《棉纺织业何以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导部门》
材料二
据统计,在1838年,英国主要的四大棉纺织工业区总共有棉纺织工厂1620个,其中柴郡166个,德比郡95个,约克郡173个,而兰开夏郡凭借丰富的煤田和优良的港口,纺织工厂数达到1186个。18世纪初期,英国主要依靠西印度群岛进口原棉。19世纪,英国不仅在印度改良和推广棉花种植,美国南部新开辟的各州也成为英国棉纺织工厂的重要原料供应地之一。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美国南部、印度诸邦和埃及等地进口的大量棉花,经过兰开夏郡纺织工厂的加工、整理,将棉纺织品销往欧洲大陆、美洲、非洲以及亚洲。兰开夏郡逐渐成为欧洲的,甚至是世界的棉纺织业中心。
——摘编自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率先在棉纺织业开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业产业工业区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政治本质上是权力与权利关系的体现,这就意味若冲突可能是政治的常后。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找与探索解决冲突的方式,但由于思想的局限,为了自身利益大多采取式力与暴力解决冲突与矛盾。随着理性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公共理性为前提、政治正义为基础的政治妥协逐渐成为解决政治冲突的有效于段和方式。这一策略关注不同政治利益团休所面临的政治诉求,以此减少政治社会生活中影响和谐运行的破坏性因素。政治安协不仅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而且也成为政治文明程度检验表征之一。
——摘编自李建华《政治妥协的伦理价值如何实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冲突与妥协”自拟一个论题,并于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四县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A B C A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D D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史实:西亚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促进希腊冶铁业的发展;西亚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借鉴古埃及雕刻技艺,促进其雕刻艺术发展;腓尼基字母传入希腊,催生了希腊字母。(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原因: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欧洲教会需要了解中华社会以便于在中国传教;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儒家思想适应了欧洲反神权、反封建斗争的需要。(8分)
影响:丰富了欧洲思想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拓宽了中华文化的研究视野,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4分,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由军事主导向政治、经济、军事因素相互交织转变;殖民群体构成多元;伴随着文化交流;环地中海。(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差异:殖民范围向全球拓展;始终以经济因素为主导。(4分,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西方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4分,任答两点即可)
19.【答案】
(1)原因:棉纺织品贸易发展,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纺织业产业较为发达;国际竞争的推动;产业工人等技术革新;棉纺织业技术升级难度较低。(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了棉纺织生产的专业化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近代全球的产业分工,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联系。(4分,任答两点即可)消极影响:以英国为主导的全球棉纺织产业,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分,言之有理即可)
20.【答案】
示例:
论题:政治妥协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
阐述:1640年,随着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经过两次内战,议会军虽然取胜并处死国王,国家却陷入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的反复斗争中。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议会在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同时,也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威廉“共治”,并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在保留王权的同时也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地位,实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为英国社会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4分)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经过数年苦战打败英国军队,实现独立。独立后的美国建立了邦联制,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等矛盾相互交织,严重阻碍了美国社会的发展。1787年,美国颁布了宪法,构建了联邦制。宪法在确立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的同时,也赋予各州一定的自治权,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同时规定参议院平均分配席位,众议院按人口分配席位,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关系。1787年宪法的这些规定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推动了新生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巩固了国家统一。(4分)
结论:总之,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各政治势力间的适当妥协,有利于减少社会动荡,促进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