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4 14:3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
"七彩宝莲"无疑是电影中推动故事 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宝器之一。它的形 象灵感一方面来源于著名文物“错金 博山炉”,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众所 周知的莲花。“莲花”到底有何寓意 呢 让我们化身为文化探秘者去探寻 “莲花”的文化密码吧。
情 境导入
周敦颐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爱 莲 之 人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了
哪位喜欢莲花的古人
周敦颐
【1017年-1073年】
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
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 (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
开山鼻祖, 文学家、哲学家。
爱莲之人
解 题 目
你从题目中读出了作者的情感了吗 请同学们解读题目中
的每一个字的含义,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
爱:喜爱 说:论说
爱 莲 说 爱莲说,即表达作者对莲花的
喜爱之情。
莲:莲花
莲花,自古以来, 一直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
而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 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 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
星子(原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 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 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 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 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 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之因
爱莲之文
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
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
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 跟现代杂文颇
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
寓意,借物抒情。
知识补充
陶渊明【365年-427年】
一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
先生(死后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 省九江市)人,东晋 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
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堪称名句。
听一听
播放音频,标注难读的字词来。
周敦颐( dūn yí )
濯 ( zhuó )
亵玩 ( xiè )
淤泥( yū )
不蔓( màn )
鲜 ( xiǎn ) 有 闻
蕃 ( fán )
清涟 ( lián )
噫 ( yī )
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受音韵之美。
译一译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要求
1.尽量译出每 一 个字;
2.补出 省 略 成 分 ;
3.通畅、准确、优美。
爱莲之人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值得怜爱 非常,很 仅仅,只 从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
(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
“ 李 唐 ”
爱莲之人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洗涤 (它的茎)中间
空,外面直。
通:贯通,通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处直,
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
独立性。
水清而有微波
这里指清水。
沾染
(污秽)
美丽而
不端庄
我 长出
污泥。
爱莲之人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表转折的连词,句末语气词,
相当于“却”, 相当于“啊” “ 但是 ” 。 “呀”。
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益:更加。清:清芬。 只 能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靠近赏玩。亵
亲近而不庄重。
不生枝蔓,
不长枝节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
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 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 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 玩弄它啊。
译一译
翻 译 第 一 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 君 子者 也 。
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译一译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说,这里
指,认为。
指隐居的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
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
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
然。众:多。
译一译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感叹词,相当于
现在的"唉"。
像我一样的还有
什么人呢
少 听说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
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 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
很多了!
译一译
翻 译 第 二 段
第一部分
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
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部分
用菊花和牡丹为对比,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义,
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划 层 次
概 括文 章的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析 情 感
思考1:请同学们从题目、
诗句中找出表达情感的字词 或句子来,读一读,品一品, 说一说:文章以哪一个字统 摄全篇表达情感的
① 可 爱 者 甚 蕃
全文一共用了
7个“爱”字 ② 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③ 世 人 盛 爱 牡 丹
④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析 情 感
思考2:本诗以“爱”字起笔,以“爱”字统摄全篇,全文一共
出现了几个“爱”字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质朴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③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④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笔直
— —洁净端庄
——高雅
探究文意
"予独爱莲" ~ — — 作者为何喜欢莲 请你找出对应的句子, 概括莲的特点,为作者“画出”心中的莲花来。
菊花秋天开放,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
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
喜爱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 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精读细研
3.作者写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运用了什 么写作手法
正衬
衬托
反衬
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
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
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精读细研
" 是 花 中 8耗 防 ]哪些特点相

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不哗众取宠
中通外直
正直不苟
不蔓不枝
不趋炎附势
香远益清
美名远播
亭亭净植
端庄廉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令人敬重
精读细研
作者称

探究文意
同 予者何人”—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 一层喻物, 一层抒怀。请你请你联系“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这两句的意思,“析出”作者的感叹之由及效果。
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
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 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
一 叹
二 叹
三 叹
比较异同
请同学们阅读《陋室铭》《爱莲说》,思考这两篇文章在写作特色和
思想内容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以及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完成下 面的表格。
诗歌 思想内容 表现手法 写作特色 语言风格
《 陋室铭 》
《 爱莲说 》
诗歌 思想内容 表现 手法 写作特色
语言风格
《陋室铭》 借“陋室”表现 了作者高洁傲岸 的节操和安贫乐 道的志趣。 都运用了 托物言志 ①句式:都讲究对 仗,运用对偶等修 辞手法,骈散结合、 节奏分明、音韵和 谐,读起来朗朗上 口,铿锵悦耳。 ②写法:都对寄托 情感的事物进行了 生动传神的描写。
以骈句为主,
句式整齐、节 奏分明、音韵 和谐。
《爱莲说》 借赞美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来歌颂君子坚贞 气节。
以散句为主,
句式长短相间、 错落有致、富 于变化。
比较异同
手法归纳
作者借描写莲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
志的手法。
一 要抓住所托之物的特点。
二是要理解所托之物的象征意义。
三要理解作者如何托物言志。
学 习
此类文章
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
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 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 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黑 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1)试着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墨梅》,并概括诗中梅花的特点。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2)干百年来文人墨客喜欢托物言志,于是就有了像"只留清气满乾
坤”和“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名句,请你从作者所托之物谈起,谈谈 你对这两句所包含的作者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的理解。
“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淤泥而不染”
表面上是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
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 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 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 情操,境界高远。
表面上是作者对莲花高洁品质 的赞美,实际上是借花自喻,表达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态度, 境界高雅。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
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 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 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课堂小结
亭亭净植 ( 古义:竖立。 今义: 栽种。 )
合作探究
不蔓不枝 (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生枝茎。 )
香远益 清 (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
合作探究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 淤泥而不染( “出”后省略介词“于”)
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者也”表示判断 )
又言句式
合作探究
生长环境 莲- 体态香气 君子——托物言志
爱莲说 清高风度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 衬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