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题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课标为: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行为动词是“说明”。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式,既能列举影响某种农业活动选择的相关因素,也能综合当地地理环境条件和农业活动需求对区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从而解释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因。强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达成方法为“结合实例”。说明案例教学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方法,所以案例的选择要求直观、典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便于学生信息的获取。从具体案例出发,进一步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以上,该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对不同区域的观察、描述、比较,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明确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农业生产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的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地协调观。 单看本节课内容,分为2课时。一是农业区位因素,主要介绍农业生产活动的定义与特点,通过案例对比引出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农业选择,引出农业区位因素这一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并以“先理后案”的形式,提供典型案例对每种因素进行介绍。二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从市场变化、科学技术、交通运输与保鲜冷藏技术、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人文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鉴于书中案例离学生生活经验太远,很难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本节课改用乡土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农产品类型有基本的认知,例如能够说出“南稻北麦”“橘生淮南则为橘”;对中国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基本认知;通过对城市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人文地理的基本分析方法。 学生未有的知识及思维障碍:本节课面向高一学生,该年级大部分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和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对“区位”这一概念没有接触,没有系统学习气候、地形、水文水系等知识,同时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较弱,尤其是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综合分析问题时存在困难。所以本节课选择采用乡土案例,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增强理解。
学习目标确定
1.以水稻为例,针对作物的生长习性,说出影响其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简要说明主要因素间的关系; 2.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通过区域环境比较,评价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劣条件; 4.通过学习,感知农业生产活动所体现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思想,并能针对兴安盟水稻种植业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学习重点难点
1.说出影响其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简要说明主要因素间的关系; 2.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通过区域环境比较,评价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劣条件;
学习评价设计
课中:1.能够结合气温、降水分布图找出适合水稻种植的生长区间,并对兴安盟的气候条件进行准确评价; 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兴安盟地形条件并指出水稻种植的位置; 能结合材料内容,归纳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基于所学,能够比较江苏省和兴安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差异,并说明其对水稻种植业的影响。 课后:完成相关习题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一颗稻米的选择:影响农业选择的自然区位因素教师活动1 如果我们想寻找水稻适合种植的地区,需要哪些资料?应该如何研究呢? (一)分别勾画出适宜水稻生长的气温、降水区间,找出理想的水稻种植区。 材料1:水稻的生长习性和中国7月等温线和中国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二)对比理想种植区和实际种植区,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水稻主产区的气候特点。 2.宁夏地区可以种植水稻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华北平原不种水稻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什么? 4.西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找出兴安水稻种植区可能分布的位置,并分析兴安盟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材料2:兴安盟位于北纬44-47度,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由西北向东南分别为:中山地带、低山地带、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带。山地和丘陵占95%左右。 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全盟大小河流有315条,8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100%,是东北地区的“水龙头”。这里土壤主要为原生态草甸土、黑土等,稻作每年一季成熟。 学生活动1 勾画分布图,读图思考各要素的特征及其是否适合水稻的生长。 阅读材料,标注关键词,分析优势区位条件并整合思路。小组讨论,派代表展示结论。 活动意图说明:自然区位因素解释为什么能种。通过绘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与要素综合思维,通过亲自绘图对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理解更加准确,对兴安盟的气候条件有更直观的了解和判断。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特殊,通过观察水稻主产区的位置判断需要平坦的地形条件,再结合兴安盟地形特征,寻找最优区位,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和学生综合思维。 结论整合和材料分析,体现要素综合和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既归纳了农业自然区位因素,也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框架,培养综合思维。环节二:一个地区的机遇:推动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教师活动2 过渡:展示兴安盟水稻分布图,印证结论。并观察图像中的其他要素,引出社会经济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兴安盟成为“寒地水稻黄金带”,2018年我们开始打造“兴安盟大米”品牌。真的开始种植以后,还需要考虑哪些条件呢?种好的水稻还要经过哪些环节送到我们的餐桌呢? 【材料分析】结合材料,总结促进兴安水稻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材料3:据调查,兴安盟是由1932年开始在朝鲜族集中村屯种植水稻的,朝鲜族同胞把多年种植水稻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满、汉、蒙古族兄弟。2018年以来,兴安盟围绕打造“兴安盟大米”品牌,借助京蒙帮扶等机遇,线上聚焦阿里、京东、苏宁三大电商平台,线下以北京、呼市、包头为重点区域,推动了“兴安盟大米”的线上线下销售工作。胜利嘎查村民赵宝权说:“随着品牌知名度日渐提高,我们绿色有机大米的订单量逐年增加,效益也一年比一年高。”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运营以来,兴安盟先后建立了种子繁育、耐盐碱水稻科研等6大基地,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小结】农业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及其联系学生活动2 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与农业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了解乌兰浩特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感受科技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活动意图说明 社会经济因素解释为什么要种和怎么种。 利用材料展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搭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感受市场、科技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为之后学习区位因素的变化打下基础。环节三:一些未来的期待: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可持续发展措施教师活动3 【小组讨论】作为水稻产业的“新手”,兴安盟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江西、江苏、安徽是自古以来的江南鱼米之乡,集农、工、商、运、建、旅游、服务业于一体,全面开发,综合经营。与之相比,你认为兴安盟水稻种植还存在哪些问题?请尝试提出改进措施。 【补充材料】我国熟制分布图、江苏省水稻种植分布图,南京稻田公园景区、兴化万亩稻田开镰景观…… 【假设答案】知名度低、交通线较少影响外运、种植规模小、产量较低、种植管理经验少、产业链单一…… 【补充材料】兴安盟水稻科研基地(展现科技) 兴安盟水稻价格(展现品质) 农业生产合作社(联系市场) 【小结】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总结】区域农业的选择是产业是多个要素综合的结果,无论怎么选择,核心都是因地制宜。学生活动3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区位因素进行区域比较,对比本地区与九江的差异,并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措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活动意图说明 区域比较,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利用对农业发展问题的研讨,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念。
板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光热水土地 社会经济因素:政市交劳技 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相关专题练习 补充案例: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①立体农业的主导因素? ②山麓地带的主要种植作物应该是什么? ③坡地林果业和经济林木的布局有何好处? ④该种农业类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专题地图展现水稻种植区的分布特征
课后说课反思
本节课作为区位理论的开篇,首次提到了区位因素这一概念,既为之后工业区位选择和交通区位布局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思路,也为选择性必修区域产业发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来看,本节课的核心观念是“人地协调”。在此基础上,次一级的概念是“区域产业发展”“农业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变化”等。我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拓展为“通过对不同区域的观察、描述、比较,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明确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农业生产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的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地协调观。”基于对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两大特点的考量,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现将反思与感悟总结如下: 案例选择应具备典型性和乡土性 本节课教材中提供的案例与本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案例调整为兴安盟的水稻种植业,既贴近生活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引发学生热爱家乡、关注身边地理现象的情感。 案例教学不等同于举例,更不能是材料的罗列。好的案例应当是一节课的“骨架”,贯穿整节课,形成层层递进的思维链条,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搭建起完整的逻辑框架。本节课的案例设计大体合格,但是活动一部分的设计还可以更精简,先分析中国水稻种植区的影响因素,又分析兴安盟的有利条件,不免拖沓且重复,可以直接给出水稻生长习性和兴安盟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选择最佳种植区位。如此,会显得整节课更为完整,紧凑。 综合性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既包括要素综合,也包括时空综合。所以分析影响农业选址的区位因素时,一定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同时,从整体性考虑,农业这一人类活动一定也会对区域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课重点强调了要素的综合性,但没涉及到区位因素的变化和农业活动的发展,不免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最后活动三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探究点,但分配的时间太少,活动开展的深度不够,思维没有发散开。 板书的设计应当体现整节课的思维逻辑和知识联系 本节课的思维难度较大,学习目标的设定旨在列举区位因素的基础上展现各要素的联系。虽然授课过程中目标的完成度较高,但是板书过于呆板,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思维逻辑,对学生的学习帮助不大,在之后的设计中应当更加关注板书的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