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唐太宗统治时期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2.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短暂的璀璨辉煌。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外族入侵 B.藩镇割据 C.残暴统治 D.农民起义
3.唐朝,一个值得我们骄傲并深入探究的时代。它在隋末的废墟上昂扬勃兴,为中国人绘制了一幅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下列有关唐朝建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618年建立 B.都城是长安 C.唐太宗李世民建立 D.完善三省六部制
4.“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下列与唐高祖李渊有关的是( )
A.开通运河 B.重用魏征 C.太原起兵 D.开元盛世
5.人们基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统治期间刑法残酷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6.自古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下图无字碑因其无字,特别引人注目。此碑本应留下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名字。她是( )
A.王昭君 B.武则天 C.花木兰 D.慈禧
7.《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改国号为周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修订法律,废除酷刑苛法 D.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8.针对魏征的建议(见下图),唐太宗采取的态度是( )
A.以民为本,勤于政事 B.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C.重视人才,纠正弊政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9.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失断,赏罚不明,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存在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这表明( )
A.李世民消灭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B.李渊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基础
C.史评可作为评判人物的主要依据 D.初唐一代的制度在后期全部革新
10.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有一副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表述的是武则天治理国家的( )
A.背景 B.措施 C.目的 D.作用
11.武则天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她以女子之身,只身跨进中国古代封建男权统治的核心,其心不可谓不大,其志不可谓不坚,其谋不可谓不深。下列有关武则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12.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此可见
A.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B.门下省是决策机构
C.旨在避免决策失误 D.行政效率大大下降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九年,唐太宗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美女古玩满院,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停地搜刮百姓,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亲眼目睹,因此日夜勤政,只希望天下清静,使得太平无事。所以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隋朝灭亡的关联。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写出其诞生的标志。
三、综合题
14.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四五十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贞观政要》
材料二:到了隋末,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1)材料一反映了隋文帝时期的什么社会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2分)
(2)材料二反映了隋朝末年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从隋朝的兴亡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C D B D B B D
题号 11 12
答案 D C
13.(1)关联: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实施一系列革新措施,使唐朝出现了治世局面。
(2)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
14.(1)局面:国力强盛。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状况:民不聊生。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3)暴政导致亡国,仁政助推盛世;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要体恤人民;要坚持发展经济,造福于民;不能贪图个人享乐,杜绝奢靡浪费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