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一中北校区2023级第四学期半期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必 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于光速是信号传播的最大速度,当我们观看远距离外的物体时,看到的并非它现在的影 像,而是之前某一时刻的。宇宙大爆炸发生在138亿年前,因此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远处来 的光就是那时发出的。由于光传播的这段时间里宇宙膨胀造成的距离改变,发出这些光的地方 与我们现在的距离不是138亿光年,而是大约469亿光年。这就是我们此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 范围,称之为“粒子视界”。当然,未来的观测者将能够看到来自更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光波。
我们未来可观测的范围还受到宇宙膨胀速度的影响。由于宇宙膨胀,宇宙间相距遥远的两 点在相互远离,远离的速度正比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哈勃定律。因此只要足够远,远离 的速度将超过光速。这与相对论中光速是物体或信号传播最大速度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这是 空间膨胀引起的,其速度是相对于遥远的物体而不是本地的物体。如果宇宙膨胀减慢,光最终 还是会传过来。但是现在人们发现宇宙膨胀在加速,这种情况下一定距离之外的光将永远无法 抵达我们这里,这个界限称为“事件视界”。
通常我们把信号所能传播范围以内的时空称为“可观测宇宙”,有时就干脆简称为“宇宙”。 由于上述粒子视界和事件视界的存在,可观测宇宙是有限的,但是在可观测宇宙之外时空还是 可以存在的。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时空中将存在大量甚至无穷多彼此互相没有直接因果联系的 部分,有些学者把这些也称为不同的宇宙。不过,在传统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中,这些时空区域 都有相同的膨胀历史。因此,称它们为同一宇宙的不同部分更合适一些。
(摘编自陈学雷《宇宙是唯一的吗 》)
材料二: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 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 星系更多地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 造的永恒的产物。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 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1011=1022,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
语文 第1页 共9页
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 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 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 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 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 去探索,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 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宽 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其中的 一个星系是M31, 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 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 M31 有两个伴侣,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待在坐椅上相同
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整个宇宙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离 地球200万光年。
M31 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星系。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
——每2.5亿年旋转一周。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我们正处于密集的银河中心。但是, 假如我们希望找到地球的话,就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远地带,扭转到接近遥远的旋涡 臂边缘的模糊的地方。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 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 1 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 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 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 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它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像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 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 几千米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 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 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 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 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 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 有一个。
(摘编自卡尔 · 萨根《宇宙的边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光速是信号传播的最大速度,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天体不是其现在的影像,而是很多亿年前 它们的影像。
B. 宇宙间某个星球所发出的光能否到达另一个星球,要看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及宇宙膨胀速 度的快慢。
C. 在数量庞大的星群之中,应该还有其他的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其周围伴随着行星,行星上 有生命存在。
语文 第2页 共9页
D. 我们所能看到的恒星,其存在状态有很大区别,有的正处于青年或中年时期,有的则已经 接近消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人类观测的宇宙范围有限,这缘于粒子视界的存在,但在“可观测宇宙”之外,时空还是 可以存在的,而且可能无限广阔。
B. 地球上的岩石和金属因为反射太阳光而发出了微光,但是这些微光,在80亿光年这样的 大距离之外其实很难看到。
C. “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带有解说性质,由此可推 断材料二是解说词类文本。
D. 本星系群大约是由20个子星系组成的,其中名为M31 的星系就是我们的银河系,我们的 地球就处在银河系边缘地带。
3. 下列对材料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解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3 分 )
A. “由于光传播的这段时间里宇宙膨胀……称之为“粒子视界’”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诠释了“粒子视界”这一基本概念。
B.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运用了列数 字的说明方法,这使内容具体可信。
C. “像流水”和“像肥皂泡”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前者突出恒星朝同一个方向移动 的特点,后者突出有些恒星的脆弱。
D. “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 于某些星球的密度之大有具体印象。
4. 材料二的语言风格可以分为两种,请简要说明。(4分)
5. 要把握科普类文本的内容,往往需要抓住基本概念,把握概念间的关系。请据此概括两则 材料的说明顺序。(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6-9题。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 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 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烘烘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 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 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 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 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 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 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
语文 第3页 共9页
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 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 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 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 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 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 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 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 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 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 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 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 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 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 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 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 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 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 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 以称道的 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再有一个例子: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正是这样一个桃林。 ……现在请 你坐下,来一杯清茶,两毛钱的枣子,也作一次桃园的茶客罢。那边又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 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 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 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就在他们近边,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 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 人创造了 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 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 一个号兵举 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 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 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 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
语文 第 4 页 共 9 页
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 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垭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
A.“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不仅引出下文, 还巧妙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特殊环境。
B. 茅盾在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当中。”《风景谈》这篇文章中, “风景”只是形,“政治”才是它的神。,
C.“看他们的手,这是 … … ,那是 … … ,这是 … … ,那又是 … … ,巧妙地交代了他们的身份, 也表现出这个团队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
D. “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指的是他们曾经参加过红军长征, 走过最难走的路。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沙漠驼铃”“高原晚归”两部分写法相近,在写动态画面时,先写点,再写面,由少到多,由 远及近,像电影镜头一样,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B. “难道这不是风景吗”“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等设问句的使用,能够使人警醒,并 促使读者对眼前景象进行思考。
C.“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 不仅注意动静搭配,更注重色彩的调配。
D. 茅盾语言细腻而奔放,明快而含蓄,如写"枣园小憩”,善用动词,如“坐”"“蹲“争论"大 笑”“躺着”“掩住”,表现了一群热血青年的精神风貌。
8. “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中的“形式的和内容的”如何理解 (4分)
9. 文章中穿插了很多抒情议论的语句,其作用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冈竹楼记
作者:王禹俘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 也。
子城西北隅,雉蝶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幽阅辽复,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 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 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 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
语文 第5 页 共9页
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 取 。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 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岁除日,新旧岁之交,即除夕。), 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 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3分)
未知明年 (A) 又在何处 (B) 岂惧竹楼之 (C) 易朽乎 (D) 幸后之人 (E) 与我同志 (F) 嗣 而葺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比屋:比一比这些屋子。
B.具,同“俱”,副词,全,都,详细地。
C.第:但,只。
D.胜概:往事,美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文中描绘了竹楼清幽的环境,表现作者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和被贬后豁达自适的心情,同时 也透露出不满的情绪。
B.文章引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四座历史上有名的高楼与竹楼作对比,表明作者喜爱竹楼、 甘愿清苦、鄙夷声色、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怀。
C.本文详略得当,文章先略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再详写竹楼外所见的景色和竹楼 内所适宜做的事情:夏听急雨、冬听密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D.文中多用排比,着力渲染,叙中夹议,寓情于景,特别是对于竹楼各种声响的生动描绘,更 是各具特色,极富诗意。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4分)
(2)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4分)
1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在精神品质上让人称道的地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5.下列对《临安春雨初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3 分 )
A. 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写出了这位长期宦海沉浮, 命途坎坷的老人的悲叹,说出了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
语文 第6页 共9页
B. 颔联点出“诗眼”,写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 带给他抚慰,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愉悦。
C. 颈联写陆游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在作书品茶中消磨时光.。“细 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指品茶。
D. 陆游的众多诗篇,大多为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而该诗没有豪唱,没有愤愤不平,也 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6.《临安春雨初霁》表达了诗人陆游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陈情表》用“ , ”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 必躬亲的孤弱。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谈到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评了当时士大夫们在生死问题上所崇 尚的虚无倾向,他说: “ "
(3)杜甫盛情招待崔明府,频频劝饮,但是“ _, ”,因力不 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 气氛。
(4)黄庭坚《登快阁》中“ , "化用了六朝诗人谢眺的诗句“余 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风 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后,逐 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明代以后,风 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 ),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 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 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 文字,到人物、仙佛,不 一 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筝还安装了 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 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18. 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3 分 )
A. 喜闻乐见 B. 老少皆宜 C. 炉火纯青 D. 不一而足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
A. 自1984年开始,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
B. 自1984年开始,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
C. 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36届国际风筝节
D. 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国际风筝节
语文 第7页 共9页
20.下面文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凝聚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人类创造了现代城市,并努力用灯光点亮城市的夜晚。作为经 济学家来说,城市灯光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经济秘密,可以据此估算城市人口,预测房价的 走势,进而推断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然而这样的繁荣却带来了隐患:城市的灯光不仅会增加 能源消耗,还会破坏动植物乃至人类的生物节律。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锦瑟》是李商隐最负盛名的一首诗,在民间广为传诵,诗中的每一句话,人们都耳熟 能详。诗歌借用了多个典故,辞藻华美,意味深长,却又犹如云山雾海,让人捉摸不透。其中 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莫过于“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的“玉生烟”了。在李商隐的笔下,“玉 生烟”是出自诗人的想象还是写实 “玉生烟”的说法究竟源于何处 这些问题,也引起很大 的 争 议 。
②有人认为,自唐代以来,蓝田就已经形成了许许多多专业玉石加工作坊,每当太阳高照, 作坊中工匠打磨玉石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就会在阳光下四处飘散,如同烟雾一般、故而有“玉生 烟”的效果。但更多人认可的说法是,古人认为凡玉石集聚之地必有“玉气”。“玉气”原本 是指白色的云气,后引申为详瑞之气,有“遥望氤氲近却无”的特点。唐代诗人戴叔伦在论及 诗的创作理论时有一句箸名的见解:“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 睫之前也。”由此可见,李商隐应该是直接引用了戴叔伦的原话,用它隐诲地表达自己的向往 和追求的可望而不可急。
③有从事消防工程研究和力学工程研究的学者认为,“玉生烟”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现象, 因玉石的导热性强,比热容较小,在日照下升温较快,并迅速将热量传递至周围的空气,从而 使四周空气受热上升,远远望去如同冒烟一样。但值得怀疑的是,玉石与其他岩石并无本质区 别,都是由不同矿物成分组成的,仅凭导热性和比热容难以区别玉石与岩石,如有“玉生
烟”,也必然会有“石生烟”,倘若它们之间的差别达不到肉眼可辨的程度,那就与古人心向 往之的“玉气”大相径庭了。
④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诗人笔下的谜团仍未被彻底解开,但正是这些值得我们深思的细 节使《锦瑟》一诗更富有魅力,所以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21.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四处并加以改正。(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人把它改为:作坊中的工匠开始打磨玉石,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 多粉尘,这些粉尘在阳光下四处飘散,如同烟雾一般。你认为原句和改句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 请简要陈述理由。(4分)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人生选择,有人主张"先起飞再调整方向",借行动去抓住机遇、实现成长;有人则认 为应"准备充足再出发",充分准备能规避风险。作为新时代青年,面对学业、职业规划等重大 抉择,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
语文 第 8 页 共 9 页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 第 9 页 共 9 页
仁寿一中北校区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2. C 3.C 4.① 严谨平实,如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数据真实准确, 显得很严谨;讲述科学知识时,很少修饰和描写,准确而简明,显得很平实。
②生动形象,如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非常生动。 5.①材料一首先介绍“粒 子视界”,指出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又介绍了“哈勃定律”和“事件视界”的概念, 接着结合宇宙膨胀的情况,说明了什么是“可观测宇宙”,②材料二首先指出什么是星系, 介绍其情况,再介绍“本星系群”,进而推出M31 星系,从而引出我们自己的星系,最后对 恒星进行详细的说明。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错在“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天体不是其现在的影像,而是很多亿年前它们的影像”,有些天 体非常近,未必需要很多亿年才能把光传到地球上。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错在“人类观测的宇宙范围有限,这缘于粒子视界的存在”,以偏概全,原文为“由于上 述粒子视界和事件视界的存在,可观测宇宙是有限的”,还有事件视界。
B.错在“地球上的岩石和金属因为反射太阳光而发出了微光”,原文为“我们确信,有人居 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这里只是 在用岩石和金属代指地球,并非是说地球上的岩石和金属反射太阳光。
D.错在“其中名为M31 的星系就是我们的银河系”,从“M31 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 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星系”可知, M31 并非银河系。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说明方法的能力。
C.错在“朝同一个方向移动”。依据原文“漂浮在我们的四周”可知,文中“像流水一样” 不是讲恒星移动的方向,而是在讲恒星分布的状态。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严谨平实,“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 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1011=1022”,运用了列数 字的说明方法,数据真实准确,显得很严谨;
“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这个星系位于仙女 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讲述科学知 识时,很少修饰和描写,准确而简明,显得很平实。
②生动形象,“星系更多地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一贝壳,或许是珊瑚”运用了比喻, 使星系的形象生动形象;“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 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 为拟人修辞,非常生动,引人想象。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说明顺序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远处来的光就是那时发出的……这就是我们此 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称之为‘粒子视界’”,首先介绍“粒子视界”,指出我们能观测 到的宇宙范围;
第二段,“由于宇宙膨胀,宇宙间相距遥远的两点在相互远离,远离的速度正比于它们之间 的距离,这就是哈勃定律”“现在人们发现宇宙膨胀在加速,这种情况下一定距离之外的光 将永远无法抵达我们这里,这个界限称为‘事件视界’”,介绍了“哈勃定律”和“事件视界”
的概念;
第三段,“通常我们把信号所能传播范围以内的时空称为‘可观测宇宙’ ……如果空间是无 限的,时空中将存在大量甚至无穷多彼此互相没有直接因果联系的部分,有些学者把这些也 称为不同的宇宙。不过,在传统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中,这些时空区域都有相同的膨胀历史” 结合宇宙膨胀的情况,说明了什么是“可观测宇宙”,
②材料二。第一段,“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 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 文明”,首先指出什么是星系,介绍其情况;
第二段,“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1011=1022,在 这样庞大的数量里……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 再介绍“本星系群”;
第三段,“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 在在的星系团,其中的一个星系是 M31”, 进而推出M31 星系;
第四段,“M31 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星系”,从而引出我们自 己的星系;
第五段,“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有些恒星……有 些恒星……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 运转既复杂又巧妙”,最后对恒星进行详细的说明。
6.C C项,“也表现出这个团队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错,应为"表现有共同理想追求”。
7.B B项,“设问句”错,“难道这不是风景吗"“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这些应该是反 问句。
8. (1)"形式的”指表面的直观的可视的景色,主要是指人的形象和人的活动(或:“形式的"是指 多样
的形式,由自然的景观加上了人类的活动,包括色彩、声音等,丰富了单调的自然景色,人 成了风景的构成者)(2)“内容的”指景色画面所隐含的深刻的精神层面的因素,主要指积极向 上的高贵的精神内涵(或“内容的”指精神生活,是指人类的高贵精神,积极向上、艰苦奋斗、 热情自信、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
9. (1)结构方面:层层递进,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 点;(2)内容方面:揭示了主题,深化了主旨,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的讴歌与赞扬。
10.A
11.C
12.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13. (1)夏天适宜听落得很急的雨,有像瀑布一样的声音;冬天适宜听下得很密的雪,有像碎 玉洒落一样声音。
(2)我听竹工说:"用竹做瓦,只可以用十年。如果铺两层,就可以用二十年了。"
14.答案:示例1:在简陋的环境中仍能赏四季美景,可以看出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 尚情怀。
示例2:虽然飘泊无定之苦、仕途失意,但希望有后之“同志”理解自己,可以看出作者身 处逆境仍坚持理想、积极乐观。
评分意见:本题3分。结合内容1分,精神品质2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B
B 项,“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愉悦”表述有误,颔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用明媚的春光和 比较明快的字眼表达出自己的郁闷与惆怅。故选B。
16.①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中“世味年来薄似纱”一句,以纱喻世情,直指南宋社会人情
淡薄、政治颓靡的现状,透露出诗人对世态的深刻洞察和无奈感慨。
② 报国无门的矛盾心境:陆游作为南宋的爱国诗人,心中始终怀揣着报效国家的理想。然 而,在诗中他通过“谁令骑马客京华”等诗句,流露出被朝廷重新起用却未获重用的无奈, 以及对仕途的失望和不甘退隐的纠结。这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矛盾心境,是诗中情感的 核心。
③ 深沉的家国忧思:诗中“小楼一夜听春雨”等句,将个人孤寂与家国忧思融为一体。诗 人彻夜难眠的焦灼,既是对自身际遇的感怀,更是对南宋偏安一隅、山河破碎的隐痛。这种 深沉的家国忧思,体现了陆游作为南宋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④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无奈:诗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等句,表面写书法 闲适、品茶雅趣,实则暗喻政治抱负无处施展的焦灼。这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无法实现政 治理想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综上所述,《临安春雨初霁》表达了诗人陆游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报国无门的矛盾心境、深 沉的家国忧思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无奈等复杂情感。这些情感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共 同构成了这首七言律诗的深刻内涵和感人力量。
17.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8.C 19.B
20.对经济学家来说,城市灯光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经济秘密,可以据此估算城市人口的 数量,预测房价的走势,进而推断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
21.【参考答案】“详”改为“祥”,“箸”改为“著”,“诲”改为“晦”。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
第一处,“详瑞之气”中“详”错,此处是指吉祥的意思,故而应改为“祥”。
第二处,“箸名"中“箸”错,此处是指明显出名的意思,故而应改为"著”。
第三处,“隐诲”中“诲”错,此处是指模糊不明显的意思,故而应改为“晦”。
第四处,“可望而不可急”中“急”错,应更改为“及”或“即”。
22. 【参考答案】
示例一:原句好。原句采用长句的形式,言简意赅地表现了烟尘产生的过程和飘散的状态, 表达严密,逻辑性更强。改句重复内容过多,比较烦琐。
示例二:改句好。改句采用短句,句式灵活,节奏分明,对烟尘产生过程的阐述细致,更易 理解。原句句子过长,结构复杂,不易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认为原句好或者改句好都可以。
认为原句好:原句是一个长句,主干是“粉尘飘散,如同烟雾”,“粉尘”产生的过程作状语, 先交代烟尘产生过程,然后叙述其飘散状态,表达不啰嗦,言简意赅地表现了烟尘产生的过 程和其飘散的状态,表达严密,符合逻辑。与之相反,改句字数多,重复内容多,读起来不 够简洁。
认为改句好:改句是连续的短句,每个短句都独立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式灵活多变, 同时也将烟尘产生的过程描述得更加细致,便于读者理解,此外,短句的节奏感也更强,读 起来更加流畅自然。与之相反,原句则稍显冗长且句子结构复杂,不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23. 【立意解析|三大核心维度】
1. 矛盾本质:行动力(破局)与准备度(避险)的辩证关系。
2. 时代烙印:互联网风口“唯快不破” vs 科研领域“十年磨一剑”。
3. 青年身份:立足个人成长,回应时代需求,展现使命感与思辨力。
【最佳立意|高分作文的三种打开方式】
-融合派:以“准备”筑基,以“行动”突围,动态调整方向。
-适配派:新兴领域抢先机,传统领域求稳健,灵活切换策略。
-担当派:在行动中积累经验,在准备中规避风险,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偏题雷区 |这些坑千万别踩!】
-空洞论述:只谈“选择重要”,不分析两种策略的利弊。
-身份错位:脱离“新时代青年”,泛泛而谈人生哲理。
-极端站队:全盘否定一方,缺乏辩证思维。
《执双刃以拓路,乘时代而长歌》
当今时代,机遇如流星转瞬即逝,风险似暗礁潜伏四野,青年站在学业与职业的十字路 口,常陷于“先起飞”与“充足准备”的博弈。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行动。”古 人以振翅喻行动,以深根喻准备,道尽人生选择的真谛: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行动与准备 的交响:王阳明龙场悟道前遍读经典,乔布斯创立苹果时大胆颠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辈 当执双刃以拓路——以行动破局,借准备护航,方能在时代的激流中既逐浪前行,又稳握舵 盘。
“先起飞”与“充足准备”,看似对立,实则共生。前者如剑,以锐意破局;后者如盾, 以周密护航。若仅强调“先起飞”,可能陷入盲目试错的泥淖;若固守“准备充足”,则易错 失转瞬即逝的机遇。二者本质是“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新时代的选择之道,绝非非此即彼的割裂,而是“知” 为根基、“行”为路径的动态平衡——在行动中验证准备的价值,在准备中校准行动的方向。
先起飞,是抢占时代风口的果敢。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联网时代,速度是制胜关键。张一鸣在短视频市场混沌之 际,以“内涵段子”为起点果断入局,通过实时数据调整方向,终孵化出抖音、今日头条等 爆款。若困于“准备不足”,恐难敌快手等对手。特斯拉亦以“边行动边迭代”突围:马斯 克率先推出 Model s,借用户反馈优化技术,终成行业标杆。可见,技术革新领域,“先起 飞”绝非莽撞,而是以实践为师,在行动中迭代升级的智慧。
充足准备,是攀登高峰的基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高风险、高精度领域,充足准备是成功铁律。航天领 域,“嫦娥”探月、“天问”探火背后,数万科研人员蛰伏十余年,航天器设计经数百万次模 拟计算,零部件反复测试,螺丝误差控制在微米级。医学领域,新冠疫苗研发中,陈薇院士 团队经数月动物实验和临床比对,成果护航全球数亿生命。这些案例揭示:欲戴王冠,必承 其重;欲攀高峰,必铸坚梯。
敢于“起飞”与充分准备动态融合,方为青年抉择之道。
“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新时代的赛道多元复杂,青年需以辩证思维灵活施策。 于学业,不妨“先起飞”:通过选修跨学科课程、参与科研项目或社会实践,在试错中明确 兴趣。于职业,则需“充足准备”:若立志成为律师,需通过法考、积累实习经验;若向往 金融行业,则需精进数据分析能力,考取CFA 等证书。更可借鉴“斜杠青年”“多线并进” 的模式在学习主业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开展兼职实践或自主学习新技能, 以“行动”开拓视野,以“准备”夯实根基,最终实现学业与实践的双赢,在动态平衡中, 织就理想经纬。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我辈青年当以《孙 子兵法》中“疾如风,徐如林”为训——在机遇面前如风雷疾行,在风险面前如林木深稳。
执准备之弓,射行动之箭,方能在时代的靶心上,命中属于青春的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