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化学仿真猜题卷
化学(云南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是陶瓷的发明国。下列国宝级文物主要由陶瓷制成的是( )
选项 A B C D
文物
名称 清青玉交龙纽玉玺 宋“许由巢父”桃形铜镜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战国青釉陶罐
A.A B.B C.C D.D
2.生活处处是化学。下列有关厨房中化学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生成无毒的物质
B.久置含碘食盐,其中的会氧化变质生成
C.烧碱可用作厨房中的面食膨松剂
D.烹制糖醋鱼时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
3.下列反应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向含KSCN的稀硝酸溶液中加入铁粉,溶液不变为红色:
B.钾还原四氟化硅得到硅单质:
C.在无水HF中电解制氟气,阴极反应式:
D.混合酸性碘酸钾溶液与氯化钠溶液:
4.下列化学用语或表述错误的是( )
A.的名称:3-甲基丁酸
B.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
C.基态铁原子结构示意图:
D.氯化钠的晶胞结构:
5.与热解气()混合,发生如下
反应:
如图所示为在模拟热解气气氛条件下气体体积分数随时间(对应不同温度)的变化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反应活化能较CO与反应低
B.在高温下可能发生裂解反应
C.低温下,几乎不与热解气反应
D.反应32 min后CO含量升高,促使含量升高
6.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中的“红色”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试剂A 溶液B 实验现象
A 乙酸、乙醇、浓硫酸 饱和溶液、酚酞溶液 溶液B显红色,同时上层收集到一层油状液体
B 浓溶液 滴有酚酞的溶液 溶液B红色逐渐变浅至无色
C 混有铜粉的浓硫酸 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红色加深
D 浓氨水 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溶液变红色
A.A B.B C.C D.D
7.氮及其化合物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中的N原子数为0.5
B.反应①生成28g,则转移电子数为3
C.50 g 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
D.反应③中,10 g 与50 g水反应,溶液中数目为0.3
8.《神农本草经》中对牡丹的描述“味苦辛寒。主寒热……”。丹皮酚是牡丹的一种提取物,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丹皮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碳原子均为杂化
B.遇溶液会发生显色反应
C.0.5 mol丹皮酚与足量反应生成
D.1 mol丹皮酚最多能与3 mol 反应
9.某天然矿石的主要成分为R Z W Y X。其中X、Y、Z、W、R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元素,Y、Z与W分别是地壳中含量前三的3种元素中的一种,R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是X的4倍,最外层电子数是X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W
B.Y的第一电离能比同周期相邻元素的小
C.该矿石中W的杂化方式为杂化
D.由X和Y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只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10.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发出多孔氮磷掺杂碳材料用于肼氧化辅助的节能制氢技术,以燃料电池供电的该制氢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制氢的电解装置,乙为肼的燃料电池
B.H+透过质子交换膜进入电极b室内
C.工作原理图中的箭头表示电流方向
D.反应过程中装置乙的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
11.由下列现象或事实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现象或事实 结论
A 用吸收,黄绿色气体消失,产生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具有还原性
B 用漂白的百合有刺鼻气味,不可食用 的漂白性具有暂时性
C 溶液和溶液反应时,增大溶液浓度,由溶液颜色变化判断反应速率快慢 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D 将Na投入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Na无法与反应置换出Cu
A.A B.B C.C D.D
12.在温度为T ℃时,向两个容积相等的刚性密闭容器中均加入足量Cu和0.2 mol NO (g),分别在“恒温”和“绝热”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两容器中气体压强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反应正向发生的条件是温度不宜过高
B.T ℃时,平衡常数
C.a点逆反应速率小于b点正反应速率
D.转化率:
13.金铜合金Cu -Au,在低于395 ℃时形成图a所示的晶胞结构,在低于380 ℃时形成图b所示的晶胞结构,晶胞参数均为a nm,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x=0.75
B.图b所示晶胞对应合金的化学式为
C.图a、b中与Cu距离最近且相等的Au的数目均为4
D.图b晶体的密度为
14.实验小组发现:室温下将的溶液与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出现了混浊现象且伴有气泡出现,据此可以利用氯化钙鉴别碳酸氢钠与碳酸钠溶液。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
B.将溶液与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11
C.将通入溶液中,可以产生沉淀
D.将溶液稀释,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下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8分。
15.电池级对纯度要求特别高,以工业级(含等金属离子)为原料制备高纯的过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Mn粉过程中,Mn粉的作用为________。
(2)加入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沉淀过滤”的反应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_。
(4)将“滤渣1”用纯水洗涤,证明沉淀洗涤干净的操作是________。
(5)结合可知加入的最好方式是_________(填字母)。
A.向溶液中滴加滤液2
B.同时滴加溶液和滤液2
C.向滤液2中滴加溶液
化学式
(6)取样200 mL“滤液2”,的浓度为,随着溶液的加入转化的沉淀的量的变化如图,加入量应为_________。
(7)“滤液3”中仍有大量,为了提高原料利用率可采取的处理方法是____。
(8)最终制得的晶体颗粒大小不均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16.Cu与浓硝酸、稀硝酸一体化实验改进方案如下:
实验一:Cu与浓硝酸反应
a.将2 mL稀盐酸压入试管A中
b.向下移动磁铁,使缠有铜丝的搅拌子进入浓中,10 s后移出
c.挤压3号注射器使2 mL的进入试管C中
d.挤压2号注射器使6 mL蒸馏水压入试管B中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的作用:__________。
(2)Cu与浓硝酸反应时,B中的溶液出现浅绿色并逐渐加深,红棕色气体充满B管,请解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
(3)双球管中水量不宜过多的原因是________。
(4)C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D试管口有氮氧化物,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
A.进入D的气体中:
B.浓度过小
C.NaOH与氮氧化物反应较慢
实验二:Cu与稀硝酸反应
(6)Cu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步骤顺序为___________(从上述步骤中选择,同一步骤可重复使用)。
(7)若将用空气代替,标准状况下一针管(10 mL)的空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理论上消耗Cu的质量为__________g(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17.甲醇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将转化为甲醇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双碳目标的一种措施,相关反应如下:
反应i:
反应ii:
反应iii:
反应iii的_____(填“>”或“<”)0;若正反应的活化能为,则逆反应的活化能为_______(用含E的代数式表示)。
(2)中国科学院发现了一种双金属固溶体氧化物催化剂,实现了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加氢合成甲醇。在恒容密闭容器中按照不同投料比[或4]投料,发生上述反应ii和反应iii,测得的平衡转化率及选择性随着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其中表示平衡转化率的曲线是________(填“甲、乙、丙、丁”中的两条曲线);T>320 ℃时,曲线丙、丁急剧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若反应体系内起始压强为,T=320 ℃时,反应iii的平衡常数=______(用分压表示,不用计算具体数值)。
(3)在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条件下,上述反应iii的反应机理和相对能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TS为过渡态)。无催化剂该反应存在________个基元反应;有催化剂时,决速步骤的方程式为______。
(4)尖晶石型氧化物能用作合成甲醇的催化剂,图3是一种含Mg、Al、O的尖晶石的晶胞结构,其中A、B的结构如图4所示。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1个该尖晶石晶胞的质量为_______。
18.血栓栓塞性疾病药物达比加群酯(J)的合成工艺路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J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_____。
(2)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E的分子式为,其结构简式为______。
(3)试剂A为_____;D→E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
(4)写出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满足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任写两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①分子中除苯环外无其他环状结构;
②既能发生水解反应也能发生银镜反应;
③苯环上有6个取代基;
④核磁共振氢谱有4组峰,峰面积比为6:4:3:1
(6)结合题中信息,以邻二甲苯和为有机原料,设计合成的路线______(无机试剂与溶剂任选,合成路线可表示为AB……目标产物)。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战国青釉陶罐是陶瓷制品,故选D。
2.答案:A
解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完全燃烧生成无毒的和,A正确;转化为的反应是还原反应,B错误;做食品膨松剂的是小苏打,烧碱是NaOH,不能做膨松剂,C错误;葡萄糖是单糖,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D错误。
3.答案:D
解析:溶液不变为红色,说明没有生成铁离子,则离子方程式为,A不符合题意;有硅单质生成,再根据元素守恒可得产物中还含有氟化钾,则化学方程式为,B不符合题意;在无水HF中电解制氟气,在阴极得电子生成氢气,则阴极反应式为,C不符合题意;碘酸根离子的氧化性比氯气的弱,因此碘酸钾不能氧化氯化钠,D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的名称:3-甲基丁酸,A表述正确;是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为:,B表述正确;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VⅢ族,基态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C表述正确;氯化钠的晶胞结构为,D表述错误。
5.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温度为1000 ℃时,体积分数降低幅度明显高于CO,说明的反应活性高于CO,活化能更低,A说法正确;在高温下体积分数不断下降,可能是发生裂解反应生成C和,B说法正确;由题图可知,低温时,热解气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基本不变,表明低温下,几乎不与热解气发生反应,C说法正确;CO和的反应与和的反应是竞争反应,32 min后含量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热解气中的分解,D说法错误。
6.答案:B
解析:在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长导管末端不能伸入溶液中,否则会发生倒吸现象,存在安全隐患,导致溶液会产生,将通入溶液中会发生,导致溶液由碱性逐渐变为中性,所以滴有酚酞的溶液会由红色逐渐变浅至无色,B正确;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会产生气体,具有漂白性,会使品红溶液红色变浅甚至褪色,C错误;加热浓氨水会产生,将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会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D错误。
7.答案:A
解析: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故混合气体中含0.5 mol N原子,则N原子数为0.5,A正确;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28 g ,即1 mol ,转移电子,故转移电子数为2.4,B错误;为离子晶体,不存在分子,C错误;10 g 的物质的量为,50 g水的物质的量为,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过量,生成的难溶于水,故溶液中数目小于0.3,D错误。
8.答案:B
解析:一个丹皮酚分子中有2个甲基,其中碳原子为杂化,A错误;该物质分子中含有(酚)羟基,遇溶液会发生显色反应,B正确;丹皮酚分子中没有能与反应的官能团,且气体没有指明是否在“标准状况下”,C错误;苯环、(酮)羰基分别能与3 mol、1 mol 反应,故1 mol丹皮酚最多能与4 mol 反应,D错误。
9.答案:D
解析:原子半径Si10.答案:B
解析:
由“燃料电池供电的制氢技术的工作原理”可知,甲中肼为原料,双氧水为氧化剂,所以甲为肼的燃料电池,乙为制氢的电解装置,A错误;是阳离子,移向电池正极,故透过质子交换膜进入电极b室内,B正确;由乙装置中可知,电极c为阳极,则题给工作原理图中的箭头表示电子移动方向,C错误;由图解分析可知,电极c的电极反应式为,电极d的电极反应式为,则电解池总反应式为,故反应过程中装置乙的电解质溶液的pH基本不变,D错误。
11.答案:B
解析:与过氧化氢反应产生氧气,体现了的氧化性,A不符合题意;与有色物质反应产生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该物质受热易分解产生,有刺鼻气味,由题给事实能得出对应结论,B符合题意;增大溶液浓度,溶液颜色会加深,影响反应时褪色时间的判断,C不符合题意;无水情况下,Na可与反应置换出Cu,D不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正反应的气体分子数减少,故<0,反应刚开始进行时,甲容器内气体压强不断增大,但气体分子数减少,容器容积不变,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即<0,由反应能自发进行可知,该反应正向发生的条件是温度不宜过高,A叙述正确;乙容器中气体压强逐渐减小,说明反应条件为恒温恒容,则甲容器的反应条件为绝热恒容,由题图可知,b点时反应达到平衡,气体压强为4p,假设b点温度为 ℃,反应生成的的分压为x,可列“三段式”:
则,解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分压为,该反应在 ℃下的平衡常数,因b点温度高于T ℃,所以T ℃时,B叙述错误;a点在T ℃时没有达到平衡状态,a点逆反应速率小于T ℃时平衡状态下的正反应速率,b点温度高于T ℃,因此b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T ℃时平衡状态下的正反应速率,则a点逆反应速率小于b点正反应速率,C叙述正确;已知V(a)=V(b),p(a)=p(b),T(a)n(b),的转化率α(a)<α(b),D叙述正确。
13.答案:D
解析:根据“均摊法”可知,题图a晶胞中含有的Au原子的数目为,Cu原子的数目为,则题图a中晶胞的化学式为,根据,可得x=0.25,A错误;题图b晶胞中含有的Au原子的数目为,Cu原子的数目为,原子个数之比为Au:Cu=1:1,则题图b晶胞的化学式为CuAu,B错误;题图a中与Cu距离最近且相等的Au的数目为4,题图b中与Cu距离最近且相等的Au的数目为8,C错误;题图b晶体的密度,D正确。
14.答案:B
解析: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关系:,A 错误;由于水解和电离都比较微弱,为粗略计算,将溶液与溶液等体积混合,带入表达式,可得,,B 正确;若,则,由已知信息可知,则反应的平衡常数,故将通入溶液中不能产生,C错误;由于溶液显碱性,将溶液稀释,溶液中下降,上升,D错误。
15.答案:(1)将还原为单质
(2)
(3)温度过高,易分解
(4)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若不生成白色沉淀,则已洗净
(5)C
(6)130 mL
(7)将多次实验的滤液集中浓缩,继续加入溶液沉淀
(8)升温速率不均匀(或升温速率过快,合理即可)
解析:(1)由题给流程图可知,加入Mn粉,得到单质Zn、Co、Ni,说明Mn将还原为单质。
(2)分析流程可知,“沉淀过滤”中加入碳酸氢铵,得到的“滤渣1”为,不溶于水但溶于酸,所以产物中不能有生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故“沉淀过滤”的反应温度不宜过高。
(4)“滤液2”中含有,“滤渣1”为,可通过检验判断“滤渣1”是否洗净。
(5)滤液2中含,若过量,沉淀的同时,和也会转化为沉淀,难以分离;若滤液2过量,根据题给溶度积可知,会优先与反应,少量的不与其他离子反应,则应向滤液2中滴加溶液。
(6)由题图可知,当加入130 mL 溶液时,能保证沉淀量大且沉淀量小。
(7)将多次实验的滤液集中处理,浓缩后继续加入溶液沉淀,可提高原料利用率。
(8)升温速度不均匀或温度升高过快均会导致产生的晶体颗粒大小不均匀。
16.答案:(1)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排尽装置内空气
(2)Cu与浓硝酸反应产生和,在溶液中呈蓝色,是红棕色气体,溶于水显黄色,所以溶液为绿色,随着反应进行,浓度增大,溶液颜色加深
(3)水量过大,气体进入时,易将水从右侧压出
(4)作为催化剂,促进分解
(5)ABC
(6)adbca
(7)0.02
解析:(1)A中发生的反应为,所以的作用是生成,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
(2)B中发生的反应为,是红棕色气体,溶于水显黄色,在溶液中呈蓝色,所以反应后溶液为绿色。
(3)双球管的左侧试管中产生气体,压强增大,水量过大时易将水从双球管右侧压出。
(4)C中催化分解产生氧气。
(5)D中可发生反应、,若NO过量,则无法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浓度过小,产生的量少,NO剩余的较多,无法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NaOH与氮氧化物反应较慢,氮氧化物会有剩余。故选ABC。
(6)先通排尽空气,再将浓硝酸稀释,与Cu接触后挤压3号注射器使反应,最后用排尽NO。故顺序为adbca。
(7)由题意可知,发生反应的,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则。
17.答案:(1)<;49.1+E
(2)甲、乙;T>320 ℃时,以反应ii为主,则急剧下降;
(3)7;
(4)
解析:(1)反应iii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即熵减反应,则<0。根据题给3个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和盖斯定律可知,,由于,则逆反应的活化能为。
(2)由上述分析可知,,故温度升高,反应ii逆向移动,即减小,由题图1曲线变化可知,曲线丙、丁为变化曲线,故曲线甲、乙为的平衡转化率曲线;T>320 ℃时,曲线丙、丁急剧下降是因为温度高于320 ℃时,以反应ii为主,则急剧下降。由题图1可知,b点表示时的选择性,故投料比时的平衡转化率为10%,设初始投料为3 mol 、1 mol ,则的转化量为1 mol×10%=0.1 mol,由b点数据可知,平衡体系中的物质的量为0.1 mol×86%=0.086 mol,则CO的物质的量为0.014 mol,由C守恒可知转化为和CO的分别为0.086 mol、0.014 mol,对反应ii、iii分别列“三段式”可得:
则平衡体系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9 mol+2.728 mol+0.014 mol+0.1 mol+0.086 mol=3.828 mol,则相关物质分压分别为,故反应iii的平衡常数。
(3)基元反应是指在反应中一步就能转化为产物的反应,由题图2可知,该反应机理最后一步为生成物从催化剂上的脱附,是物理变化,故该反应有7个基元反应。由题图2可知,有催化剂时,的活化能最大,是该反应的决速步骤。
(4)根据三种微粒在晶胞中的位置关系可知,1个晶胞中,Mg的个数为、A1的个数为、O的个数为,则1 mol晶胞的质量,故1个该晶胞的质量为。
18.答案:(1)酯基、酰胺基
(2)
(3)浓硫酸/浓硝酸;取代反应
(4)
(5)
(6)
解析:(1)J的含氧官能团有酯基、酰胺基。
(2)高锰酸钾将甲基氧化成—COOH,B为;根据D、G可推出E为。
(3)B生成C发生硝化反应,试剂A应该为浓硫酸、浓硝酸。D→E的反应为—COOH中的—OH被—Cl取代,D→E发生取代反应。
(4)C与反应生成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根据信息,既能发生水解反应也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甲酸酯,结合条件,满足条件中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6)邻二甲苯和为有机原料合成,可以采用逆推的方法,,则合成路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