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公元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改革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北魏孝文帝
2.“(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此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A.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
B.采用汉族的官制,惩治违法的官员
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
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
3.《中国成语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又一档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在中国成语大会上,某位选手抽到下图中的题目,请问图中的横线上应填写( )
战役:________ 成语: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4.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羌
5.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迁徙引起了其住所、饮食、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同 时,汉族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 )
A.统一国家建立 B.民族交融加强 C.民族习俗消失 D.中外联系密切
6.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面食(烙饼、馅饼)传入到南方,南方的酿酒、豆制品制作、菜肴烹饪术传入北方。这主要说明的问题是( )
A.民族交融 B.国家统一 C.文学繁荣 D.社会稳定
7.《魏书》载:“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这一号令( )
A.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北魏灭亡 B.推动了北魏完成了全国统一
C.阻碍了中原社会发展 D.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8.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9.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10.下图所示历史人物是推动北魏改革的重要人物。他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措施。下列属于他采取的统治措施有( )
①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②颁布“推恩令”③迁都洛阳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此举(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有利于北魏对北方统一
C.消除了民族隔阂 D.使北魏放弃了鲜卑语言
12.如图是北魏时期输入中国的中亚地区酒具,通体带有强烈的希腊化风格,《洛阳伽蓝记》记载“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洛阳)焉”。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鎏金镶嵌高足青铜杯
A.北魏农业技术的进步 B.北魏时期的中外交流
C.鲜卑族风俗习惯的改变 D.北魏手工业技术的成熟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将首都由平城迁往洛阳。当北魏由北族征服王朝向中原正统王朝转型之时,平城就显得相当偏僻了。至于洛阳,作为汉晋故都,位于中原内地,号称“天下之中”,这里才是华夏正统的象征。在“王者居中”的传统观念下,唯有迁都洛阳,非汉民族建立的北魏才有资格与江南的汉族王朝争夺天下正统。
材料二 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开始了革除鲜卑旧俗、系统推行汉化的全面改革。比如禁着胡服……参照汉晋旧制与南朝典章制度,审定新的律令、官制与朝仪。至此,不仅鲜卑民族的诗书礼乐、衣食住行已经与汉人没有多少区别,而且洛阳也再次成为北方地区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1)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将省略号处补充完整。
(3)据材料二,说明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影响。
三、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2)材料二中“魏主下诏”进行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1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在空缺处填写相关朝代的名称。
材料一 楚越之地(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对比一下,《史记》和《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促使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3)上表反映的是哪场改革的内容?请你再列举一项他实行的汉化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B B A D D B D
题号 11 12
答案 A B
13.(1)①老都城平城偏僻不利于国家治理。②洛阳为“天下之中”,迁都洛阳有利于争夺天下。
(2)禁着胡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
(3)促进民族交融。
14.(1)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
(2)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积极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5.(1)①西晋。②北魏。③东晋。
(2)不同:《史记》,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江南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原因:南方社会安定;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洛阳、通汉婚、穿汉服。作用: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