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统编(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件】(24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义教统编(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件】(24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4 05: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新课导入
明朝:1368年―1644年
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朝末帝崇祯
开局一个碗
结局一根绳
探究新知
1.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和材料,归纳明朝政治腐败的表现?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材料: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主要有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和阉党之争。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造成了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局面。
表现


探究新知
2.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概括明朝政治腐败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材料二: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忧。
这幅画描绘了二十四个流离失所的难民形象,通过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因政治腐败和朝政荒废导致的难民流亡和民生凋敝的凄惨景象 。
影响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3.阅读教材内容,梳理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和结果。
田赋
(以田亩计税)
徭役
(以人口计税)
杂税
计入田亩
用银两收税
领域 措施 效果 结果
经济
政治 军事 ①经济
②政治
结果
时间
人物
实行“一条鞭法”
整顿吏治
巩固边防
社会矛盾缓和
政府税收增加
政令上通下达
边境稳定
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
“一条鞭法”影响
③军事
探究新知
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将原本分散的各种税收和劳役,如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为一项计入田亩,一律用银两征收,大大简化了税收体系,因此被称为“一条鞭法”。
探究新知
体现了东林书院的学风,即读书治学要经世致用,关注现实生活,提倡重实践、讲实用的实学精神,反对空谈误国。
探究新知
1.阅读教材内容,概括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起义)
的原因(背景)。
根本原因
直接
原因
探究新知
李自成(1606—1645)塑像
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这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
探究新知
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阅读教材内容,梳理李自成起义的过程。
探究新知
2.阅读教材内容,梳理李自成起义的过程。
朕自登极十七年……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史纪事本末·甲申之变》
崇祯帝(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译文|
杀了牛羊,备好酒水,打开城门迎接闯王,闯王来了就不用缴纳粮食了。
早上求1升粮食,晚上求1合粮食,最近穷苦人活不下去了。早早打开城门拜见闯王,一 定让全家老小都高兴。
态度:广大民众对李自成起义军是支持拥护的态度。
原因: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不得霸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因此得到广大贫民的热烈拥护。
探究新知
  明初,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
女真等部。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
严重威胁明朝东北。
  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
清,继续进攻明朝。
明朝形势图(1433 年)
1.识读《明朝形势图(1433 年)》,结合内容,梳理明朝与女真(满洲)的关系。
探究新知
2.阅读教材内容,梳理满洲兴起的过程。。
清太宗·皇太极
清太祖·努尔哈赤
1636年
探究新知
1644年4月的形势图
吴三桂为明辽东边防部队将领,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后,吴三桂几乎成为挽救明朝的“唯一救星”。李自成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吴三桂家产被抄,家父被捕,爱妾陈圆圆被俘,“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李自成彻底决裂,引清军入山海关,联合清军夹击李自成。
探究新知
3.阅读教材内容,梳理清军入关的过程。。
李自成起义结果
探究新知
阅读教材内容,概括清朝巩固对全国统治的措施。
巩固
统治措施
政治
思想
文化
材料一:面尊明太祖,封建其后(分封他的后人),以减少汉族的反感。圣祖(康熙)南巡,每过南京,必向明太祖陵致祭……
材料二:满族统治者进入北京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接着又以孔子的后人“仍袭封衍圣公”;一六四五年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头衔,多尔衮并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
军事
探究新知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质疑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表达了敢于反抗压迫的勇气。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体现了他们对旧王朝的否定和对新秩序的期待。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军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南宋钟相、杨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体现他们对于贫富差距的强烈不满。
元末红巾军起义时传播的民谣是“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体现了农民阶级推翻元朝政权的强烈愿望。
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体现了农民无法忍受明末赋役沉重、土地兼并的残酷社会现实,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的要求。
这些口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农民阶级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不公和政治压迫的反映。通过这些口号,我们可以窥见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人民的愿望。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探究新知
正黄旗
正白旗
正蓝旗
正红旗
镶黄旗
镶白旗
镶蓝旗
镶红旗
课堂总结
政治腐败
与张居正
改革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政治腐败:朝政混乱、法纪松弛、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明朝的灭亡和
清朝的建立
张居正改革
措施:推行“ 一 条鞭 法”、整顿吏 治、巩固边防
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张居正去世后,改革举措大多废止
结果: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满洲兴起 和清军入关
清朝对全 国的统治
背景:明朝政治腐败、赋税沉重;陕北 连年灾荒
过程: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迅速壮 大;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清军入关: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
1635年,皇太极定族称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时间:1644年,清朝开始建立全国性政权
统治方针
政治: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推崇儒家学说
军事:陆续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
1.一条鞭法属于下列哪一个变法与改革的内容( )
A.戊戌变法 B.商鞅变法 C.庆历新政 D.张居正改革
2.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记载:“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 )
A.“均田免粮” B.八股取士 C.均田制 D.井田制
3.“君王死社稷”指明朝灭亡时,崇祯帝至死不离,自缢于煤山。下列与明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
A.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加派苛捐杂税 B.李自成起义、攻陷北京
C.政治腐败、朝政混乱 D.吴三桂降清、清军人关
D
课堂练习
A
D
4.历史课上讲了这些词:女真首领、八旗制度、举兵反明。与这几个词有关的人物是( )
A.朱元璋 B.努尔哈赤 C.耶律阿保机 D.吴三桂
5.清军人关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孔子后人“仍袭封衍圣公”。1654年,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头衔,多尔衮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地域文化的差别 B.增强了统一国家的凝聚力
C.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课堂练习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