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20:3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上海市黄埔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1.【说明:本题所有材料均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2022年第11期的相关内容】
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会,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
家乡之名,犹如一部百科全书,里面书写着上下五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生态发展的中国故事,记载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得失、成败兴衰以及社会发展,更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于其中的中国精神。
(1) 根据提示和所学,请将下列地名(县市区)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配对。
A.甘肃武威市 ①武王伐纣
B.河南偃师市 ②秦始皇与巡视各地
C.陕西乾陵县 ③汉武帝与开拓疆域
D.上海徐汇区 ④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
E.广东香山县 ⑤王守仁(号阳明子)与开阳书院
F.贵州开阳县 ⑥徐光启与徐家汇
G.江西井冈山市 ⑦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H.河北秦皇岛市 ⑧毛泽东与秋收起义
(2) 在中国古代,地名有时候会因为帝王或至尊人物的名字避讳而改名,改朝换代后往往又会改回原名。但是,作为万世师表孔子的名讳孔丘,无论何朝何代,无人不敢不尊。例如:宋徽宗时期曾改垄丘县为垄县,到了清雍正年间,专门造出一个“邱”字,代替孔子的“丘”字,于是山东的章丘、安丘,河南的封丘、商丘等等,全部改成“邱”,甚至连韩国的大丘也改成了“大邱”。
你认为对于孔子的避讳可能开始于哪个朝代?为什么?
为什么韩国的大邱也会被改名?
(3) 联合国第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6号决议曾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综合上述和所学,从地名的来源和命名的方式等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2.(一)以下是关于历史上重要交通工具或交通路线演进的时间轴:
(1) 将表中的交通工具或交通路线填入上述时间轴中相应的位置。
A ______
B ______
C ______
D ______
E ______
F ______
①达伽马航线 ②唐胥铁路 ③苏伊士运河
④两河流域的双轮车 ⑤京杭大运河 ⑥旧金山到洛杉矶空中航线
(二)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阅读以下关于苏伊士运河的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关航线对比(数据单位:公里)
航线 绕好望角 经苏伊士运河 缩短航程
伦敦——加尔各答 18000 12700 5300
伦敦——孟买 17400 10100 7300
马赛——孟买 16000 7400 8600
——选自方德昭等所著《苏伊士运河与苏伊士运河问题》
材料二:这些国家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巴拿马两国的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之地。
——魏向清等主编《世界运河名录(英汉对照简明表)》序一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苏伊士运河开通的作用。
(3) 综合以上所有材料和所学,请你谈谈对交通与社会变迁的看法。
3.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南洋涂勃国递到一份国书,以示与宋朝交往的意愿。史书中记载:“十月二日,南蕃涂勃国遣使奉表,贡佛金骨、真珠、雕佛、西天佛、犀牛头、连犀、象牙。”不过由于该国与宋朝原本关系疏远,国书的格式也与宋朝体制有着较大的差异,其原文经过翻译为:
兴涂渤国蕃王元是丹蒲胧,每年发船归大地,今特将书求拜大朝官家。我听闻道是大朝官家修行,我州府有圣佛,重佛是重家一般,特将来兴堂渤国佛一蜜、犀牛头一个、连犀一株,又犀四株。蕃王修行年老,听闻大朝官家修行,办心礼拜。打钦元是我弟,特差亲弟来广州送纳,乞回。
【注:元,即本来。大朝官家,指宋朝皇帝。空,为量词。】
据学者研究,这段文字很可能是根据南洋当地语言翻译而来。而鉴于体制和阅读习惯的要求,在进呈皇帝前,宋朝负责文书的学士进行了润色。所幸的是,这份润色后的国书也在史书中一起保留了下来:
涂渤修行国王臣思蒙孙打南俾顿首大宋皇帝陛下:臣思蒙本国修行,荣求佛理,每切常臻于正教,倾心可慕于空门。伏闻大宋皇帝陛下德应三乘,功明大道,圣惠远超于南土,宸严广布于华夷。是以臣思蒙远颙金阙,遥想旌墀,身属迈年,无由顿首。臣思蒙收得西天佛僧金骨及西天佛树枝连叶并西天佛一登,元是西天僧将到,兼本国犀牛头一个、连犀一株、尾一条、犀四株。臣思蒙发遣弟打钦赍赴广州进献,伏乞天慈俯赐鉴纳。谨进。
【注:思蒙孙打南俾,应即是前文涂渤国蕃王丹蒲胧。正教、空门、三乘等,均为佛教术语。颙,即仰慕。金阙、旌屏,均指宫殿。】
——上述两个版本国书均出自于《宋会要辑稿》
(1) 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宋朝及之前的中国与南洋各国的交往历史。
(2) 比较两个版本的南洋涂勃国国书,宋朝学士润色后的文本主要增加了哪些内容?
(3) 从翻译本到润色本的差异,据此可以推测宋朝学士润色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 宋朝官员对于涂勃国国书翻译本的润色,也是对史料的再次加工,试分析这种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
4.近代以来,留学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论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地域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应当说以中国为最。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热潮时起时伏,但总体上呼啸向前。这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表现,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以目的地而论,可分美国、日本、苏俄与西欧。以路径而论,可分政府主导与民间主导两大类:政府主导包括官派公费、庚款留学等,民间主导包括私人自费、企业或富人资助、党派组织、勤工俭学等。
材料一【注:为避免重复,每一波的留学人数等具体情况可参照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第一波留学热潮,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
近代中国的第二波留学热潮,始于甲午战争失败后,到辛亥革命前。
近代中国的第三波留学热潮,持续时间较长。鉴于大批中国学生留日,美国感到必须与之争夺中国留学资源,以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影响。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将1000多万美元的庚子赔款还给中国,作为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
近代中国的第四波留学热潮,是留法勤工俭学。这一创举,使留学人选从沿海扩展到内地、从富庶家庭扩展到贫寒子弟,也加深了内地进步青年与上海这座沿海大都市的联系。
近代中国的第五波留学热潮,是留学苏俄。共产国际高度重视在远东各国培养领导干部。
材料二:一部中国近代留学史,大半部与上海有关。无论是留学欧洲,还是美国、日本、苏俄,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大多从上海出发。无论是出国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还是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归国后很多也留在上海发展。
——以上均选自《解放日报》2024.12.3第12版熊月之《近代中国五波留学热潮》一文
材料三:中国近代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初: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在22000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等
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自由发展阶段 留美学生群 推算人数达5362人 闻一多、梁思成等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共计有1700名以上 周恩来、邓小平等
留苏的政治家群 总计在1600人左右 刘少奇、邓小平等
留日学生群 当在20000人以上 郭沫若、李大钊等
留欧学生群 当在5000人以上 李四光、朱德等
——选自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 两位作者对于留学开始阶段有着不同的称谓:“第一波热潮”与“拓荒阶段”,你更认同哪一种称谓?结合材料和所学,请说明理由。
(2) 从材料一、三可见第二阶段涌向日本的留学人数最多,请你结合所学说明缘由。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的动向?出现这种新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为什么近代留学生大多是从上海出发的?
(5) 综合以上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中国近代五波留学热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①B;②H;③A;④C;⑤F;⑥D;⑦E;⑧G
【小题2】
朝代:可能开始于汉朝。
原因: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地位日益尊崇,对其名讳的避讳可能随之开始。
原因:韩国在古代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尊崇孔子及对其名讳的避讳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韩国大邱改名是这种文化影响的体现
【小题3】特点:地名来源多样,有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得名等,体现了历史性;为避讳改名反映了封建等级性;从中国地名影响到韩国地名,体现了传播性和影响力;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涵,体现了丰富性
2.【答案】【小题1】④⑤①③②⑥
【小题2】作用:缩短了从欧洲到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各国的航程;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时间和成本;加强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运河所在的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影响了地区和国际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小题3】看法:交通与社会变迁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交通推动社会变迁,交通发展促进贸易繁荣发展,使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交通的便利性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枢纽往往成为城市新的发展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开发和建设,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交通的进步促进了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社会变迁影响交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加和变化;社会的科技进步为交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人口的增加导致交通需求的增长,需要建设更多的交通基础设施来满足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需求;政府的政策对交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总之,交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在经济、城市、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迁,而社会的发展变化又为交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3.【答案】【小题1】汉朝:汉武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等物品运往南洋等地,与南洋各国开始有了经济贸易往来。唐朝: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与南洋各国的贸易不断发展,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佛教等文化在南洋地区传播。宋朝: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进步,海上贸易更加繁荣。在广州、泉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
【小题2】对皇帝的赞美之词:如“德应三乘,功明大道,圣惠远超于南土,宸严广布于华夷”,极力夸赞宋朝皇帝的德行和功绩。佛教相关阐述:提到“荣求佛理,每切常臻于正教,倾心可慕于空门”等内容,强调本国对佛教的尊崇,与对宋朝皇帝修行的描述相呼应。对进献物品来源的说明:说明“西天佛僧金骨及西天佛树枝连叶并西天佛一登,元是西天僧将到”,交代了物品的来历。
【小题3】符合宋朝的外交礼仪:使用“臣”“顿首”等词汇,明确涂勃国与宋朝的君臣关系,体现宋朝天朝上国的地位。迎合宋朝的文化氛围:当时佛教文化盛行,增加佛教相关内容,使国书更易被宋朝君臣接受。遵循文书规范:润色后的文本语言更加规范、典雅,符合宋朝官方文书的格式和语言风格要求。
【小题4】积极影响:使国书更符合宋朝的外交和文化规范,有利于维护宋朝的尊严和形象,促进与涂勃国的外交关系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史料的文化内涵。消极影响:可能会改变原文的一些意思和细节,使后人难以了解涂勃国国书的原始风貌和真实意图,对研究当时南洋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外交态度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干扰。
4.【答案】【小题1】认同“拓荒阶段”。理由: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中国留学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留美幼童和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官派留学先河,在教育理念、知识学习等方面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认同“第一波热潮”。理由: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主动向西方派遣留学生,规模虽不算大,但涉及军事、技术等领域,对近代化进程有重要推动作用,掀起了留学的热潮,为后续留学运动奠定基础。
【小题2】缘由: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富强,成为中国学习榜样;日本距离中国近,留学成本较低;日本政府采取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
【小题3】新动向:留学苏俄。
原因:共产国际重视在远东培养领导干部;国内革命形势发展需要,进步青年希望学习苏俄革命经验。
作用: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小题4】原因:上海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商业繁荣,有充足资金支持留学;上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便于留学生出国;上海受西方文化影响大,开放程度高,信息流通快,利于接触留学相关信息。
【小题5】看待: 中国近代五波留学热潮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需求。洋务运动时期留学为学习西方技术,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战后留日热潮是向日本学习富强之路;留美、留欧等热潮促进了中国在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留法勤工俭学和留苏热潮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留学热潮促进了西学东渐,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知识,推动中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近代化进程;留学生归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但留学热 潮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部分留学生回国后难以完全适应国内环境,且留学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部分富裕家庭。
第5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