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3 21:3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三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是我国著名儿童诗作家张继楼的代表作。诗歌的原文共由“溪边”“江上”“林中”“街头”“花前”“树下”6首儿童诗组成的一组诗歌。本文节选了“溪边”“江上”“林中”三个童年生活场景,以优美、童真的语言勾勒了一组童年生活的画面。它就像一组特写镜头,将一个个不经意的,藏在时光缝隙中的童年欢乐定格。
本组诗歌的魅力在于作家用温暖的笔触描绘了孩童的生活。诗歌以写意的手法描绘童年,文字间没有出现具体的人物形象,但一个个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孩童的欢乐和无忧的生活。诗歌的表达手法与题目相得益彰,唯美的诗句画就了一幅幅童年生活主题的水墨画。张继楼的几部儿童诗集均表达了诗人对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城市乡村中新一代儿童的实际生活的捕捉,以及对自然的赞美。张继楼巧妙地将儿童与自然界的各种生命意象结合,创造出儿童诗自然清新、童真自然的风格。《童年的水墨画》就是以三个儿童生活场景展现了孩子们的自由和童年的美好。
本课节选的三首诗均描绘的是孩子融入自然中的场景。似水墨画的白描手法展现着孩童的思维和奇妙的想象。诗中恰切地运用了“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小蘑菇”等意象来比喻,全诗没有出现具体完整的孩子形象,但好似摄影特写的表达方式将儿童生活和孩童心理彰显得恰到好处。
教材中的插图与文字表达的意境相得益彰,彩色的水墨画作为背景,映衬着优美的文字。使得读者能很快走进诗歌主题,在图、文的阅读中加之想象和生活联想,营造了读者儿童与诗中儿童对话的场域。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正确书写“爽”“拨”等生字。
思维能力: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审美创造:能通过阅读将文学作品中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生活建立关联,产生共鸣并增强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认识本课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拨”“爽”,指导“爽”的笔顺。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读诗歌,说童年
1.交流课前思考题:最近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生活瞬间是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引发学生对“童年”话题的兴趣,铺垫课文阅读与实际生活认知的相同与不同。
提问:思考一下,大家谈到的童年瞬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你理想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3.自读课文,看看诗歌中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用一两个词概括。
预设:自由自在、亲近自然、快乐、痛快、无拘无束……
【设置意图】在课前阅读和前测的基础上,从聊童年的话题入手,渐入课文学习,使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材料衔接。
环节二:读课文,感受童年之乐
1.引导学生再整体看课文,发现与之前阅读的儿童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此使学生明确本课是一组小诗,由三首独立的诗歌组成,并不是有三小节的一首诗。这是和教材中以往儿童诗的区别。)
预设:发现每一节都有一个小标题;都在写童年生活,场景不同;从题目中看出是童年主题,但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表达……
2.说一说,通过阅读,在诗歌中看到了怎样的童年生活。
预设:《溪边》中的孩子在钓鱼,在静静的溪边专注地垂钓。从“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可看出孩子钓上了鱼,看到了收获和喜悦的童年生活;
《江上》写的是孩子们在江水里自在地游泳。从“一双双小手”“你拨我溅”看出是一群孩子。感受到自在、欢乐的童年生活;
《林中》表现了一群孩子在雨后到树林里嬉戏,或许是去采蘑菇的情景。看到了充满欢笑的童年生活。
【设置意图】引导在阅读中聚焦诗句发现主题的表达。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童年生活上,从诗句中感受童年之乐。
环节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三首诗,圈画诗句中能感受到快乐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扑腾一声人影碎了”从听觉、视觉感受到提起鱼竿的兴奋,“碎”字用得好,带给人一种畅快之感。
“水葫芦”“两排银牙”可以看出孩子们经常到江里游泳,自如的动作像一个个水葫芦。想象晒得黝黑的孩子乐得露出两排白牙,画面十分有趣。
一声欢笑能把雨珠抖落,“抖落”这个词很形象,好像这突然的笑声让树林吓了一跳,抖落下好多雨珠……
2.分别在三首诗中找到比喻的运用修辞的诗句。
山溪像玉带;孩子们像鸭群,像水葫芦;蘑菇像斗笠,斗笠像蘑菇。
带着想象读这些诗句,把感受有语气地朗读出来。
【设置意图】通过重点词句和意象的理解,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欢乐童年生活。
环节四:背诵课文,指导书写
1.背诵《溪边》。
2.理解生字字义,指导书写“拨”“爽”。
“爽”在古时候,从大从火,是一个正面伸臂站立的人,两腋下对称各有一盆火,因此,“爽”最早是明亮的意思。由光线的明亮到地势的开朗,身体的畅快,性情的爽朗,词义做了引申。出示图片“爽”。
“爽”是镶嵌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然后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写“ ”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最后两笔是撇和捺,撇要从竖中线上起笔,略长,捺要舒展。
“拨”在课文中“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拨”是一个简化字,和废、泼是一组字。“拨”的繁体字写作“撥”,左边的“手”,表示着手治理;右边的“發”,字形中有弓,有手,就是开弓射箭的意思,表示治理要达到目的目标。所以“拨”的本义是治理,从“治理”引申为“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如拨动。
在书写时,要注意区分“拨”和“拔”,笔画不要写错。
第二课时
环节一: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溪边》。
预设:
《江上》——我看到一群孩子像小鸭子跳进水里,听到他们拨水、拍打和欢笑声,感受到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林中》——我闻到了松树的清香,看到了开放的山花,听到了阵阵欢笑,感受到了童年的幸福。
【设置意图】学生通过句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融入想象和生活体验进行理解表达。
环节二:古今共赏,强化主题
1.读诗歌中对情景的描绘,感受语言美。
2.读《街头》《花前》《树下》,多读读感受到美感的诗句。
3.结合本课及所学古诗,迁移古诗中的童年生活。
预设:袁枚的《所见》和《林中》有相似之处,都是孩子在树林里游乐的情景;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和《溪边》的都是描写小孩子钓鱼的情景;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和《江上》有相似之处,作者看到的孩子在水上淘气、玩耍的情景……。
【设置意图】扩展《童年水墨画》的其他三首诗,目的让学生增强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不必做过高要求,读一读感受到快乐即可。
与同主题的古诗相关联,有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迁移,形成多元素材理解同主题的理念。
环节三:扩展阅读,体会不同诗歌风格
读《写给老菜园子的信》,小组讨论,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它和《童年的水墨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写给老菜园子的信》
王立春
春雨要是不来
老菜园子就搂着种子们
坚决不发芽 等待春雨
屋硕上的炊烟
希望南风来给梳成背头
等待春雨
小桃树希望自己
被淋成落汤的小鸡
等待春雨
矮矮的垄沟
希望自己能打起饱嗝
老菜园子哟
你脾气再倔
喝了春雨的种子们
还能忍住自己
不发芽么
预设:这首诗也是写童年生活的;诗歌中以第一人称叙述,小孩子把她的菜园子当朋友,和她聊天;这首诗很幽默,阅读时能感受到快乐……。
【设置意图】王立春的儿童诗独具风格,让学生在对比读中感受不同风格诗歌所呈现的童年生活。
环节四:自主观察,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占格特点。
2.指导书写生字“染”“墨”。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
染,会意字,古代有好多颜料都取自于植物,染色的时候也得染好几次才能染好,染料需要经过水来溶解,稀释,然后才能使用,所以篆文的时候从九,表示要染很多次,从水。从木,要表达的就是,颜料从植物中提取。
注意:“染”是上下结构,不要多写一笔,把“九”写成“丸”。
“墨”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占格,土字底的最下面一横要长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设置意图】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自主观察和评价书写的能力,易错和结构较难字需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溪水 欢乐 难忘
林中采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