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卷——2025届高考地理仿真猜题卷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东莞市大朗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面积仅有118平方千米,自1979年引进第一家毛纺厂以来,周围已拥有超过17000家毛织企业。大朗镇是“中国羊毛衫名镇”,全球每6件毛衣就有1件来自大朗。近年来,大朗镇促进新一轮的毛织产业变革,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之道,多举措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序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端工序,实行跨区域资源调配,在内陆城市设立分工厂,总部重点负责研发设计、品质监管和营销管理等。下图示意大朗镇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大朗镇毛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品牌知名度高 B.生产技术水平高 C.良好的产业基础 D.交通条件改善
2.大朗镇毛织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B.品牌数量过多,竞争激烈
C.劳动力成本上升 D.环境污染严重
3.下列说法符合大朗镇毛织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是( )
A.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政策优惠 B.向品牌经营、贸易经营转变
C.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 D.产业整体转移,降低生产成本
我国省际迁移的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其占全体省际迁移人口的比例也持续上升。我国老年人口省际迁移的格局具有空间不均衡性。下表为2000—2020年我国四大地区省际老年人口迁移的迁入规模、迁出规模和净迁移规模(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2000—2005年 2005—2010年 2010—2015年 2015—2020年
迁入-迁出-净迁移 迁入-迁出-净迁移 迁入-迁出-净迁移 迁入-迁出-净迁移
① ② ③ ④ 54.00-22.92-31.07 7.31-20.77-13.46 6.31-13.90-7.59 13.62-23.65-10.03 82.00-28.54-53.46 9.16-38.00-28.84 8.73-20.00-11.27 23.69-37.06-13.37 97.20-34.00-63.20 6.30-43.60-37.30 5.70-20.00-14.30 21.10-32.70-11.60 168.77-83.68-85.09 28.87-83.77-54.9 12.65-42.05-29.40 59.57-60.40-0.83
4.表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 )
A.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B.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
C.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
D.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5.与我国老年人口省际迁移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
①工资水平
②气候条件
③家庭因素
④房价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符合我国老年人口省际迁移流的是( )
①从湖北迁往北京
②从安徽迁往上海
③从山东迁往广东
④从黑龙江迁往海南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我国某小流域地形切割十分严重,土壤肥力低下,水资源贫乏,该小流域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采用“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沟底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形成了上、中、下三个层次横向条带和拦坝挡墙的纵向网状防治体系,各项措施镶嵌配套,初步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的小流域生态经济体系。完成下面小题。
7.该小流域可能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
A.东南丘陵 B.山东丘陵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8.为减少水资源缺乏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在有径流条件的地方,挖窖蓄水
②筑坝蓄水,将宝贵的雨水拦蓄在坝内
③大量抽取地下水,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④修建引水工程,大规模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关于该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最适宜的是( )
A.在上游地区以种植经济林为主,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B.中游地区在缓坡修建梯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C.在下游地区植树造林,促进水土保持
D.大范围异地搬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建筑包括居住类(商品房、城中村等)和就业类(商业、办公、工业建筑等)两大类型。下图示意深圳市2015年三个空间层次的轨道交通站点在不同距离范围内建筑量相对2009年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相比近郊区站点和远郊区站点,500米范围内中心城区站点的总建筑增量最大,是因为( )
A.中心城区站点附近房价高
B.中心城区站点附近环境质量好
C.就业类建筑对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更敏感
D.居住类建筑对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更敏感
11.近郊区站点周围居住类建筑增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价低 B.城中村多 C.配套设施完善 D.商品房供需量大
12.距轨道交通站点距离对总建筑量增幅影响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中心城区站点、近郊区站点 B.近郊区站点、中心城区站点
C.远郊区站点、近郊区站点 D.远郊区站点、中心城区站点
晚三叠世时期(距今2.5亿到2亿年),龙门山强烈褶皱断裂隆起,巨大的侧向挤压和充足的物源补给导致川西前陆盆地形成。下图示意晚三叠世时期前陆盆地地理位置及沉积层的厚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晚三叠世时期,图示区域下沉最严重的地区是缝合带(两个碰撞大陆衔接的地方)( )
A.汉南隆起西侧 B.前陆盆地中部 C.大巴山南侧 D.龙门山东侧
14.晚三叠世时期前陆盆地西南部与东北部沉积层厚度差异较大,其成因是( )
A.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强度差异大 B.东北部物源补给少
C.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的强度不同 D.西南部风力搬运强
我国某学校建有赤道式日晷(即晷面平行于赤道),五一劳动节之后该校开展为期一周的校园日晷研学,下表为日晷原理观察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晷针与晷面的关系:垂直 测量晷针倾角:30°40' 查询我校地理纬度:____
记录晷面刻度特点 绘制日晷示意图(注意晷针的指向)
15.该校学生13点时观察到日晷晷针投影大约指向晷盘正下方的刻度,推测该校位于( )
A.长春 B.北京 C.成都 D.上海
16.下列有关日晷研学期间学生观察记录结果正确的是( )
A.校内日晷放置方向为坐北朝南 B.正午的晷针投影影长逐渐变长
C.晷针投影在晷面北面呈逆时针 D.晷针投影转动角度将逐渐变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上海大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涵盖苏州、宁波、嘉兴等8城市。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拥有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下辖的乌镇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优势,形成互联网经济集聚区。近年来,通过与上海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嘉兴正加速融入都市圈。下图示意上海大都市圈范围。
(1)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说明上海对嘉兴的辐射作用。(6分)
(2)说明嘉兴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区位优势。(6分)
(3)说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对上海自身发展的意义。(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斯里兰卡(如图)是一个位于南亚次大陆以南印度洋上的岛国,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相望,地势中间山地高,四周沿海平原低。斯里兰卡属热带季风气候,靠近赤道,终年如夏,无四季之分,农林渔业和水力资源丰富,以高地茶叶种植业为主。首都科伦坡是斯里兰卡最大的城市与商业中心,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素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是印度洋的重要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人工海港。
(1)从气候角度,分析斯里兰卡发展高地茶叶种植业的区位优势。(6分)
(2)分析科伦坡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主要原因。(6分)
(3)斯里兰卡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请分别指出中国与斯里兰卡之间开展合作项目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主要优势。(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土壤是全球陆地系统中最大的碳库载体,其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被称为土壤呼吸。土壤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向演替(植物群落进行与演替系列顺序相反的逆向变化):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下图为该地不同演替阶段8月份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间变化图(图中不同阶段的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类型等要素差别不大)。
(1)分析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排放的二氧化碳多于草本阶段的原因。(6分)
(2)分析红松阔叶林阶段的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滞后草本阶段的原因。(6分)
(3)推断植被群落的逆向演替对土壤可能造成的影响。(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品牌知名度高和生产技术水平高是大朗镇毛织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有利条件,AB错误;大朗镇拥有超过17000家毛织企业,历史悠久,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这是毛织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的主要有利条件,C正确;交通条件改善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发展,但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有利条件,D错误。故选C。
2.答案:A
解析:中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是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A正确;品牌数量过多,竞争激烈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BC错误;环境污染严重不是大朗镇毛织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D错误。故选A。
3.答案:B
解析:“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政府行为,与题干主体不符,A错误;大朗镇毛织业虽然数量多,但品牌知名度不高,所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提高生产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培育产业品牌,向品牌经营、贸易经营转变,B正确;目前大朗镇的毛织业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1/6,市场占有率已经较高,C错误;大朗镇毛织业具有地理位置、交通、信息、市场、产业集聚等多方面的优势,不太可能会整体转移,D错误。故选B。
4.答案:B
解析:从表中可知,①地区作为老年人口净迁入规模最大的区域,对应经济发达、公共服务完善的东部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②地区迁出规模最大,为传统人口输出地的中部地区(如河南、安徽);③地区迁出规模逐步扩大,反映东北地区人口外流趋势;④地区虽为迁出地,但迁入量相对较高(如西部部分省份吸引边疆养老),对应西部地区。综上,B正确。故选B。
5.答案:C
解析:老年人为追求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的气候(如海南、云南),形成“候鸟式”迁移,②正确;老年人随子女迁入大城市照顾孙辈(如安徽老人迁往上海),或因子女工作调动而随迁,③正确;工资水平主要影响劳动力迁移,老年人迁移更关注养老环境而非就业收入,①错误;房价水平主要影响劳动力迁移选址,老年人迁移多依赖子女或已有住房,对房价敏感度低,④错误。综上,C正确。故选C。
6.答案:D
解析:老年人口主要从黑龙江、四川、安徽等省份迁移至北京、广东、上海等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省份,从温差大的省份迁移至冬季温暖、气候更加舒适的省份,同时在迁移的时候会考虑距离的影响,会优先迁移至离原居住地近的省份。湖北老年人更多迁往邻近的珠三角(如广东)而非北京,①错误;安徽作为中部人口大省,老年人常随子女迁往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②正确;山东老年人主要迁往京津冀(如北京)而非距离较远的广东,③错误;黑龙江老年人因冬季严寒,倾向迁往气候温暖的海南(“候鸟式养老”典型),④正确。综上,D正确。故选D。
7.答案:C
解析:由“地形切割十分严重,土壤肥力低下,水资源贫乏”可知,该地位于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地区,C正确;虽然东南丘陵地区地形切割较严重,但其土壤和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不符合题目中“土壤肥力低下,水资源贫乏”的描述,A错误;山东丘陵的地形切割和土壤肥力并不如题目描述的那样严重和低下,且水资源条件也相对较好,B错误;云贵高原虽然地形切割也较为严重,但其土壤和水资源条件与题目描述的不太吻合。特别是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其土壤多为石灰岩发育的土壤,与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有很大差异,D错误。故选C。
8.答案:A
解析: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本身不合理,③错误;该地为一小流域,大规模跨流域调水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背景,④错误;在屋前、屋后、路旁、田边,凡是有径流条件的地方,挖窖蓄水;筑坝蓄水,将宝贵的雨水拦蓄在坝内,都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①②正确。综上,A正确。故选A。
9.答案:B
解析:上游地区主要是生态保护,封山育林,种植经济林不利于水土保持,A错误;中游地区在缓坡修建梯田,既可以保持水土,又能增加耕地面积,B正确;下游主要是水质的保护,C错误;大范围异地搬迁成本高,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D错误。故选B。
10.答案:C
解析:考查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关系。读图分析,相比近郊区和远郊区站点,中心城区站点500米范围内的总建筑增量最大,而且以就业类建筑增量为主,说明中心城区就业类建筑如商场、写字楼等对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更敏感,C正确,D错误;中心城区站点附近房价高,不利于建筑物增加,A错误;中心城区站点附近环境质量较差,B错误。故选C。
11.答案:D
解析: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般,受地租、交通通达度、历史与社会、环境要求、政策等因素影响,城市从中心至远郊区,大致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演进,大量城市人口在市中心工作,居住在近郊区。因为,近郊区处于商业区外围至远郊区的过渡地带,土地较充足,距离市中心距离适中,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催生商品房地产业发展,吸引大量人口居住于此,商品房供需量大,导致居住类建筑增量最大,D正确。近郊区地价低于远郊区,且地价低并非居住类建筑增量大的充要条件,A错误;城中村位于市中心地区,B错误;相对于近郊区,市中心配套基础设施更为完善,C错误。故选D。
12.答案:D
解析:考查交通站点对不同距离的影响差异。设问考查距轨道交通站点距离对总建筑量增幅的影响,可对比左图500m范围与右图1000m范围的相关信息。一般来说,距离站点越远,交通通达度下降,总建筑物增幅整体应趋于下降,如近郊区和远郊区。其中,远郊区增幅变化最大,从42.8%到31.9%,下降近10个百分点,说明距交通站点的距离,对其总建筑量增幅影响最大,最为敏感。反观中心城区,增幅反常地从24.2%增加到26.8%,说明距轨道交通站点距离对其最不敏感。综上,D正确。故选D。
13.答案:D
解析:据图中沉积层等厚线的分布,可知龙门山东侧等厚线数值最大,说明该地区接受沉积物沉积量大,主要是因为其紧邻龙门山,受龙门山褶皱断裂隆起影响大,巨大的侧向挤压导致龙门山东侧剧烈沉降,充足的物源补给使得该地区沉积层的厚度最大,D正确。故选D。
14.答案:C
解析:图中显示,晚三叠世时期前陆盆地西南部沉积层厚度较东北部大,主要是因为西南部靠近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强势隆起影响大,下陷深度大,沉积层厚度大,而东北部距青藏高原较远,受青藏高原强势隆起影响小,下陷深度小,沉积层厚度小,C正确;沉积层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A错误;题干中提到“充足的物源补给”B错误;该地区主要由流水作用形成,D错误。故选C。
1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赤道式日晷的晷针与地面的夹角等于当地的纬度,因此该地的纬度约为30°N,日晷晷针投影大约指向晷盘正下方的刻度,说明为当地地方时12时左右,此时对应北京时间13点,说明当地应位于105°E左右,成都符合,C正确;长春、北京、上海不符合,ABD错误。故选C。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该日晷是赤道式日晷,放置方向为坐南朝北,A错误;研习期间,正午阳光照射日晷朝北面,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正午阳光与日晷朝北面的夹角增大,因此晷针日晷朝北面的投影逐渐变短,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研习期间为五一劳动节之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该地日晷为赤道式日晷,所以晷针投影应位于晷面北面,日出时影子朝西,日落时影子朝东,正午影子位于正下方,所以为顺时针转动,C错误;观察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当地昼长变长,晷针投影转动的角度将逐渐变大,D正确。故选D。
17.答案:(1)依托交通网络,促进上海和嘉兴之间人流和物流;为嘉兴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加强与嘉兴产业分工合作。(或向嘉兴转移相关产业,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促进其产业升级)(6分)
(2)嘉兴靠近上海(或位于杭州和上海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铁路公路连接上海和杭州);依托“张江长三角科技城”这一平台,能充分利用上海相关技术;嘉兴市汽车产业基础好,产业配套完善(有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下辖乌镇,互联网产业集聚。(任答3点,得6分)
(3)加强区域联系,扩大经济腹地,增强辐射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任答2点,得6分)
解析:(1)区域空间组织视角下,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通常体现在经济、交通、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通过产业转移、技术扩散和资本输出,带动了嘉兴的经济发展,例如,嘉兴通过与上海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吸引了大量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其产业升级;上海作为交通枢纽,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如高铁、高速公路等)与嘉兴紧密连接,促进了嘉兴的物流和人流,增强了嘉兴的区位优势;上海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创新平台,通过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推动了嘉兴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文化影响力辐射到嘉兴,促进了嘉兴的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化进程。
(2)区位优势是指一个地区在发展特定产业时所具备的地理、交通、产业基础、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据材料可知,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紧邻上海,处于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区域,便于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读图可知,嘉兴拥有高铁、高速公路和港口,交通便利,便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以及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据材料“拥有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可知,嘉兴具备良好的汽车产业基础,“拥有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可知,下辖乌镇,互联网产业集聚,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托“张江长三角科技城”,能充分利用上海相关技术,获得了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有利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3)上海大都市圈建设通过经济协同、空间优化、科技创新、交通网络完善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对上海自身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通过大都市圈建设,上海能够与周边城市实现产业协同和资源共享,扩大经济腹地,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有助于优化上海的空间布局,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改善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的宜居性;通过与周边城市的科技合作和资源共享,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了上海与周边城市的交通网络完善,提升了上海的交通枢纽地位,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18.答案:(1)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暖湿气流遇到高原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为茶树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高山云雾多,空气湿度大,利于茶树生长,保障茶叶品质;高原山地海拔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利于茶叶养分物质积累;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酸性土壤发育好,适宜高地茶树生长等。(6分)
(2)科伦坡位于该国西南海岸,濒临印度洋,为进出斯里兰卡的“门户”;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印度洋的重要港口;经济较为发达,贸易历史悠久;人口较多,基础配套设施完善。(6分)
(3)中国向斯里兰卡提供资金、技术和部分工业成品;斯里兰卡向中国提供市场、农产品及其他原材料。(6分)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里兰卡位于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携带大量进入陆地,遇到斯里兰卡内陆的高原山地阻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能够为茶树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高山地带云雾较多,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湿度较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茶叶品质较高;高原山地海拔较高,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较弱,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茶叶有机质的积累,品质较高;当地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条件充足,土壤为酸性土,适宜茶树的生长。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科伦坡位于斯里兰卡西南海岸,濒临印度洋,是斯里兰卡进出印度洋的门户;该城市毗邻海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运输枢纽,能够为远洋船舶提供停泊和补给的场所,是印度洋的重要港口;根据材料信息“首都科伦坡是斯里兰卡最大的城市与商业中心”可知,科伦坡经济发达,是斯里兰卡最大的商业中心,贸易历史悠久;科伦坡是斯里兰卡的首都,人口较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能满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需求。
(3)与斯里兰卡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水平较高,能够为斯里兰卡提供资金、技术和部分工业制成品等;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斯里兰卡农产品丰富,能够为中国提供农产品、其他原材料以及广阔的市场等。
19.答案:(1)土壤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红松阔叶林植被的有机物生产速度快于草地,造成红松阔叶林地带的地表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多于草地;且红松阔叶林阶段根系多,生物量大。(6分)
(2)红松阔叶林阶段和草本阶段的CO2排放量时间变化与气温的时间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土壤CO2排放量与温度呈正相关;红松阔叶林的林冠茂密,影响了到达地表的热量,使地表增温较慢,地表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滞后于草地;因此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CO2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于草本阶段。(6分)
(3)植被“逆向演替”,植被退化,地表枯枝落叶减少,向土壤输入的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加,土壤温度变化大;土壤水分下降。(6分)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土壤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等条件下,森林植被的有机物生产速度、生产量大于草地,森林地带的地表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多于草地,且红松阔叶林阶段根系多,生物量大,故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排放的CO2多于草本阶段。
(2)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红松阔叶林阶段和草本阶段的CO2排放量时间变化与气温的时间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土壤CO2排放量与温度呈正相关。但红松阔叶林的林冠茂密,削弱太阳辐射多,影响了到达地表的热量,而草地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使红松阔叶林地表增温较慢,地表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滞后于草地,因此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CO2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于草本阶段。
(3)该山地植被群落演替的顺序为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植被明显退化,地表枯枝落叶减少,向土壤输入的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缺少红松阔叶林林冠的阻挡,土壤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加,土壤温度变化大;蒸发加剧,导致土壤水分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