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资治通鉴》: 简 称《通鉴》 ,全书294卷,是我国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载了从 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 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即 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故命名为《资治通 鉴》。对《资治通鉴》的称誉,评价: “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世之得失”。
编年体: 《资治通鉴》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
史;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史
学家和散文家,世称“涑 (sù) 水先生”。
学识渊博,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反对王
安石变法。后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 鉴》的编撰。后任尚书左仆射 (yè) (即宰相), 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不久辞世,谥号文正。
周瑜(三国时吴国名将)去世,去世前写了一封信 给孙权。一是分析东吴面临的严峻形势—— “曹公 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 未知终始”;二是推荐接班人鲁肃。
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赤壁之战) , 奠 定 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公元
208年
公元
210年
公元
210年
孙 权劝吕 蒙学 习 。
背景链接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19岁继承其兄
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后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 中大败曹操。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多读史书、兵
书 ,学识渊博。鲁肃死后,他曾掌管东吴军事, 在此期间,设计打败关羽,收复荆州。三国时期 吴国军事家。
鲁肃:治军有方,虑深思远,见解超人,
继周瑜之后掌管吴军。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 外交家和军事家。
qīng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
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 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
gèng
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孙权劝学
词义
讲授
孙权劝学
当 初 。 告 诉 。 当道,当权。
初, 权谓吕蒙曰: “卿 今当 涂掌事,不可不学! ”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
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蒙推辞托以。军中多务。
事 务 。
古代君对臣的爱 称。朋友、夫妇 间也以“卿”为 爱 称 。
译 文
专掌经学传
古 时 王 侯 的 自 称 。 授的学官。 只,只 应 当 。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是但当涉 猎 ,见
了解历史、 研《 儒》家《 典》。《 秋,指》等《 。》《书》 语气词,同“耶”。 粗略地阅读。
见,了往 事耳 。 卿言 多 务 ,孰 若 孤 孤 常 读 书 , 自 以 为
。事,指历 说 。 谁。 比 得 上 。
大有所益。”
史
往
书
易
春
经
礼
经
诗
究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 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 起我来怎么样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译 文
从 事 。 到 , 等 到 。 经 过 。 古 县 名 , 治 所 在 今 湖 北 黄 梅 西 南 。
蒙 乃 始 就 学 。 及 鲁 肃 过寻 阳, 与 蒙 论 议 , 大 惊 曰 :
如今,现在。 不再是。
“卿今者才略,韭复吴下阿蒙!”
才干和谋 泛 指 吴 吕蒙的
略 。 地 。 小名。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论议, (鲁肃)十分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 看, (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阿蒙了!”
译 文
拭目相看,用新
分 开 , 的眼光看待他。
有志气的人。 分别。 另,另外。刮,擦拭。 对朋友辈的敬称。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知晓事情。
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说: “同有学识的人分开三天,就要另外用新的眼 光看待他,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 拜吕蒙的母亲, (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返 回
译 文
当
但当涉猎
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静以修身+
卿今当涂掌事
一 词多义
以
孰若孤+
若屈伸呼吸+
L →《杞人忧天》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险躁则不能治性
、《 诫 子 书 》
若 治
与蒙论议,大惊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
◆文言句式
倒 装 句 : 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省 略 句 :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结友”前省略“与蒙”,即“肃遂拜蒙母, (与蒙)结友而别”
返回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
为朋友。
梳理行文思路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概括主要内容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
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来当博士吗 只 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
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 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 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语句 分析
形象
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不容推辞。既表现孙权对 蒙要求严格,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以强烈的反问语气强调:不是要吕蒙成为“博士”,而 是希望身居高位的他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对吕蒙不听 劝诫表示出不悦和责备的意味。
吕
热爱学习
目光远大
关爱下属
循循善诱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言辞恳切地指出学的方法及目的。“耳”字消除 了吕蒙的顾虑,舒缓了对话中的矛盾。 卿言多务,孰若 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军中多务”的理由。
(善于劝学)
孤常读书,自以 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语句 分析
形象
鲁 肃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叹号照应“大惊”,尽显鲁肃惊奇的神态, 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这句话从侧面说明 了吕蒙的学识有了惊人长进。
爱才敬才
忠厚坦诚
吕 蒙 士别三日,即更 目相待,大兄何 事之晚乎! 刮反问句,有对自己今非昔比的自豪,再次 见突出进步之巨大;语气略带揶揄,气氛融 洽。
虚心受教
勤奋好学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学的理由
●学的目标
●学的条件
●学的收获
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目标很低
现身说法
委婉批评
口通过鲁肃的神态描写、语言赞美和行为活动。
口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表
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学有所成。
口除了语言之外,还有鲁肃的神态“大惊”,以及行为“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都从
侧面表现了吕蒙学识的进步。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侧面描写
口通过吕蒙自得自豪的语言描写。
口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侧面描写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 ”,
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 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 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与《诫子书》比较阅读
相同点
都与“学”这一话题相关: 《孙权劝学》通过吕蒙学习后
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诫子书》 中诸葛亮告诫儿子,只有静心专一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只有定 下志向才能学有所成。
都谈到了要惜时勤学:吕蒙提及“军中多务”,孙权现身 说法;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不同点 《孙权劝学》
《诫子书》
关系 君与臣
父与子
主题 学习对人的成长 的重要性
学习是修身养德
的重要途径
写法 叙事:通过孙权劝学和鲁肃 “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及对话 表现人物性格。
议论:开篇提出修身养德的要
求,后具体论述修身养德的方 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