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这一节,实践性强。主要通过实例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和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对地表形态与人类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组织这些活动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辩证关系是学习本课要树立的一个思想。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微小影响,都会产生极大的反馈,因此要准准确认识地表形态。 第二课时学习了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了解了地表形态的五种表现形式。第三节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首先,“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通过“半坡村落”“丽江古城”的案例分析,得出地形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学习者分析
认知起点分析:通过本章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关于地表形态的相关知识,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提供认知基础。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 思维能力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能够结合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且具有更高水平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素材,但考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需要巧妙运用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概括能力。 生活经验分析:学生对聚落有一定的生活感知,对地表形态、聚落形态等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学习环节设计案例分析,师生合作丰富教材内容和景观图,使案例易于理解,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感知基础。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通过给出多种地理景观图和地理实例,训练学生对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阅读、分析技能。 人地协调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立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不同影响所造成的不同表现。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重点) 2.理解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难点)
学习条件支持
课前学习条件: (1)①研学结果展示 ②视频,图片等相关资料收集 (2)课上室内学习活动学习条件: ① 黑板、多媒体设备 :检测自学成果 ② 提供学生学习相关资料
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 一: 导入内容1:导入 教师活动: 讲述金庸小说中“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从地理的角度看金庸的武侠世界,各大门派的分布有何特点?学生任务1: 利用导学案和研学成果,结合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完成自学任务。 学生活动: (1)通过本环节的学习,思考导致六大门派围攻失败的原因。(2)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环节 二:讲授内容2:概念引入 教师活动: (1)给出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聚落的分类: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学生任务2:交流补充 学生学习活动: 了解聚落的概念 结合实例,了解聚落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了解自己生活的聚落属于哪种类型。设计意图: 通过聚落概念和分类的介绍,了解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类型。环节 三:交流活动内容3:小组活动 教师活动: 展示半坡村落分布以及丽江古城的相关资料。 结合生活实际及所学,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河流阶地为什么是人类居住和耕作的场所? 问题2:南方聚落和北方聚落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问题3: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问题4:丽江古城的建设,利用了当地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展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 (4)归纳总结。学生任务3:交流补充 学生活动: 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3)尝试分析地形对聚落选址的影响。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地形对聚落选址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环节四:课堂评价内容4:课堂评价: 展示半坡村落以及丽江古城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南方聚落和北方聚落的差别。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影响聚落选址的因素。 归纳总结。学生任务4:实战演练 对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经行补充评价。 对学生分析总结的“地形对聚落选址的影响”进行补充。 完成课堂练习。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学生自学意识与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两种表现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得出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板书设计
1.聚落选址凸岸:水流缓,水浅,取水方便;凸岸流水沉积显著,不断淤积土地,土壤肥沃,且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泥沙淤积使地基稳固,利于房屋设施的建设;比凹岸洪涝灾害少。 2.聚落选址冬季风背风地带、阳坡:高大地形阻挡寒冷冬季风,阳坡光照充足,气候较为温暖。 3.在低纬热带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处:气候凉爽。例如:巴西 4.普遍高寒的地区,聚落多分布在谷地:海拔较周边低,气候相对温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较为平坦,利于农耕。例如:青藏高原上,聚落分布在谷地。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 肇兴古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狭长盆地中,由5个侗族村寨组成。鼓楼作为议事聚会,集会场所设在二楼,设有火塘、围栏,下层为无隔断的立柱结构,呈开放式。下图为肇兴古镇村寨分布和塔型鼓楼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肇兴古镇的寨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由于( ) A.交通便利 B.大风频繁 C.地形限制 D.气候湿热 2.盆地中鼓楼的底层立柱极高主要是为了( ) A.减轻洪涝灾害 B.方便居民进出 C.便于利用水源 D.防御野生动物 中国、老挝两国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昆万铁路于2021年12月3日全线通车运营。昆万铁路最初设计时速为200公里,后中国铁路专家建议降为160公里。下图为昆万铁路路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昆万铁路设计时速降低主要是考虑( ) A.运输需求小 B.地势起伏大 C.雨雾天气多 D.技术难度大 4.为确保行车安全,实时监测昆万铁路时速,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RS和GIS B.GPS和VR C.RS和GPS D.GIS和GPS “云南省红河哈尼水稻梯田”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哈尼水稻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在山区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水源 D.地形 6.该区域发展水稻种植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高温少雨 D.夏季炎热干燥 拉沃葡萄园梯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坡,日内瓦湖(冰碛湖且湖面海拔为372米)北岸,在12世纪中叶,由瑞士西都会的教士们开始开垦。他们将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一道道石墙,整治成一道道梯田,然后种植葡萄。下图为“拉沃葡萄园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制约阿尔卑斯山南坡种植葡萄的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源 D.土壤
8.教士将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一道道石墙的主要作用是( )
A.便于劳作 B.保持水土 C.增加光照 D.改善热量条件 川西林盘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独特的乡村聚落。形如田间绿岛、随田散布,单个林盘由林木、宅院围合而成,成为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传统林盘不断遭受破坏。下左图示意川西林盘景观,下右图示意林盘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右图林盘模式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林木、院落、农田 B.院落、林木、农田 C.农田、林木、院落 D.院落、农田、林木 10.近年来大城市周边的传统林盘数量明显减少,原因可能是( ) ①城市化使林盘转为建设用地 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③林盘内人口迁往城市 ④林盘内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城市分布特点是( ) ①多分布在山麓绿洲地带 ②多分布在塔里木河沿岸 ③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④分布比较均匀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单元基本知识导学案 2.教师提供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 3.自主合作学习总结。
教学反思与改进
学生对乡土地理的了解较少,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弱。 2、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语言表达能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