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3 22: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文言文,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语言运用: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思维能力: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审美创造: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两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两小儿是怎样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2.初步感受辩论,尝试用具体实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意”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开启了“循思辨之路 探表达之妙”的主题活动,要让同学们学会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并能把这个方法运用在自己的辩论之中。为了让大家都能在“口语交际”板块儿的辩论赛中发挥得更加出色,我们要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去看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读——《两小儿辩日》。
二、初读文言,理解辩题
1.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字?“辩”的意思是?从课题来看,这场辩论的辩手是谁?在围绕着什么展开辩论?
(板书“辩” “小儿甲 小儿乙” “太阳”)
2.同学们拿出课前导学单,反馈第一、三部分的问题:
①有哪些字音特别容易读错,需要提醒你的同伴注意的?
②你有什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方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生反馈,师相机提示“孰为汝多知乎?”中的通假字“为、知”的读音)
师范读,生自读,齐读。
生总结自学文言文的方法。
预设: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借助插图、结合生活经验……
生反馈导学单中难理解的句子的意思,说说整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生本教育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在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搭建一个支架——前置性预学,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在本环节,前置运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将课前“导学单”作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意思,发现疑问,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查阅相关资料……预学任务主要放在课前进行,让学生有一个提前思考的过程,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二:探——“理”的寻思
1.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两小儿的观点,用波浪线画出观察到的现象,用 双横线画出两小儿各自的依据。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归纳。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晨近,午远。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远者小 近者大
小儿乙 晨远,午近。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 远者凉
(板书:“晨近午远”“远小近大”“晨远午近”“远凉近热”)
分别分析“车盖”与“盘盂”、“沧沧凉凉”与“探汤”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肯定“远者小、近者大”以及“近者热、远者凉”的道理。
3.如果两小儿说的都有道理,那么同一个太阳,为什么在他们看来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呢?
结论:观察的角度不同,对待事物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从视觉上来看,近的大,远的小;从感觉上来说,近的热,远的凉。
4.虽然两小儿观察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有一个共同点,谁发现了?
师:两小儿都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都有具体事例作为支撑。
5.以看见的事实为依据,以常理做推论。请大家把他们的思维过程送到这段话里:
“小儿甲看见 的现象,想到 的依据,得出 的观点;小儿乙感觉到 ,想到 的依据,得出 的观点。”
总结:我们发现原来这场辩论不是在胡说,两小儿各自以看见的或感受到的事实为证(板书:事实为证),而让自己的辩论更加——(板书:有理有据)。
设计意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架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可以有序展开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本课在聚焦两小儿“辨斗”这一内容时,设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针对思辨性文本着重要突破的“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的重点,借助表格与句子,还原两小儿如何“以现象为依据,以常理做推论,得出观点”的思维过程,助推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与推论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孕育高阶思维,落实“重证据、负责任”的表达,发展理性精神。
任务三:辩——“趣”的体验
1.师生角色扮演,还原“辩斗”场景。
学生总结想要胜出辩斗的“秘笈”。
师相机总结:
秘笈一: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秘笈二:神情坚定,气势十足;秘笈三:声音洪亮,语速加快……
动作指导:步步逼近,双手叉腰,手指天空,双手摊开……
辅助词:①非也,非也!②非然也!③此言差矣!……
2.根据“辩斗秘笈”,小组间进行辩斗。
3.两名同学上台辩斗,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在理清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后,本环节设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安排模拟辩斗:“师生辩斗”后通过讨论评议得到“辩斗秘笈”;“组内辩斗”强化语言迁移运用;“生生辩斗”创设情境促进思维发展。通过三个子任务展开情境诵读,深化理解,进一步了解辩论的注意点:有理有据、观察思考、言行辅助。激烈的辩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情境化品读中逐步感悟故事蕴含的哲理。
任务四:拓——“法”的运用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着两小儿初步学习了“用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辩论法宝,要想在辩论中更胜一筹,除了刚才的“辩论秘笈”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会用事实和常理做支撑,让自己有理有据。
在“口语交际”中有这样一个辩题:“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练字”。接下来就请大家拿出助学单,选择自己的观点,并写出事实做依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辩论主题 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练字
我的观点
我的理由(以具体事例做依据,最少写出两条)
2.小组内先进行交流,再上台进行辩论,同学们按照评价量规评出“最佳辩手”
3.看来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会了两小儿这种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让我们再回到两千多年前的辩斗现场,再次齐读课文,尝试背诵。
4.“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为何不能决?引出研学单作业。
设计意图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是课堂的延伸,围绕主题任务展开学习,勾连单元统整要点,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体验的情境,改变学生原先被动学习的状态,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把习得的要点进行更进一步的实践,从而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
课后研学单作业:
查资料,了解科学知识,替孔子来为两小儿进行评判。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甲 晨近午远 近大远小
乙 晨远午近 近热远凉
事实为证 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