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20:5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合肥八中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历史统一作业
考试时间:2025年3月14日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
1.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距今约5900-4200年。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包括陶鼎、陶制双腹器、蛋壳陶杯等。并发现了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此外,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还在该遗址发现了依势而建,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等。据此可知,屈家岭遗址()
A.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遗址 B.与龙山文化存在直接联系
C.凸显了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 D.形成了完善的陶瓷制造业
2.北魏将“礼”落实为法律条文,不但将“不孝”入罪,还发明了“存留养亲”制度,即如果死刑犯的直系长辈没有可依靠的人赡养,则可以延缓对该犯人的处罚,待其赡养老人后再执行。由此可见()
A.民族交融推动了治理方式创新 B.鲜卑族发展水平超过汉族
C.少数民族接受儒学为正统思想 D.北魏政权完成封建化进程
3.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4.有学者指出,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儒家人性本善的藩篱,跳出了所谓“涂之人可以为尧舜”的窠臼,以防止人性缺失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政治文明气息的重大突破。能佐证这一观点的举措是()
A.南宋以程朱理学为治国参考 B.政府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C.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D.王安石全面推行募役法
5.史载:明初,苏州吴江地区“风尚诚朴,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若小民咸以茅为屋,裙布荆钗而已。即中产之家,前房必土墙茅盖,后房始用砖瓦,恐官府见之,以为殷富也。......万历以后......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据此可推知,明朝()
A.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僵化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6.如下图是发表在1912年《民立报》上的一幅新闻漫画《辞旧迎新》:图中的背景是挥动双手和帽子的欢呼雀跃的人们,图的中间部位是一面旗帜,一条龙正从旗帜中仓皇出逃。这幅漫画说明了()
A.传统封建制度被推翻 B.复辟帝制遭到强烈反对
C.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 D.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7.长征期间,红军总政治部明确了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政策和主张:“民族不分大小、先进或落后,享有平等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红九军团在到达贵州瓢儿井地区时,召开群众大会阐述红军政策纪律,当即就有少数民族群众报名参加红军。该时期,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主张()
A.得到少数民族上层认同 B.团结了全国人民的抗战
C.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D.利于推进民主革命进程
8.如图是《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1921-1949年“中华民族”词频统计。据此可知()
A.中华民族意识觉醒于抗日战争时期 B.中共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历经曲折 D.民族主义是救亡运动的重要旗帜
9.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在中共八大作报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从理论上突破苏联经济模式 B.充分肯定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
C.探索社会主义改造的新途径 D.认识到调整国民经济的必要性
10.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向泰国等国提供了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这反映了中国()
A.开始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 B.新时期外交服务于改革开放大局
C.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外交关系 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成就斐然
11.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印度的叙事诗《摩诃婆罗多》,一开始都是口述作品,这些作品在没有发明文字的情况下仍能流传;但讲到税务登记和复杂的官僚制度,就要等到部分表意的文字出现后才应运而生。材料强调了()
A.文学作品的传播无需文字 B.表意文字对文明产生的重要性
C.记事与国家管理催生文字 D.文字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前提
12.12世纪,自治城市政府成为北部意大利的典型,众多城市不再依附某些主教、贵族等保护人,而是变成了它们自己的“主人”,甚至“感觉创造城市”。人们觉得自己是市民,他们就是城市的主人。类似的现象在欧洲其他地方日益扩散。这一现象的出现()
A.基于基督教会削弱王权 B.孕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有助于民族意识的增强 D.标志欧洲特权阶层衰败
13.近代日本的户籍制度开始于明治维新,户籍制度存在明显的封建“家制度”痕迹,1871年的《户籍法》与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1898年的《明治民法》相互衔接,以法制化形式将国民变为天皇制下无条件奉孝尽忠的臣民。近代日本户籍制度的建立()
A.严重阻碍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B.基本没有触动封建等级制度
C.为日本走向军国主义埋下伏笔 D.肯定了天皇统揽一切的地位
14.下图为1740-1940年历次基本技术创新的浪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18世纪波峰说明荷兰海外贸易具有优势 B.19世纪前期的高峰得益于法国的大革命
C.在波峰最高阶段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频次波动受到英国对外扩张政策的影响
15.19世纪20-50年代,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对封建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高潮,其中包括爪哇人民大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以及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它们都是借用宗教的旗帜号召和组织群众的。马克思评论道:“这是一切东方运动的共同特征。”这实际上反映出,当时亚洲()
A.民众普遍信仰本土宗教 B.革命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C.社会经济基础较为落后 D.各国在革命中相互支持
16.罗马尼亚政府曾经就东欧剧变期间影响本国公众意志的因素评估发现,除其他东欧国家政治改革的影响和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转变这两个因素外,有33%的人认为是自由欧洲电台的作用,28%的人认为是罗马尼亚反对派的活动,18%的人认为是西方广播电台的影响。由此可知,罗马尼亚社会制度的急剧变化()
A.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国际环境变化 B.表明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起决定作用的是意识形态的转变 D.受到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格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英国是一个法治传统悠久的国家......中世纪的英国,国土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关系。中世纪后期,英王不断加强王权,危害到贵族们的封建权益。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大宪章》共63条条款,部分如下:第12、14条:除传统封建调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第30条: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第61条: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第63条: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
-据程汉大《(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不同特点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共同的历史价值。(5分) (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人类在几百万年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都以采集渔猎为生,这种为谋取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而进行的活动,也可以包括在最广义的农业之中。但严格意义上的农业,是从种植业和养畜业的发明开始的。农业和采猎都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劳动对象,后者依赖于自然界的现成产品,是“攫取经济”;前者通过人类劳动增殖天然产品,是“生产经济”。只有农业产生并发展了,人们才能改变采猎经济时期“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的状态,使长久的定居和稳定的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从而为文化的积累、社会的分工以及文明时代的诞生奠定基础。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从考古资料看,我国种植业与养殖业大约都是在一万年前产生的。在北方,距今七八千年的磁山文化遗址和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较多的石铲、石斧、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炭化的粟粒遗存,同时还发现了牛、羊、猪、狗等家畜家禽的遗骸。在南方,考古学家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稻谷、稻壳等遗存,动物遗存数量众多,其中猪、狗、水牛三种动物为家养。春秋战国时期,家庭种植业与养殖业继续向前发展。《墨子》中写道:“四海之内,粒食之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汉书·龚遂传》中也写道:“遂见齐俗奢侈......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此后这种农业经营传统基本上被后人继承,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
-摘编自郑宝丰、严火其《我国古代种养结合农业经营传统的社会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产生和发展的意义。(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节选)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合肥八中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历史统一作业教师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C B C D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C C C D
17.(1)汉律:崇尚宽简;强调皇权至上;礼法并用;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基础。
《大宪章》:法律至上;以法律约束王权;保护私有财产;重视监督和落实;保障臣民自由与权利。8分,汉律两个点 4分《大宪章》两个点 4分)
(2)原因:汉律:秦律严酷繁杂;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汉初经济残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融合法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强调礼法并用。
《大宪章》:英国具有法治传统;中世纪的契约关系;王权与贵族矛盾激化;反专制,争取民主、自由意识的产生;人文精神的发展。(汉律6分三个点《大宪章》6分三个点)
(3)价值:对后世法律都产生深刻影响;都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局;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个点2分2个点4分3个点5分)
18.(1)意义: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使人类得以过上稳定的定居生活;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为私有制和阶级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促进了文化积累和发展;推动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1个点2分2个点4分3个点5分)
(2)特点: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形成长久传承的传统。(2个点4分)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的重视并适时调整统治政策;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外来物种的传入;广大民众的辛苦劳作。(3个点6分)
19.论题: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外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相互影响。(12分)
阐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西方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进步,改变了世界格局。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列强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军事和经济优势,加紧对外殖民扩张,构建起世界殖民体系。中国也未能幸免,晚清时期遭受列强的侵略,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也此起彼伏,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运动都受到世界民族解放潮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追求。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是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外历史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受到世界形势的深刻影响,同时中国的变革与抗争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