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高一(日新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高一(日新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21:2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日新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025.4.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5小题,每道选择题2分,共50分)
1.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规模宏大,等级较高,有环壕设施以及大型墓葬,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绿松石饰品、石圭、玉钺等随葬品,其中“玉覆面”为国内新石器时代的首次发现。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A.手工业技术居国内前列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C.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严密 D.处于母系氏族时代
2.王沈《魏书》记鲜卑言语“与乌丸同”,但没有文字。《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鲜卑首领轲比能时期,“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鲜卑)颇学文字”。这表明当时()
A.民族迁徙推动文化重心转移 B.汉人出现了胡化的趋向
C.北魏王朝民族关系深度交融 D.战争推动汉文化的北传
3.宋元时期,“平话”崛起,所谓“平话”就是现在所说的讲史话本,只说不唱。宋元讲史话本的代表作有《梁公九谏》《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图1)等。宋元“平话”的崛起()
A.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B.表明文学中反专制倾向出现
C.反映了市民文化诉求增强 D.标志着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4.北宋程颐提出“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他担任经筵官时坚持坐讲,理由是“不惟义理为顺,以养主上尊儒重道之心”。据此推断()
A.宰相掌控国家行政大权 B.经筵制度规范了君主德行
C.理学意图强化伦理秩序 D.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5.1985年,在湖南省沅陵县发掘的一座元代墓葬中出土了印有文字的产品包装纸,文字内容是:“潭州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花、二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四方主顾请认清门首红字高牌为记。”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元代()
A.商品宣传意识得到发展 B.民族交融促进生产进步
C.手工业生产实现多样化 D.统治者加强了商业管理
6.明末清初,农学家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他注意利用数据来说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如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功效的具体差别,推算了一亩秧苗可供移栽的面积及稻秧生长的时日等。这说明当时的中国科技()
A.崇尚“格物致知”精神 B.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C.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 D.开始向近代科技转型
7.1872年成立轮船招商局,在洋务派支持下敢于同外轮公司进行竞争,曾把外国人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美国旗昌公司挤垮。中法战争期间,招商局被暂时售给旗昌洋行,1885年又收回局产整顿经营。该企业()
A.以市场经济机制运营管理 B.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将外轮公司完全挤出市场 D.推动近代航运业初步发展
8.“百日维新”期间官绅提出诸如“团练亟宜兴办”、“团练宜速兴办”、举办团练“亦今日之要务也”、
“当今之时,团练真不可须臾缓者”、“再不认真举办民团,恐军威难遽振矣”、“今日要图,练兵之外,
莫急于团练”、“欲图自强,首在练兵.....练兵之要,营伍为急,民团次之”等主张。可见()
A.团练重要性成为各阶层共识 B.民团取得官方认可
C.清朝军队作战能力有待提高 D.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9.“一战”前,欧美各国在中国低价倾销各类机器,华商机器工业仅能为进口机器进行修配。“一战”时期,由于欧美各国严禁机器出口,华商机器工业开始由修配进入到仿造阶段。1920年,上海已有华商机器厂222家,国产机器及零配件已可成批供应市场。这说明()
A.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西方改变侵华手段
C.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D.社会改造力量增强
10.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曾强调:“明清小说里原有好的文学作品,而且又是国语运动以前的国语著作,特别觉得有价值,然而它们毕竟只是我们所需要的国语的资料,不能作为标准......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学革命()
A.旨在倡导白话文的推广B.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C.表达了思想启蒙的诉求 D.试图荡涤旧文学的影响
11.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号”,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欧美工人运动的情况,尤其是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运动,还介绍了国内的劳工状况,李大钊详细梳理了“五一”纪念日缘起。这一举措()
A.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完成
D.实现了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联合
12.1943年元旦,聂荣臻在社论《为1943年打败日寇而斗争》中提出,我们的斗争口号由“长期坚持,长期苦战”改为“迅速打败希特勒,1943年打败日本”,强调“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没有问题的,中国战胜日本也是没有问题的”。该判断主要基于()
A.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毛泽东提出“持久战”思想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
13.1940年4月1日,抗战儿童社在重庆发行儿童刊物《抗战儿童》,该刊刊登独幕儿童剧、连环画、抗日儿童歌曲、抗战游戏等内容,宣传并鼓舞大后方儿童参加抗日斗争。这反映了()
A全面抗战路线得到了有效贯彻 B.抗战宣传注重动员社会力量
C.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D.儿童成为抗日救亡的主力军
14.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这一方针()
A.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反映出当时中国正积极改善对外关系
C.主要侧重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D.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5.1953年8月,全国开展了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下图为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的场景,号召“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据此可知该运动()
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
A.为志愿军赴朝参战提供物资 B.顺应了革新生产关系的需要
C.有利于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D.表明全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6.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农村逐步展开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工作。到1985年春,全国农村共建立了9.1万个乡(镇)政府,同时,乡(镇)之下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些做法()
A.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B.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需要
C.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D.推动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根本变革
17.1985年2月14日,邓小平乘坐的列车驶入鹰潭车站,邓小平驻足鹰潭并提出鹰潭是个“好口子”:1992年1月30日,邓小平再次驻足鹰潭车站,并谆谆告诫:你们思想要更解放一点,胆子要更大一点,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迈得更快一点。邓小平的两次驻足鹰潭讲话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鹰潭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8.《后汉书·西域传》对大秦(罗马帝国)有如下记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由此可知,这一记载()
A.反映了罗马经济政治状况 B.揭示了罗马贸易受阻根本原因
C.表明汉朝对罗马了解充分 D.凸显了中西方交流的艰难历程
19.《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半段有一幅浮雕,太阳神沙马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授予汉谟拉比;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靠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之佑统治王国。这反映两个国家统治的共同点是()
A.建立完善官僚体系 B.加强中央集权
C.依靠法律进行统治 D.神权王权结合
20.公元6到7世纪前后,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经历了几次大的战争,拜占庭帝国对波斯的国家战略是保证东部诸省免遭入侵,不断挤压波斯势力范围。萨珊波斯对埃及、叙利亚和小亚细亚有领土野心。两国在拉锯战中付出沉重的代价,致使双方霸权加速衰落。这些战争造成的影响是()
A.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B.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中国四大发明西传 D.客观上推动阿拉伯帝国崛起
21.1565年,西班牙航海家乌尔达内塔探索到了一条利用季风洋流沿北太平洋由西向东返回墨西哥的新航路,并带回了来自菲律宾群岛的肉桂和一些香料。这条新的航路()
A.满足了欧洲对黄金的渴求 B.开启新旧大陆间的直接联系
C.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了中国 D.使西班牙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22.1460年,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柯西莫建立“柏拉图学院”,鼓励讨论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家的思想,并力图使当时被教会判定为异教徒哲学的柏拉图哲学与基督教结合。此外,他还斥巨资在佛罗伦萨投资建设大量古典风格的建筑。柯西莫的做法()
A.扩大了人文主义的影响 B.彰显了理性的时代精神
C.打破了教会的神权统治 D.提升了城市治理的能力
23.加尔文坚持教会自治原则,采取民主共和的教权组织形式。教会是选民的组织,教会内不设教皇和主教,由富有的市民教徒推选出长老与牧师共同管理教会,各教会又由地区议会作为教务领导机构。上述组织形式的建立()
A.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得益于西欧各民族国家的建立
C.保存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缓和了天主教与东正教的矛盾
24.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某些地区的村落分布已从自然分散状态向集聚的聚落群发展,村落之间出现了等级分化,每个聚落群一般有一个大型的中心聚落,其居主导地位。这可用于说明()
A.原始人群防御外敌的安全需求 B.先民农耕生产格局的初步形成
C.早期城市演进过程的多元并进 D.农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5.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是距今11000-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从采集的样本中浮选出了1663粒炭化植物种子,从中发现了14粒炭化粟粒,研究者推断这些粟粒是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栽培作物。东胡林遗址的这一发现()
A.是该地已经形成定居生活方式的直接证据 B.说明粟是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作物
C.表明农耕生产是当时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 D.对研究我国农业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经济新貌
(1)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北宋开封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判断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由陕西蓝田著名士大夫家族吕大钧及其兄弟等人订定并推行《吕氏乡约》。它在组织上规定,每约有“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在《吕氏乡约》中,专门提出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纲目,其中“德业相劝”中提到的“德”,强调要“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要“能救患难,能规过失,能为人谋,能为众集事”等;在“过失相规”中,专门强调过失分为“犯义之过”“犯约之过”和“不修之过”等;在“礼俗相交”中,专门强调了婚姻、丧葬、祭祀之礼;在“患难相恤”中,提及七大患难之事,即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贫乏,并配备了详细的救恤说明。乡约中还规定“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
-摘编自沈小勇《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等
材料二明太祖非常重视乡村社会教化,令行乡约,还有所谓“洪武六谕”的行世,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毋)作非为”,这也成了明代教化的主要内容。明代的地方官也竭力提倡乡约,乡约与保甲、社学、社仓等形式结合,逐步发展为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嘉靖八年(1529年)开始,明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乡约,乡约这种基层治理模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根据史料记载,明代大儒王阳明、聂豹、罗钦顺、吕坤、刘宗周、陆世仪等都曾于各自任内推广乡约。各地纷纷以《吕氏乡约》为蓝本,进行宣讲活动。
-摘编自吴倩《宋明基层乡约治理的特点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吕氏乡约》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北宋《吕氏乡约》相比,明代乡约治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变化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共八大关于收入分配的政策,分别针对三方面内容:一是资本家的收入;二是农村社员的收入;三是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对于资本家的收入,由于缺乏足够资金赎买私有资本企业,所以由国家支付给资本家一定的股息。对于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保证职工的工资收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实行按劳分配。对于农村社员的收入,需要补给工业发展的扣除,实行社员按工分取酬,实际差距很小。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允许实行包工到组,在生产队统一经营与核算下按产量计酬。到1982年末,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至此,农民“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1985年,国务院规定:“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对债券利息、股份分红、经营风险补偿金等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予以肯定。
-摘编自刘儒《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入分配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基本经验》
-摘自《中国统计年鉴》
提取材料信息,以“收入分配政策·时代的烙印”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高一(日新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单选题答案
  1.B
  2.D
  3.C
  4.C
  5.A
  6.C
  7.D
  8.D
  9.D
  10.C
  11.B
  12.D
  13.B
  14.A
  15.C
  16.B
  17.A
  18.A
  19.D
  20.D
  21.C
  22.A
  23.A
  24.D
  25.D
  材料解析题答案
  26 题
  (1)特点:商品种类丰富;来源广泛;市场经营时间不受限制。
  原因:开封是首都,地位重要;水运枢纽,交通便利;政府政策宽松;农业、手工业发展;民族政权间贸易频繁。
  (2)史料类型:①文献史料;②实物史料。
  新现象:农业中推广种植外来作物;手工业出现自由雇佣劳动;商业中长途贸易发展,商人群体崛起。
  27 题
  (1)特点:士大夫家族推动;重视组织建设;内容全面系统;强调道德教化;规范细致;注重互动聚会;倡导地方救济。
  (2)变化:政府重视程度提升;教化内容简化;管理体系完善;推行范围扩大;主体多元化。
  原因: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社会经济发展;前代乡约经验借鉴。
  28 题
  示例:收入分配政策 时代的烙印
  收入分配政策是时代的镜子,折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与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支付股息;国有企业按劳分配,农村社员按工分取酬,农民为工业化积累做出贡献。此阶段全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缓慢提升,体现计划经济体制下注重公平但效率待提高的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国企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贯彻按劳分配。党的十三大提出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认可非劳动收入合法性,推动经济活力释放。数据显示,1978-1988 年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反映政策调整的有效性。
  结论:收入分配政策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新中国的探索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性,又通过改革激发效率,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