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两小儿
辩日
新课导入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
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
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他们为什么争辩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选自《孟子·告子上》的《学弈》。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与另一位古代思想家孔子合称为“孔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知识锦囊
孔子
《列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之一,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著。《列子》内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一些为人熟知的寓言故事,如“纪昌学射”“愚公移山”皆出于此书。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经典诵读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出节奏
读一读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dòu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两小儿辩日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 为 汝 多知乎?”
yú
cāng
shú
rǔ
wéi
wéi
wèi
读出节奏
试着自己划分节奏,然后自由读,读出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合作译文
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借助注释,
合作译文
合作学习
1.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大意。
(每个小组至少选择其中一句进行翻译)
2.说说《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任务一
②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③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①两小儿辩日
我们小组选择第( ) 句,这句话的大意是:
成果检验
①两小儿辩日
争辩
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
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
②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辩斗:辩论,争论。
①游:游历。
③故:缘故,原因。
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③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①以:认为。
②去:离。
③日中:正午。
④初:刚刚。
大意: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及:到,到了。
③盘盂:盛物的器皿。
①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大意: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④为:是。
⑤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沧沧凉凉:寒凉。
②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大意: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炎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①决:做决定,做判断。
②孰:谁。
③为:同“谓”,说。
④汝:你。
⑤知:同“智”,智慧。
大意: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
请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整篇故事的内容。
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炎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
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
任务二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短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孔子东游遇见_________,他们在辩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孔子也没能给出科学解释的故事。
两个孩子
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
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探究观点,
领悟道理
合作学习,探究观点
合作学习
1.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是什么?
2.请找出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和相应的依据。(完成表格)
3.说一说两个小儿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4.两小儿能够驳倒对方的观点吗?为什么?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小儿乙
1.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是什么?
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
检验成果
早上的太阳
中午的太阳
傍晚的太阳
2.请找出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和相应的依据。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远者小而近者大
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小儿乙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
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3.说一说两个小儿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一个小孩以视觉效果为依据,通过早晨和正午时太阳的大小差别来说明观点;
(1)根据视觉判断
另一个小孩则以对温度的感知为依据,根据早晨和正午时太阳给人的冷热差别来说明观点。
(2)根据感觉推论
4.两小儿能够驳倒对方的观点吗?为什么?
因为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有事实和常理作为支撑,所以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说服对方,孔子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不能
再读一读
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
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仅从两个小孩的话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个小孩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交流讨论
课文没有描述孔子“不能决也”时的神情,请你发挥想象,再现孔子当时的表现。
想象画面
示例:孔子沉吟良久,思来想去,还是没有一点儿头绪,他只好两手一摊,笑着说:“我也不知道你们谁说得对。”
小组合作
交流讨论
感受精神领悟道理
交流讨论,领悟道理
合作学习
1.学完文言文,你认为可以从两小儿身上学到什么优点?
2.学完文言文,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检验成果
1.你认为可以从两小儿身上学到什么优点?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大胆质疑
说话有理有据
2.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实事求是
谦虚谨慎
3.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要像两个小孩一样有探索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
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讨论探究
读了《两小儿辩日》,联系自己的生活,你想到些什么?
学无止境,就算是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我们要不断学习。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习两小儿善于思考的精神,对所学的知识要多思考,多问为什么,不要盲目相信权威。
总结课文,结构梳理
拓展阅读,
课堂演练
总结拓展
课堂小结
《两小儿辩日》围绕 的问题,两个小儿争持不下,连孔子也 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儿 ,说话有理有据,也表现了孔子 、 的态度。
无法裁决
善于观察
谦虚谨慎
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
实事求是
结构梳理
日始出——近
日中——远
日初——远
日中——近
两小儿辩日
一儿
一儿
远小近大
近热远凉
多观察多思考
观点
依据
背一背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一儿
一儿
日始出——近
日中——远
日初——远
日中——近
远——小
近——大
近——热
远——凉
根据表格背一背
拓展延伸
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
这是由视觉的误差产生的错觉。首先,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的背景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作为背景,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就显得大些;中午时,背景是万里晴空,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视频讲解
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道理
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更近?
拓展延伸
孔子名句节选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温故而知新。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情景表演
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一读两人的对话。
师生交流生活中与人争论时的语气、语速,共同梳理出朗读的要求:读出与人争辩时说话语气比较强硬、语速快、声音高等特点;通过朗读突出表现观点尖锐的关键词;可结合神态、动作读一读。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2.搜集关于孔子的名言和故事,和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