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美丽的中国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大小不等的区域?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却比较少。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口众多的中国 在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东方与西方。各地的地理特色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无论是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带。还是长江流域的黄河流域。在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上都明显不同。地区差异显著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四大地理区域图 东北平原。中国最大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介于北纬40°25′~48°40′。东经118°40′~128°。南北长1000多千米。东西宽300~400千米。总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平原东西两侧为长白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南端濒辽东湾。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有大陆性和季风型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温暖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土壤松嫩平原中、东部。主要为黑土。分布于山前台地和平原阶地上。从北向南呈弧形分布;松嫩平原西部主东北平原要是黑钙土、草甸土。在辽河平原主要分布有草甸土-潮土。砂土的分布以平原西部最广。滨海有盐土、沼泽土。土地资源和石油资源是东北平原最具优势的自然资源。 东北平原 探究一1.你认为家乡哪些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2.为因地制宜的发展家乡经济提出你的建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交通……)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发挥自身优势。取得更大效益。探究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江都。终点在天津。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西线工程将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西北地区)。即从长江上游将水调入黄河。中线工程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主要向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四省市供水;重点向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供水 。 意义: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促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的经济增长。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程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①解决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因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②使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③给工程沿线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④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生态问题。1、发展中的大国 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2002年也超过了7%。超过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日、德、法、英。居世界第6位。2002年经济竞争力居世界第3位。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2001年上升了两位。居世界第31位。
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但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说明我们国家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二、在世界中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或称“永续发展”是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先诠释的观念。WCED在报告中。定义可持续发展为: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之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说一说:
我们应该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永续发展美丽的中国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只需系统综合介绍,重点向学生灌输如何在世界中求发展,以及走可持续发展的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基本国情
教学导入
过渡式导入:能否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关键之一在于是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
课堂活动
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归纳:“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想一想,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你知道我国具有哪些基本国情吗?”教师鼓励学生归纳出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国情。
归纳:自然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理环境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文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和人均经济量较低;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区域特色
教学导入
方案①:图片导入:展示几幅分别代表我国沿海地区、沿边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景观图片,引导:这些图片代表的区域各具特色,你知道它们分别代表我国的哪些区域吗?
方案②:过渡式导入:我国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了解这些特色,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
教学过程
讲述:因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的差异,我国可以按照多种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均有各自的特色。我们以沿海地区、沿边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为案例,了解一下各自的区域特色。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说一说它们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征。
(2)想一想,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经济具有哪些突出优势?
(3)说一说,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
归纳:我国沿海地区海岸线长,拥有众多的良港,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沿海地区率先得以开发,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经济的核心地域,并对内地产生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我国沿边主要边境口岸,说一说,它们对当地发展经济有何积极意义?
(2)想一想,我国沿边地区发展经济有何突出优势?
(3)举例说明我国沿边地区应如何发展经济。
归纳:我国沿边地区少数民族相对集中,拥有壮美的山河和丰富的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沿边地区应积极利用边境口岸,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重庆、宜昌、岳阳、武汉、黄石、九江、芜湖、南通等城市,议一议,它们的地理位置的共同点是什么?具备哪些发展优势?
(2)找出郑州、西安、太原、呼和浩特、银川、兰州等城市,说出它们的地理位置的共同点是什么?想一想,这些城市所在地区具备哪些发展优势?
归纳:黄河、长江流经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灌溉着无数农田,连接了众多城镇。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众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全面地改善了黄河流域的对外交通联系。长江上、中、下游产业带的形成,加上黄金水道和诸多港口的建设,正使长江成为一条综合实力雄厚的产业巨龙。
中国与世界
教学导入
方案①:过渡式导入:我国沿海、沿边及其他地区的飞速发展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只有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流中,才有可能实现我国的快速发展,同时,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方案②:图片导入:展示我国代表参加联合国会议、我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我国举办奥运会、我国海军参与亚丁湾护航等图片,引导: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P.108“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材料,说一说,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何特点?你有何感想?
归纳:30多年来,我国积极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迅速,许多经济指标居世界前列,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高。
课堂活动
展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相关图片,要求学生说出我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后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归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主要经济成就:经济规模稳步提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贸易规模快速提升,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黄金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应对经济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制造行销全球;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中的积极态度和走向成熟;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不断壮大;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悄然更新的发展观念,如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
归纳:中国属于世界,中国正在阔步走向世界,全球化指数不断提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导入
方案①:过渡式导入:近几十年来,我国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了“中国奇迹”,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要想更进一步地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方案②:图片导入:展示几幅我国不同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图片中的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要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课堂活动
说一说,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破坏?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归纳: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们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完成P.109“活动”。
归纳:国家明确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从源头上逆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创建美丽中国共同努力,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活动2【作业】习题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习题
一、读2011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前5位国家比较表,完成1~2题。
国家
美国
中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GDP(亿美元)
150940
73185
58672
35706
27730
人均GDP(美元)
48442
5445
45903
43689
42377
1.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
A.第1位
B.第2位
C.第3位
D.第5位
2.我国人均GDP远低于美、日、德、法,这说明了
A.我国人口数量较少
B.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C.我国经济规模较小
D.我国居民消费量较大
二、读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图,完成3~5题。
3.长江中游产业带的核心是
A.长沙
B.武汉
C.重庆
D.南京
4.图中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拥有“率先开发”、“海岸线”、“沿海开放城市”等区域特色的是
A.江苏、上海
B.安徽、江西
C.湖南、湖北
D.四川、重庆
5.长江上游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水土流失
D.海洋污染
活动3【作业】习题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习题
读我国各干湿地区的面积比例表,完成1~2题。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面积比例(%)
32
15
22
31
1.我国从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地区的变化方向是
A.从南到北
B.从北到南
C.从东向西
D.从西向东
2.我国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湿地破坏
C.石漠化现象
D.草地退化
读重庆市及其附近地区略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示地区地理特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
B.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C.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
D.位于边境地区,有利于发展边界贸易
4.重庆市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光照强,太阳能丰富②临近海港,对外贸易便利
③水、天然气等资源丰富④水运和铁路交通便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活动4【作业】习题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习题
1.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
A.2000年
B.2001年
C.2008年
D.2010年
2.我国积极融入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这有利于
A.出口更多的能源,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B.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促进自主创新
C.促进大量移民,控制人口数量
D.转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下列发展方式中,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A.先污染,后治理
B.边污染,边治理
C.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D.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4.我国与美国相比较,相似的地理特征有
A.主要河流的流向基本相同
B.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C.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
5.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种植
B.四川盆地发展热带作物生产
C.海南岛大力发展棉花生产
D.内蒙古高原适度发展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