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八)
历史试题
2025.0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周初凡行军,吏士有伤亡者,给其葬具,使归邑墓(族墓),此坚军全国之道也。”而《岳麓书院藏秦简》中记载:“士卒死,初以槥(简陋的小棺材)致其尸于家,县官更给棺衣更敛之也。”这一变化( )
A.有利于规范基层权力的运行 B.反映出分封制度的崩溃
C.印证了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 D.折射出宗法制度的瓦解
2.公元前120年,关中劳动人民发明井渠法,图1是其原理示意图。公元前109年,西域出现坎儿井,图2是其结构示意图。结合以下两幅图片,可推知( )
A.农耕文明得以向西延伸覆盖 B.中原水利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C.汉对匈奴拥有技术上的优势 D.西域与中原的交流比较活跃
3.西魏权臣宇文泰依托于府兵制凝聚的统治集团称为“关陇集团”,其皇室与将相大臣几乎全出自这一系统。从统治阶级的出身看,西魏的实际执政者与隋唐君主都出自这一集团,但唐太宗将“西北骁武之士”与“东南儒生”并用。相比短命而亡的西魏,唐朝统治延续了近300年。造成这一不同命运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集团的新陈代谢程度不同 B.统治阶层的汉化程度不断加深
C.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程度不同 D.军事力量的强弱程度存在差异
4.宋代“客人多自江西、湖南搬运斛斗(粮食)、竹木前来建康府,往往算请盐钞并粜米以回”;南宋杭州城市人口众多,所需粮食“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此外,宋代两浙路粮食甚至已经通过杭州、泉州等港口远销至海外。这本质上反映了宋朝( )
A.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B.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粮食贸易市场分布较广泛
5.元朝推行“交钞”,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纸币;同时,元朝修建的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此外,通过大规模的天文观测编写出的《授时历》对后世历法编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多元文化的整合 B.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行政管理体系的严密
6.康熙年间,画家焦秉贞的《历朝贤后故事图》中,画中的女子身段虽看似弱不禁风但又不失端庄秀丽,亭台楼阁的处理上用了西方的透视画法技术。在江户时代,画师铃木春信将“五常”绘制成系列浮世绘,其内容是假设女性一生会经历的各种场面,传授应对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据此可知,二者的作品都( )
A.发挥了伦理教化的功能 B.反映出本土化趋势加深
C.折射出文人审美的趋同 D.展现了绘画技术的高超
7.清代前中期,行省绿营统于督抚衙门,进而统于兵部,不设专门省级军事机构。咸同以降,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设营务处作为战时管理机构,特别是清末新政后,通过督练公所延续其职能框架,成为省级常设军事管理机构。这一演变( )
A.削弱了满族军人的特权 B.提高了晚清军队的战斗力
C.加速了中央权威的下降 D.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8.1935年1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任命孔子嫡系后裔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受特任官待遇。此举既宣示自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以来,延续近900年的“衍圣公”爵号寿终正寝,也标志着国民政府新圣裔管理体系的建立。这表明( )
A.儒家文化在民国时期仍有巨大影响力
B.国民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调和取向
C.传统政治文化制度最终完成现代转型
D.国民政府利用圣裔符号宣传儒家文化
9.1941年,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贸易暂行条例》,规定“凡输出输入之货物,均须向边区贸易局登记,领取许可证”。这一规定旨在(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规范对外贸易管理秩序
C.适应民族民主革命需要 D.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0.图3是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经过母校的时候》,描绘了一位女拖拉机手经过母校的场景。该年画( )
图3
A.表明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B.凸显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
C.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显著 D.体现国家战略方针的实施贯彻
11.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表1是部分“国家宪法日”主题。这反映了( )
2015年 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2016年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9年 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4年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表1
A.宪法宣传从注重理念到注重实践 B.我国人民法治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C.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 D.宪法日主题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12.中世纪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建立了“爱智慧之宫”,搜集了数百种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对100多种古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学术古籍进行译述;还经常举行各种学科的学术报告和辩论会,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前来学习。以上现象的涌现反映了阿拉伯( )
A.保存了大量传统文化遗存 B.拥有庞大的学术研究群体
C.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D.集权统治助推文化的繁荣
13.图4是14—15世纪的西班牙疆界。1479年,伊比利亚半岛境内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合并,形成了西班牙王国,并于1492年攻下格拉纳达王国在伊比利亚的最后一座堡垒,完成了收复失地运动。以上史实表明这一时期的西班牙( )
图4
A.民族国家发展 B.成为欧洲霸主 C.对外殖民扩张 D.封建制度瓦解
14.18世纪,公共图书馆在欧洲还不多见,到1844年,英国、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有上百所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变化说明欧洲( )
A.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方式变革 B.发展拓宽了文化传播的途径
C.启蒙运动促进文化市场成熟 D.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大幅提高
15.1980年,在苏联莫斯科举办了第22届奥运会,但遭到美国、中国、日本、联邦德国、菲律宾等60个国家的抵制,原本预计12000名运动员参加,实际只有5198名运动员到场。这一事件( )
A.是各国对苏联侵略他国行为的抵制
B.说明美国在两强争霸中占据绝对优势
C.表明中苏关系继续进一步走向恶化
D.反映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领导力下降
16.2025年,印度尼西亚被官方宣布正式加入金砖国家,成为第一个加入金砖国家的东南亚国家;至此,金砖国家由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埃及、印尼等11个国家组成。金砖国家扩容体现了( )
A.中国的国际社会影响力扩大 B.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开始动摇
C.合作共赢理念成为世界共识 D.世界格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秦至清的封建王朝时代,边疆地区经常面临着周边族群或政权的侵扰,边疆呈现出“有疆无界”的状态。为增强在边疆地区的话语影响,中央政权在治理边疆过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边思想、方略和制度。历经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形成“守中治边”“守在四夷”“远交近攻”“重根干轻枝叶”“以夷制夷”“重北轻南”的治边思想。
——摘编自李大龙、马菲菲《开启中国边疆研究的新视角与新领域——读<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观。这一观念自先秦时期奠定之后影响深远。然而,天下观在其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却不得不每每面临诸多强大对手的挑战。因此,每当此时,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就有了一定的边界含义。不过,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边界出现于清朝。即当清朝面临沙俄这样从未接触过的具有全新文明的强大对手挑战时,近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才最终形成。换言之,只有在中国面临强大的对手,或者说“其文明受阻于强敌”时,天下观才转为国家观,有边无界的状态才得以消解。
——摘编自张文《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前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朝边疆思想的变化进行评析。(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庄子曾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这种“交通成和”的思想,以阴阳动态平衡的宇宙观揭示了自然界万物“冲突——重构——发展”的生成逻辑,也为解读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矛盾转化与系统整合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框架。
——改编自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整体、部分或某个阶段的信息,试用“交通成和”(“冲突——重构——发展”)的理念与视角进行解读。(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1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大学的嬗变既是知识形态演进的缩影,更是人类文明突破的策源地。下表为欧美国家大学的变迁过程。
11—12世纪 少量早期大学 如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
13—15世纪 增长到约80所 意大利:15所(如帕多瓦大学、那不勒斯大学) 法国:14所(如蒙彼利埃大学、图卢兹大学) 神圣罗马帝国:16所(如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 英国:牛津、剑桥2所 西班牙:6所(如萨拉曼卡大学)
16—17世纪 欧洲大学总数约105所 德国:新增20余所(如马尔堡大学、耶拿大学) 西班牙、意大利:新建大学减少,重心转向巩固原有院校
18世纪 衰退与转型 法国:巴黎大学被关闭,法国“大学校”( coles)(培养精英)等非传统大学兴起,但总数增长放缓
1800—1945年 爆发式增长 德国:从19世纪初的28所增至1914年的45所,洪堡模式推动研究型大学扩张 英国:新增伦敦大学(1826)、曼彻斯特大学(1851)等“红砖大学”,打破牛津、剑桥的垄断 美国:1862年《莫里尔法案》推动“赠地学院”(政府拨款)兴起(如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至1900年大学数量超800所。研究型大学崛起(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876)
全球扩散 英国在印度(孟买大学,1857)建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1850)建校 日本:仿西方模式建立东京大学(1877)等
1945年—21世纪 大众化浪潮 英国:1960年代“平板玻璃大学”(如苏塞克斯大学)新增20余所;至2020年共有165所高等教育机构 德国:大学数量从1950年的139所增至2020年的约400所(含应用技术大学) 美国:社区学院爆发(1950年600所→2020年1000余所),大学总数超4000所(含公立、私立) 全球:21世纪初,西方国家平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50%(进入普及化阶段)
表2
——摘编自胡钦晓《欧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大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欧美国家大学发展的历程。(12分)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八)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B B A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B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特点:①边疆呈现“有疆无界”的状态;②中央政权在治理边疆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注重维护中央政府权威);③治理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④坚持“守中治边”为核心的治边理念。(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作用: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促进边疆与内地的经济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推动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评析:
清朝边疆思想从传统的“天下观”转向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观”(从守中治边的王朝边疆思想转向划定边界的国家边疆思想/从有疆无界的王朝边疆思想转向有疆有界的国家边疆思想)。(2分)
清朝边疆思想的转变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从元朝以来,边疆与内地治理逐渐一体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但准噶尔、大小和卓的边疆叛乱促使清朝进一步强化对边疆的直接统治。另一方面沙俄、英国等近代列强的扩张迫使清朝正视主权边界问题。(2分)
具体表现在:对内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在新疆、西藏等地推行驻防将军,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对外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以条约形式划定国家边界;面对英国等列强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逐渐接受领土不可侵犯的原则。(2分)清朝边疆思想的转变增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力,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推动中国从“文化共同体”向“主权国家”转型,为近代国家构建奠定基础。但这种转变具有被动性,传统观念仍然影响外交。同时部分政策也不能彻底解决边疆危机,比如东北在清末仍遭蚕食。(2分)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边疆可能从有形的边界延伸至国家利益外溢的空间范围,国家边疆思想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理论。(2分)
评分标准:变化2分;背景2分;表现2分;评价2分;总结2分。表达清晰、逻辑演进即可。
18.【答案】
冲突——重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快速建立工业体系,我国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但随着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渐显。农民和企业缺乏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供需矛盾突出,难以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计划经济体制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产生冲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逐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生产积极性,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单一模式。但经济体制改革还是面临旧的思想的干扰,难以进一步突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此后不断推进相关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重构。包括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方面不断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与狼共舞”的激烈竞争,为加快经济发展,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内外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面临百年变局之际,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党和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体制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演变,是在不断解决现实冲突中进行体制重构,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评分细则:
等级 要求
观点部分(2分) 2分:观点明确、清晰,与题目所给材料和问题紧密相关,能准确提炼出核心观点,且观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概括性。 1分:观点基本明确,但表述可能不够精准或完整,与材料和问题的关联性一般。 0分:没有提出明确观点,或观点与材料及问题无关
论证部分(12分) 12~9分:论据充分,能多体现冲“冲突——重构——发展”三个层次,正确选取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史实作为论据,史实准确无误,与观点逻辑严密,论证过程完整、清晰,有条理,分析深入。 8~6分:有一定论据,能结合部分史实进行论证,史实基本准确,但可能存在层次单一、论证不够深入、逻辑不够严谨等问题,论证过程较完整。 5~1分:论据较少,史实准确性存疑,与观点的逻辑联系不明显,论证过程不完整,缺乏条理。 0分:没有论证过程,或论证与观点完全脱节
结论部分(2分) 2分:结论与观点呼应,对论证内容有总结和升华,能从更高层次或更广泛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归纳,体现出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1分:有结论,但只是简单重复观点或对论证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缺乏升华和深度。 0分:没有结论,或结论与观点及论证内容无关
19.【答案】
(1)特点:大学数量越来越多;大学发展的时间跨度大;大学发展与时代和经济发展同步;受教育群体不断扩大(从宗教学校、传统学校、精英学校到大众化的学校);趋向世俗化、大众化;从范围看逐渐向全球扩散。(6分)(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历程:
11—15世纪(中世纪至宗教改革前),数量增长
这一时期的大学增长一方面是教会的需求,用来培养神职人员等;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大学增加;随着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发展,各个国家的大学也得到发展。
16世纪—1800年(宗教改革至工业革命前),大量新式大学建立
宗教改革使得新教地区如德国的大学激增;而传统天主教地区如西班牙、意大利新建大学减少,重心转向巩固原有院校;18世纪法国作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传统大学、原有院校被大量关闭,新建了大量培养新式人才的非传统大学。
1800—1945年(19世纪至二战),建立研究型大学、殖民地大学
工业革命催生了对大量技术人才的需求,新兴工业城市的大学不断涌现,出现很多研究型大学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欧美国家在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输出和侵略,建立殖民地大学,客观上也推动了当地的文教事业发展;日本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也学习西方建立近代大学。
1945年—21世纪(二战后至今),走向大众化、普及化
二战后欧美国家普遍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政府加大对大学教育的投入,加上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大学教育大众化,大学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面向更多人群的社区学院大量兴起。
评分标准:4个阶段,每个阶段3分,其中每个阶段变化1分、说明2分,共1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