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6-01 06:4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标根据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知道经济建设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相统一。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已经有了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的认识,同时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学生的看图、读图、用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对地图的理解来学习,并且能从图上得到有用的地理信息。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根据地理环境间的相互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来判断、分析某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所以本节课安排小组活动,通过相互讨论得出水土流失等现象形成的原因。
中学的求知欲很强烈,在教学中运用引导性的语言和启发式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开发与居民生活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同时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相关
图片。
师:图示反映是我国那个地区的风貌
生:(课根据实际经验判断出黄土高原。)
师:高亢的秦腔、飒爽的腰鼓、美丽的窑洞和雄浑的黄河,这
些都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黄土高原的秀美风光,感受那里淳朴的
民风民俗。
板书: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开发和居民生活
二、教学过程
(过渡)首先我们通过地理位置、地理范围、气候特征和地表
形态等方面来学习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概况。
板书:一、自然地理概况
(出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图)
师:请同学们通过地图来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板书:1.地理位置
(1)地区方位:(黄土高原地区位于中国华北地区西部,居于
内陆。)
(2)半球位置:(北半球中纬度,东半球。)
(3)相对位置:(北临内蒙古高原、西临青藏高原、东临华北
平原、南临秦岭。)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地图,在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
(1)黄土高原地区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以内:
(以南、以北、以东、以西)
(2)黄土高原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包括、和、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
师(总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面积约50万
平方千米,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出示气候资料图)
师:同学们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资料图判断黄土高原地区属
于什么气候呢?有着怎样的气候特征呢?
板书:3.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生:黄土高原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主,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集
中,多暴雨。
师: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黄土高原地区的土质会呈现怎样的特
征呢?
板书:4.黄土高原的土质特征
师生总结:黄土结构节理发育,土质疏松,裂隙较多,直立性强。
师: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造就了黄土高原地区呈现了地图
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类型。
板书:5.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类型
师:在这样的气候和地形的综合条件影响下会形成怎样的地表形
态和地貌形态呢?
(1)地表特征:黄土高原平均海拔约1000 ( http: / / www.21cnjy.com )~20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千沟万壑、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2)地貌形态: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
(课件展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并加以文字说明)
在黄土高原上,塬是指平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土高地,周围为沟谷所环绕,是高原表面受流水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地貌。面积较大者如陇东的董志塬、陕北的洛川塬。黄土塬地势坦荡,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梁是指长条形的黄土高地,峁是指孤立的黄土丘。梁和峁通常是共生的,形成黄土丘陵,其中沟谷纵横,流水深切。梁、峁地形支离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展示黄河图片)
师:欣赏黄河图片,雄浑的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喝水变
的浑浊,原因是什么?
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板书:6.水土流失
(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来分析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生: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
(展示相应图片)
师:黄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对地表的冲刷 ( http: / / www.21cnjy.com )厉害,在这一时期的产沙量可占全年产沙量的80%。
师:那水土流失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1)加剧当地水土资源紧缺,土壤生产力下降,加剧旱灾。
(2)加大河流泥沙含量,导致下游淤积加重,河床抬高,加剧
洪涝灾害。
(过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特有的传统地域文化。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居住环境、饮食文化和交通方式三方面来感受黄土高原上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板书: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1.居住环境
师: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当地居民的主要方式是窑洞。
读“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设疑: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开凿窑洞做民居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
些?
生: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有直立性;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比较干燥。
追问:你知道以窑洞做民居,有什么优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吗?
生:传统窑洞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良田。
问:以窑洞做民居,有哪些弊病?
生:光线不足,阳光不能照进窑洞,窑洞内通风条件差,空气质量不好,雨季容易倒塌,危及人们安全。
师:传统的窑洞再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存在一些弊病,那么通过经济的发展黄土人是怎么来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的呢?
(展示新窑洞图片)
师:历史的今天,黄土高原地区注重对传统窑洞的改良,多采用
新型建材,注重空间分隔,不仅继承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窑洞的优点,而且通过增设采光、通风装置,妥善解决了旧式窑洞内部阴暗潮湿的不足。新式窑洞群立面美观,富有现代气息。
2.饮食文化
(展示山西、陕西的刀削面、拉面,山西的醋的相关图片)
师:通过图片可看出,黄土高原当地居民以面食为主,原因是什
么呢?
生:当地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师: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因此当地居民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同时还有一些杂粮,菜肴较为简单,常用咸菜、辣椒佐食。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黄土人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变的更为丰富,当地推广种植了杂交玉米、杂交高粱和高产马铃薯等,食物日趋丰富,鱼肉蔬菜日趋丰富。
(展示相关图片)
活动:昨天让同学们回家后,看看自家的醋的产地,都是哪里呢?以哪里居多?
生:山西。
(展示山西老陈醋的图片)
师:山西人喜食醋的习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深深地扎根于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之中。
问:大家想一想,对于山西人喜食醋这种生活习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当地环境关系的分析,玲玲认为山西人喜面食,尤其是各种杂粮面食。饮食中常用醋来调味,既可口,又助于消化。而贝贝认为山西的饮用水碱性较重,有利于身体内的酸碱平衡。
玲玲、贝贝的说法有道理吗?你还能作进一步的补充吗?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交流会回答。
3.交通方式
师:在历史的昨天黄土高原上人们的出行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生:交通工具以马、驴为主。
(课件展示相应图片)
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的今天在黄土高原上修建了许多的
铁路和公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让老百姓的出行变的更加方便。
(同时出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在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你知道黄土高原的哪些传统文化?请把你了解的内容介绍给同学。
(同学分享后,课件展示图片)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黄土高原的昨天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状态,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发展落后。而在历史的今天,居住在黄土高原深处的居民也可以通过电脑、收手机等与外界保持联系。相信随着黄土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那么为了他们的明天,黄土人在进行着怎样的努力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土人为改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各种努力。
板书:三、区域的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师:当地居民要想改善生活环境,那他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生:水土流失。
追问:那怎样来解决?
生:(分组讨论)
师生总结:黄土高原地区十分重视环境整治与生态重建工作,针对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如:
宏观:①控制人口增加,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态移民。
②压缩农业用地,建设基本农田。
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建设防护林。
④改善天然草场植被。
⑤搞好矿区的土地复垦。
微观:——小流域综合治理:
①工程措施——平整土地;缓坡修筑水平梯梯田;打坝建库,拦
泥蓄水。
②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封坡育林、育草;农业技术措施
——建设林粮间作、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改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
活动:黄土高原广大群众称赞淤地坝“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视其为“粮囤子”和“钱袋子”。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课件展示相应图片)
阅读:课本103页“高原绿了,农民富了”。
师:有人说,黄土高原蕴藏着巨大的宝贝,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呢?
生:同意,因为在黄土高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资源。
师:黄土高原地区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的煤炭基
地,陕西的煤炭与油气基地,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这些地区在发展经济是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过渡)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使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
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关中—天水经济重点开发区;
2011年国家把西安咸阳高新区确定为国家级高新区;
2012年设立国家级兰州新区。这些有力的措施加快了黄土高原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而那里的人们正享受着现代化城市文明带来的种种便利。
(展示黄土高原现代化城市风貌)
课堂练习
课本104页活动2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黄土高原的区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与居民生活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貌类型,知道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着水土流失这一严峻问题,同时当地居民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对家乡进行着积极的努力。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我们看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在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随着黄土高原地区区域发展的进一步巩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还会进一步提升。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2.地理范围
3.气候特征
4.土质特征
5.地表形态与地貌类型
6.水土流失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居住条件
饮食文化
交通方式
传统
现代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生态环境
经济建设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