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20:2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新入版图的疆土。标志着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D.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
2.在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丝绸之路是地球上极为重要的东西方联系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开辟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郑和下西洋 B.张骞通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玄奘西行
3.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下图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是在(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前138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60年
4.如图地图所示线路的起点是( )
A.玉门关 B.阳关 C.长安 D.于阗
5.“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这句话说明了( )
A.丝绸之路开通的原因 B.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C.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 D.张骞的身份和职责
6.下图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该作品( )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大陆与台湾加强了联系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7.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作为丝绸之路西方的终点,罗马帝国也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尝试与中国的联系。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 )
A.洛阳 B.长安 C.玉门关 D.楼兰
8.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
9.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开通道路)”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事迹都蕴含着( )
A.以儒治国的思想 B.家国天下的情怀
C.统一中国的宏愿 D.无为而治的理念
10.西汉时期,一名普通的郎官满怀坚定信念,忍受大漠的孤寂、落日的苍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历经13年完成了“凿空”的壮举。这位郎官是( )
A.张骞 B.班超 C.玄奘 D.鉴真
11.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唐一千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织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改良马、香料、葡萄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外来商品没有要求 B.西方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
C.物质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D.中国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
二、材料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8分
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7年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24年 汉武帝兴办太学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汉武帝派骞第二次通西域
公元前117年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
公元前113年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相关史实,提炼出你的观点且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三、综合题
13.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丝绸之路的开辟历程。
2013年9月,丝绸之路沉寂1200多年后,新一届政府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开启中亚之旅,倡议用新的合作模式,呼吁“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再度进入世界的视野。中亚各国也向联合国申请“丝绸之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也是现在新疆的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什么?汉武帝时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立下汗马功劳的历史人物是谁?
(2)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此机构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3)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1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整理如下大事年表
公元前237年 ①采纳尉缭建议,扰乱六国原定的攻秦战略
公元前228年 ②秦军攻入邯郸,赵王降秦
公元前223年 ③秦军渡过长江平定江南,楚国亡
公元前221年 ④平定天下,设置郡县,统一法令,设皇帝制度,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公元前220年 ⑤第一次巡行,修驰道
公元前215年 ⑥第四次巡行,蒙恬率军伐匈奴
公元前214年 ⑦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在西北方驱逐匈奴
公元前213年 ⑧修筑长城,焚烧《诗》《书》、诸子百家著作
公元前212年 ⑨建阿房宫、修建骊山工程
公元前210年 ⑩第五次巡行,死于沙丘
(1)根据材料一,请你简要评价秦始皇。
材料二
图一“扬州刺史”封泥 图二右盐主官印 图三五铢钱 图四汉代讲经图
(2)以上是展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文物图片。请将材料二中的图片按领域进行分类。(错选、漏选均不得分)请任选一个领域的图片对其进行解读。
材料三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秦汉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B B C B D B A B
题号 10 11
答案 A C
12.观点: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
论述: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和地方豪强的势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汉武帝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3.(1)西域;张骞。
(2)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4.(1)评价:功: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禁锢思想,焚书坑儒;修建大型工程,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2)分类:政治:图一;经济:图二、图三;思想:图四。
示例:选择政治(图一)。解读: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选择经济(图二、图三)。解读: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史实:秦始皇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迁徙中原人口去戍守,和越人杂居,促进了民族交融;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都护的设置,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往来;秦汉时期为了抵御匈奴南下袭扰,北击匈奴,客观上促进了北方民族间的交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