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亚地区是大麦、小麦的原产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驯化出以珍珠粟、非洲稻为代表的耐旱、耐高温的本土作物;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形成了长江中下游以水稻为主和黄河流域以黍、粟、豆、麻为主的农业结构;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发展出薯蓣(小山药)、芋头等茎块作物。该材料反映出( )
A.农业的发展具有封闭性 B.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C.地理环境影响区域作物 D.农业类型受多种因素制约
2.两河流域早王朝时期,统治者往往被称为乌鲁克城的“恩”、某城的“卢伽尔”或“恩西”。公元前2600年起,苏美尔人“母语之地的“恩'”指整个苏美尔地区的“恩”。在阿卡德王国时期(前2334年~前2191年),统治者的头衔变成了“世界之王”和“四方之王”。这可用来研究()
A.波斯帝国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 B.古代两河流域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C.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古代两河流域民众具有尚武好战传统
3.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会所、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上述举措旨在()
A.保证公民的政治经济权益 B.改变东方国家的社会形态
C.完善帝国的公共基础设施 D.增强被统治区的文化认同
4.下表为非洲部分文化遗址简介。这可用于佐证()
地区 文化遗址 简介
北部非洲 拉巴特城 新城为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住宅,旧城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
东部和南部非洲 拉穆古镇 斯瓦希里文化发源地;建筑材料源于当地,建筑设计和城市结构展现了浓厚的欧洲、阿拉伯半岛等地文化特色
西部和中部非洲 马里阿斯基亚帝陵 包括金字塔形坟墓、两个平顶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广场
A.非洲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B.对外征服伴随着区域文明交融
C.非洲文明兼具同源性和包容性 D.非洲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5.公元10世纪后,日本庄园领主纷纷以各种借口向政府施压,提出免租及禁止各级政府行政人员干预庄园事务的要求,即所谓“不输不入”。中小庄园主为了获得特权,纷纷以出让部分庄园收入为代价把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或地方豪强,以求保护。这反映了当时日本()
A.土地兼并趋于缓和 B.幕府统治面临挑战
C.地方豪强实力削弱 D.封建秩序发生异动
6.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并在当地沿用已有的制度,不久埃及发生叛乱。1524年,奥斯曼帝国苏丹命人调查埃及的土地与税收状况。根据埃及的实际,本着减轻刑罚、减轻民众负担的原则,奥斯曼政府确定了埃及每年应缴纳的赋税总额。这表明奥斯曼帝国在埃及()
A.推行文化融合的政策 B.建立严格的税收制度
C.减少军事控制的手段 D.因地制宜地实施治理
7.下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公元前后 B. 1500年左右 C.1600年左右 D.1800年左右
8.16世纪,一位威尼斯商人抱怨:“葡萄牙人在印度购买香料的价格低得离谱,他们以如此低廉的成
本,将香料大量运抵欧洲,导致我们在东方贸易中的利润大幅缩水。”这一现象表明()
A.商业革命冲击传统贸易格局 B.贸易发展推动商品世界性流动
C.价格革命引发经济秩序混乱 D.葡萄牙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心
9.有学者指出:西班牙人在美洲开采的白银主要运往两个地方,一个是西班牙,另一个是现在的菲律宾吕宋岛。白银运回西班牙······之后这些白银又沿着印度洋航线被运往马六甲、菲律宾。而吕宋(岛)则由于中国商人的帆船贸易,成为大量向中国输出白银的重要口岸。白银的这一流向()
A.为西班牙开展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B.加速了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转变
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D.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10.“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这反映了牛顿力学()
A.奠定了物理学发展的基础 B.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
11.有研究法国史的学者指出,当时大革命中空前规模的群众参与政治的现象,也将不可避免地给大革命后的法国政治注入较多的非理性因素,使政治往往更易于为人们的感情而不是理智所左右。该观点()
A.丰富了对于法国政体更迭的认知B.解释了法国确立共和制的必然性
C.真实反映了民众革命的历史场景 D.说明法国存在一定政治保守现象
12.如图是欧美近代以来部分大事件简表。根据表中信息设计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全球范围内建立
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D.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国际格局的变动
13.下图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A.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劳动力 B.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C.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4.在工业革命早期的英国,工厂并不称为“factory”,而是称为“mill”,原意为“水车场”。后来,远离河流而建立的工厂被称为“factory”。到18世纪末以后,这两个词几乎被无差别地使用。这一变化过程缘于()
A.工业动力的变革 B.工厂制度的普及
C.生产组织的革新 D.贫富分化的加剧
15.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其章程明确规定:“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这反映出共产主义同盟()
A.以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 B.能够严格执行《共产党宣言》
C.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D.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
16.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实行了“不准让面包行业的帮工做夜工”“用严惩的办法禁止雇主们以各种借口对工人罚款以减低工资”“把一切已关闭的作坊或工厂--不论是资本家逃跑了还是自动停了工一一都交给工人协作社,同时给企业主保留获得补偿的权利”等措施。这说明巴黎公社()
A.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B.把发展工业作为工作重心
C.彻底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D.调动了工人阶级的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城市,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用以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规定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通过特许状所建立的政府组织体系在某些重大方面与当代宪政体系相似:政府在权力上受到限制、官员定期选举等。因此,特许状类似于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中的“特别授权”的法律。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如果说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那么佛罗伦萨则是其最辉煌的舞台。当时佛罗伦萨人口约有9万人,而在校读书的约有1万~1.2万人。按1380年该城进行的人口普查,每个家庭平均为4.2人,以此计算全城约有2万户,差不多每2户就有1人在校学习。罗棱索·美第奇统治时期,也大力倡导文化事业,1473年建立比萨学院,每年为学院提供经费6000佛罗林。此外,比起意大利其他城市共和国,佛罗伦萨的政权基础更广泛,不但有商业资本家、金融高利贷者和产业资本家,而且还有一定的下层小手工业者,官吏可行短期轮流制,使普通市民有进入政府的可能。
-摘编自张桂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成因分析》
材料三
1787年的5~9月,费城全市笼罩在一片溽热的暑气中。参加制宪会议的代表们面临着两难选择。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能否通过谈判或立法,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拢来、胜利后却分道扬镳的13个邦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二是如果能联合,能否把这个政府设计得尽量合理,达到一种衡的状态,把政府难以避免的恶,抑止在一定限度以内?
-摘编自刘俊利《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与代表们的四个旨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特许状所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罗伦萨能成为文艺复兴“最辉煌的舞台”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费城制定的宪法是如何解决材料所提出的问题的,并对该宪法进行评价。(11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希腊文“历史”原意为“通过调查获得真相”。希罗多德的《历史》开篇即声明,其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保存人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记录战争的原因以“永垂后世”。他广泛游历波斯、埃及等地,其著作虽包含传闻但注重区分信史与传说,始终以“希腊人与野蛮人的伟大事迹”为主题;他以波斯帝国的扩张为轴线,详细记载了波斯与希腊城邦之间的冲突,在描述雅典与斯巴达的同盟时,分析了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优劣及其对战争策略的影响。修昔底德,强调严谨考证,主张仅依据可靠证据记录事件,但是其作品仍包含了大量演说词以增强叙事张力。修昔底德认为,尽管具体历史情境会变化,但“人类的本性”如恐惧、荣誉等情感与动机是永恒的。受到智者学派的影响,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他完全从政治、经济等世俗因素解释战争,摒弃了神意干预。修昔底德刻意渲染悲剧氛围,使读者“通过调查获得真相”,感受到“人类苦难的普遍性”,进而反思暴力与权力的滥用。
-摘编自黄洋、晏绍祥《希腊史研究入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史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史学特点的成因。(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世纪西欧社会常被称作“黑暗时代”,表现为封建割据、教会控制思想文化、经济发展缓慢。但这一时期也孕育着新文明的萌芽:11世纪后城市复兴促进市民阶层壮大,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等学术机构建立推动知识传播,三级会议制度开启议会传统,哥特式建筑展现技术创新。这些变化为文艺复兴和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
试高一历史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B D D B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B A D A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25分)
(1)影响:(积极方面)促进了自治城市的出现(从法律上保障了城市的自治权利);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壮大;有利于强化封建王权;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为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王或领主的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一。(2分)
(2)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世俗教育的发展;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执政者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丰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沉淀;汇聚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文人学者。(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3)解决:采用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每点1分,共2分)
评价:积极: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稳定和发展打下基础;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各方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局限: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性别、种族歧视也可);为南北战争的爆发埋下隐患。(每点2分,任答2点得3分)
18.【答案】
(1)特点:蕴含求真探索的精神;文学性与纪实性结合;人文与世俗化倾向;关注政治军事历史(立足于希腊城邦文明的发展);强调史学的道德垂范和教育功能。(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2)成因:希腊城邦政治需要;希腊人对外扩张与文化的交流;古希腊哲学对史学的影响(智者学派的影响);历史学家的亲身实践和个人对于史学写作的创新。(每点2分,任答3点得7分)
19.【答案】
示例
论题:西欧中世纪既有黑暗,又孕育新的因素。
论述:西欧中世纪暗中有光。政治上,中古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使欧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发展,西欧各国王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逐步走向统一,有利于西欧社会转型,促进了议会兴起,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葡萄牙、西班牙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经济上,西欧实行庄园与农奴制,维持着传统的封建经济。但随着中古后期城市的兴起和自治,市民阶层开始崛起,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国王的统一事业。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会的影响,神权至上,束缚了人性。但是中古后期大学兴起,培养了社会所需人才,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结论:综上所述,西欧的中世纪并不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而是在缓慢发展中孕育新的因素,承接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