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20:2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南朝梁武帝曾感叹:“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 )
A.政权更替频繁 B.出现统一趋势 C.民族交融加强 D.外戚宦官专权
2.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政权,又立国百余年,是为东晋。东晋政权建立于( )
A.公元317年 B.公元383年 C.公元前317年 D.公元前383年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南朝”的四个朝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宋 齐 梁 陈 B.宋 陈 梁 齐 C.齐 宋 梁 陈 D.梁 陈 宋 齐
4.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件史事反映的实质是( )
A.南北贵族势力强大 B.皇帝与大臣关系密切
C.王导个人能力很强 D.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
5.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其主要原因是( )
A.南迁的北方人偏安东南 B.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
C.所有人民都不愿北伐 D.军队战斗力弱
6.东晋《华阳国志》记载,岷江上游的“夷人”冬季“入蜀为佣”,从事“凿井、砌壁”之佣工,东晋时期该区域( )
A.人口流动 B.士族专权 C.政权更迭 D.商业繁荣
7.《宋书》是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历史的史书。书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这体现了南北朝时的( )
A.政权对峙更迭 B.北方人民南迁 C.江南地区开发 D.民族发展活力
8.317年,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对这次“衣冠南渡”理解准确的是( )
①皇族和大族相依存②中原文明南移,江南文化崛起③有利于民族间融合④促进江南得到开发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9.十六国时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体现“无为而治”理念 B.加剧了政权更迭
C.完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10.下图是出土于今南京市的南朝青瓷莲花尊,是我国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是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该图反映了( )
A.南朝的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B.文化艺术已达到顶峰
C.南方制瓷工艺有显著提高 D.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
11.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等果树。这些农作物和果树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主要是因为( )
A.北方人口南迁 B.南方交通发达 C.北方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其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技术产生进步 B.国家实力不断提高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自然条件很优越
二、材料题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外,纷纷建国定都,其中,魏国国力较强……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280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59年后,刘宋皇帝也被自己的大将废掉,国号为齐。齐朝存在的23年中换了7个皇帝,末了也被权臣篡位,又改国号为梁。梁朝存在了55年,又被大将篡位,再立国号为陈。宋、齐、梁、陈四个更替的王朝,版图基本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任世江《初中历史教程“点一线”解析》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哪一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魏国的建立者是谁?“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是哪个朝代?
(2)材料二叙述的是历史上什么朝代的更替?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齐、梁三个王朝有什么共同点?请写出一点。
三、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发,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以福建为例,“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的移民传说。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东晋政府在江南建立了许多侨州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编役的权利。到梁代,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移民传说”现象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统治者对待南迁人民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简述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15.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政权并立。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江南地区悄然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摘编自[汉朝]班固《汉书》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南朝]沈约《宋书》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有什么变化?
(2)江南地区的开发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A B A C C D C
题号 11 12
答案 A C
13.(1)战役:赤壁之战;
建立者:曹丕;
朝代:西晋。
(2)朝代:南朝;
共同点:存在时间比较短;王朝更替都是因为大将或权臣篡位;版图基本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答出一点即可)。
14.(1)原因:中原战乱频发。
(2)态度:建立侨州郡县;给南迁人民免除徭役。
(3)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江南战乱少,社会秩序安定③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因素:①统治者的重视②恰当的经济政策③人口的增长④先进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使用。
15.(1)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水平很低。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
(2)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我国要保持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发展经济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要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