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4 09:5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第七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内的日升昌票号是我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
始建于战国初期,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
周口店遗址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的发现地。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大型住宅。其造型奇特,多为方形或圆形环楼。
我们伟大的祖先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它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成了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快来和同学们分享你了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习作要求:
有目的地搜集和整理资料,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选择合适的资料,围绕选择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特点介绍。
重 点
难 点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部分)
建筑类
颐和园 福建土楼 苏州古典园林 长城
遗迹类
殷墟 土司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景观类
泰山 黄山 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 庐山国家公园
工程类
大运河 青城山——都江堰
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一个感兴趣的介绍
根据你想要介绍的方面搜集资料
地理位置
建造时间
地位
历史变化
著名景观
文化价值
颐和园
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一个感兴趣的介绍
颐和园
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景或物,突出其特点
长廊——设计巧妙
仁寿殿——雄伟气派
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精致独特
行文模板
提纲示例
北京故宫
标题
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整体建筑金碧辉煌,故宫博物院内更是收藏了数不尽的珍宝。
点明要介绍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位置、地位和主要特点
开头
(建筑面积)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太和殿是北京故宫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故宫博物院藏品)故宫博物院收藏了180余万件(套)文物,堪称艺术的宝库。
从不同角度详
细介绍世界文
化遗产的特点
中间
北京故宫,这座古代宫殿的经典之作,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蕴含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总结全文,表达赞美
结尾
好标题先声夺人
标题可以以本次习作的话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命名;也可以直接点明要介绍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什么,如《敦煌莫高窟》《大运河》等。我们可以拿与第二讲的提纲示例对应的获奖例文来分析:
【例】北京故宫
标题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要介绍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什么。
常用的命题方法
峨眉天下秀
苏州园林甲江南
黄山归来不看岳
巧用俗语命题法
东方巨龙——长城
“园林之母”拙政园
“沙漠明珠”敦煌莫高窟
巧用比喻命题法
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
中华古都之首——殷墟
天下第一山
意义、特点命题法
好开头引人注目
本次习作要求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头可直接点明介绍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什么,也可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引出写作对象,还可以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其他基本信息。如,获奖例文《北京故宫》是这样开头的:
【例】 中国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北京故宫。它位于北京市中心,整体建筑金碧辉煌,故宫博物院内更是收藏了数不尽的珍宝。
开篇直接说明故宫的地位、位置以及主要特点(整体建筑、馆藏)。
常用的开头方法
歌词
引入法
“我在丽江等你,只要能与你一起分享这美丽,我不怕风和雨……”这首动人的歌曲所唱的便是丽江古城,它是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座古城之一,其风貌别具特色。
(选自获奖例文《云南丽江古城》)
我的家乡西安在古代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雁塔、钟楼、大兴善寺……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的还要数秦始皇陵兵马俑。
(选自获奖例文《秦始皇陵兵马俑》)
对比
衬托法
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部,有一座大山耸立鄱阳湖、长江之滨,相传殷、周间有匡姓兄弟结庐(修建房屋)隐此,因此得名“庐山”,亦称“匡庐”“匡山”。
(选自获奖例文《识得庐山“真面目”》)
传说
激趣法
好介绍引人入胜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的介绍是本次习作的主体部分,可以先概括其主要特点是什么,再围绕主要特点分别介绍。如,获奖例文《北京故宫》是这样介绍的:
【例】北京故宫1406年开始建设,到1420年建成,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成为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
在北京故宫的中心部位,矗立着三座宏大的宫殿,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具代表性。它是北京故宫内体量最大的建筑物,其建筑突出了梁、柱、檩(lǐn)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使用。这不仅简化了材料,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的建筑空间的效果。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北京故宫占地面积之广,建筑面积之大,以及其历史悠久。
通过介绍太和殿的建造手法,突出其体量大的特点。
太和殿也是北京故宫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屋顶采用重檐庑(wǔ)殿顶,在它的8条脊背上各装饰有10个走兽,其数量之多在现存古建筑中绝无仅有,即便是中和殿与保和殿,其屋脊上也仅有9个走兽。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lù)端、仙鹤和香亭。它们分别象征着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吉祥,长寿以及江山稳固。殿前的月台上陈设日晷(ɡuǐ)、嘉量各一,象征皇权;铜龟、铜鹤各一对,象征长寿。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太和殿至高无上的地位。也由此可见,不管是从建筑规制,还是装饰手法来看,太和殿都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而说到北京故宫,就不得不提到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故宫博物院收藏了180余万件(套)文物,这些文物包括了玉石器、青铜器、法书、绘画、漆器、家具等共25大类,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堪称艺术的宝库。进入其中参观游览,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鲜活与厚重。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显太和殿在北京故宫建筑中的地位之高。
运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直观地说明了北京故宫馆藏丰富的特点。
根据选材的不同,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世界文化遗产
外观结构
九层楼旁是大大小小的洞窟,大的洞窟可以并排走三个人,高将近三米;小的洞窟则需要猫着腰或蹲着慢慢向前挪动,或许还会有些磕碰。
(选自获奖例文《敦煌莫高窟》)
功能作用
土楼每层都有不同的作用。第一层是厨房与餐厅;第二层是粮仓,密封无窗,不但能够防范小偷,还防雨防潮,便于保存食物;第三、四层是人们的住所,这两层都开了窗,通风透气,住着很舒服。 (选自获奖例文《福建土楼》)
历史传闻
当年唐崖覃氏土司与龙潭田氏土司之间常年为争夺地盘而兵戎相见。为了平息战乱,龙潭田氏土司提出和亲之策,于是其女田氏作为和平大使,与唐崖覃氏土司结为夫妇。土司之间的战争也因此偃旗息鼓。 (选自获奖例文《走近土司遗址》)
修建过程
古时没有先进的科技,李冰父子考察三年后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至东岸的成都平原。李冰命工匠采用火烧山石再浇以冷水的方法,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一热一冷,反复数次至其爆裂。
(选自获奖例文《水利工程——都江堰》)
好结尾画龙点睛
本次习作的结尾,从结构上来说,一般要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从内容和主题上来说,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获奖例文《北京故宫》是这样结尾的:
【例】北京故宫,这座古代宫殿的经典之作,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蕴含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结尾自然收束全文,发出感叹。
常用的结尾方式
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去颐和园看一看,去感受一下那里的历史气息,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
(选自获奖例文《颐和园》)
发出
邀请式
古代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恢宏的奇迹,祖国的大好河山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它们的美,所以我们更要去珍惜这些古文明,热爱这些古文明!
(选自获奖例文《北京故宫》)
总结
抒情式
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全都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这个集多民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丽江古城,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呢? (选自获奖例文《走近丽江古城》)
意犹
未尽式
考场作文·必背好词和好句
描 写 风 景
郁郁葱葱 古木参天 枝繁叶茂
苍翠欲滴 重峦叠嶂 危峰兀立
波涛汹涌 一泻千里 粉妆玉砌
繁花似锦 连绵起伏 美不胜收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别有洞天 雕栏玉砌 布局紧凑
浑然一体 气势雄伟 精雕细刻
高大坚固 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描 写 建 筑 物
描 写 名 气 大
举世无双 家喻户晓 闻名中外
享誉世界 赫赫有名 声名鹊起
如雷贯耳 著称于世 名闻遐迩
大名鼎鼎 名噪一时 流芳百世
描 写 感 受
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神清气爽
心花怒放 沁人心脾 悠然自得
目不暇接 流连忘返 恋恋不舍
大饱眼福 令人叹绝 叫人心醉
词语
积累
好词
名家金句
(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选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散文)在黄山中,不但要低头看山,还要面面看山。因为方向一改变,山的样子就不同,有时竟完全两样。例如从玉屏峰望天都峰,看见旁边一个峰顶上有一块石头很像一只松鼠,正在向天都峰跳过去的样子。这景致就叫“松鼠跳天都”。然而爬到天都峰上望去,这松鼠却变成了一双鞋子。 (选自丰子恺的《黄山印象》)
获奖佳句
太和殿是紫禁城的“心脏”,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写法亮点:运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
在晚清政府腐朽的统治之下,引来了一场浩劫,昔日你为之自豪的壁画、经书等珍宝被列强盗窃、掠夺,让你珍藏的宝藏流散他乡,你一定在号哭吧!
(写法亮点:妙用拟人,加深情感表达)
据记载,秦始皇当年使用了近百万的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先进的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且工程就修筑在崇山峻岭、峭壁深壑之间。(写法亮点: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突显其规模宏大)
1
福建土楼
结尾
总结全文,表达赞美 体现了客家人的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
开头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福建土楼的位置、主要特点、地位
中间
历史悠久
规模宏大
风格独特 承启楼极具代表性
福建土楼的主要特点
福建土楼
直入主题,介绍福建土楼的位置、主要特点、地位,一目了然。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于龙岩市、漳州市境内,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hānɡ)土民居建筑。
福建土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当时北方战乱不断,寻常百姓深受其害,于是,不少北方人进行南迁,来到了福建地区,居住下来。为了安全,众多人家聚集生活在一个院子里,这就是最初的土楼。到了明清时期,许多发迹的官宦之家,也来此兴建土楼,也有不少人为躲避战乱来此安生。之后由于经济
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土楼又继续扩大规模,同时建造类型也变得多样化。如今,福建土楼群主要集中在龙岩市永定区,现存土楼23000余座,遍布全县。
福建土楼外墙多采用厚1米以上的夯土承重墙,可抗震防火。内部为木构架,三至五层不等,当中为空院或有厅堂、祖堂。外形多为方形或圆形环楼,圆形环楼可多达三环,外环一般四层,内两环一层,最大直径可达70余米,房间总数可近400间。环楼通常第一、二层对外不开窗或开竖缝形小窗,作厨杂、储藏之用。第三层及以上作居室,可开窗通风。
介绍福建土楼的来源,展现其历史悠久的特点。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福建土楼的规模宏大。
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高头镇高北村的承启楼就极具代表性,它是土楼群中最负盛名的一座,有“圆楼之王”的美誉。承启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近300米。楼梯4部,房间400个。整座楼三环主楼层层叠套:外环楼高四层,每层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开间;第二环楼两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环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第四环楼是中堂。三环楼就像三员大将紧紧守护着中堂,庄重而又壮观。
土楼群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彩。
介绍福建土楼的建筑结构,并重点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展现了福建土楼风格独特的特点。
表达对福建土楼以及它的建造者的赞美。
本文在开篇介绍了福建土楼的位置、主要特点和地位,并围绕它的特点展开,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突显了福建土楼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全文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是一篇不错的说明文。
佳作颁奖词
2
苏州园林
开头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苏州园林的位置、主要特点、地位
中间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略写)
苏州园林蕴含文化内涵(略写)
苏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园林 拙政园(详写)
结尾
表达赞美 苏州园林景致的美与建筑设计的巧,令人惊叹
苏州园林
直入主题,介绍苏州园林的位置、主要特点地位。
通过介绍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及装饰,说明苏州园林构筑精巧、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在江苏省苏州市境内,有着一批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中国古典园林,总称“苏州园林”。园林宅园合一,构筑精致,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园林大部分属于私家花园,占地面积小,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无穷的景致,造园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小中见大和以少胜多等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并用大量的
匾额、楹(yínɡ)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艺术品来点缀园林,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
苏州园林最具知名度的无疑是拙政园,它不仅是苏州现存的最大的古典园林,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wù)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为中心,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园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
重点介绍拙政园的设计、布局,突显苏州园林的建筑设计精巧,以及宅园合一的建筑特色。
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边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sà)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样美的景致,这样精巧的建筑设计,怎能不叫人惊叹?
引用俗语,表达赞美。
本文介绍了在中国享有盛誉的苏州园林。小作者通过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清晰而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宅园合一的建筑特色,以及构筑精巧的建筑特点,使美景跃然纸上。
佳作颁奖词
3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中间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位置、来历、制作方法、地位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一号坑:最大,陪葬品最多
二号坑:布局复杂,兵种更齐全
三号坑: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
开头
“我”最喜欢的西安景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
结尾
表达赞美 兵马俑真不愧为人类的壮举
秦始皇陵兵马俑
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我”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喜爱。
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位置、来历、制作方法、地位,带领读者初步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提起千年古城西安,大家就会想到大雁塔、大兴善寺、华清池、半坡遗址等名胜古迹,而我却更喜欢壮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lù)。秦统一前就开始修建皇陵,当时的工匠奉命将俑、马的不同部位用陶膜翻出胎型,然后套合、粘接,再雕塑细节,最后彩绘,塑成一个个不同等级、兵种的将士形象,作为陪葬品放入皇陵东侧的大坑中。1974年以来,我国在此掘
出多个陪葬坑,出土了7000余件陶俑、陶马、铜车马等陪葬品,被认为是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如今展示在世人面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主要是一、二、三号坑。它们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其中一号坑最大,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有陶俑、陶马约6000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二号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这里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二号坑虽然不如一号坑大、兵俑数量多,但布局像八卦阵一样复杂,兵种也更加齐全。三号坑的规模较小,平面呈“凹”字形。坑内埋藏陶俑、陶马72件。有学者认为,它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
重点介绍三个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直观展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壮观。
在2000多年前,科技水平落后的情况下,秦朝工匠竟能打造出如此庞大的地下军队,不得不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兵马俑真不愧为人类的壮举!
表达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赞美。
小作者开篇运用衬托的手法,引出介绍对象——秦始皇陵兵马俑,并简单介绍了兵马俑的位置、来历、制作方法、地位,一目了然,让读者对兵马俑有了初步认识。接着重点介绍三个兵马俑坑,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壮观,使习作既全面又详细。
佳作颁奖词
4
黄 山
中间
黄山的位置、地位、主要特点
黄山四绝
奇松:生命力旺盛
怪石:形态各异
云海:位置不同,观赏到的景象不同
温泉:常年水温不变
开头
运用排比,引出介绍对象 黄山
结尾
表达赞美 黄山真是个奇妙而又美丽的地方
黄 山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简单介绍黄山的基本信息。
引用名家说过的话,突显黄山的景色独一无二,令人惊叹。
有一座山,它风光秀丽;有一座山,它耸立在东方;有一座山,它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它就是——黄山。
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赞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黄山最闻名于世的当数“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其中黄山松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且生命力非常旺盛,数量达到上千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迎客松,它的树龄已逾千年,依旧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一丛青翠的枝干横空斜出,好像伸开两臂,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且形象地体现出黄山松的“奇”。
黄山的松树“奇”,怪石更“奇”。黄山有名的怪石达200多处,形态各异。有的像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有的像一只猴子,正安静地蹲在山头望着远处翻腾的云海。最妙的一处是太阳升起时,那山上的奇石立刻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怪石的模样,活灵活现。
看了上面的介绍,你可能已经流连忘返,但如果你看了黄山的云,那才真能体会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
黄山的云雨很多,因此一年有两百多天笼罩在茫茫云海里。在不同的位置,欣赏的景色也各不相同。在山脚下仰望,是一抹抹彩云;到了半山腰处,四周便会云雾环绕,白茫茫的一片;到了山顶上,四面八方就成了云的海洋!仿佛双脚一点便可以腾云驾雾,游览四方。
承上启下,衔接紧密。
按游览顺序描绘云海的变化,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黄山的温泉水温常年在42摄氏度左右,有较高的医疗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温泉不断得到开发利用。1979年邓小平爷爷为其题词“天下名泉”。
啊!黄山真是个奇妙而又美丽的地方!
直抒胸臆,表达对黄山的赞美。
小作者按顺序依次介绍了著名的“黄山四绝”,通过举例子的方法,使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具体,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美景更加形象生动,字里行间抒发了自己对黄山的赞美之情。习作结构完整,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佳作颁奖词
5
你好,杭州西湖
结尾
总结全文,流露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中间
介绍西湖的位置、文化价值、著名景点
按游览顺序介绍西湖美景
柳浪闻莺、雷峰塔
曲院风荷
断桥残雪
开头
诗句导入,点明写作对象 西湖
你好,杭州西湖
引用诗句,点明介绍对象,增强习作的感染力。
概括介绍西湖的位置、文化价值、著名景点,说明西湖的美景独特,享誉中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美丽的西湖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与风景名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2011年6月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西湖风景美如画,今天,让我带大家一起领略西湖的文韵风骚。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三面环山,东临钱塘江,是我国第四十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西湖有着名闻遐迩的“西湖十景”,分别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
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这“西湖十景”各有千秋,组合起来更是美丽动人,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和谐地融入杭州西湖这一幅画卷之中,代表了西湖的十全十美。
我们从西湖的西北门进入西湖,沿着顺时针方向一直走,就会欣赏到醉柳如烟、黄莺飞舞的柳浪闻莺,以及传说中囚禁白娘子的雷峰塔,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那一湖荷花。
按照游览顺序依次介绍西湖的景点,使读者对景物有清晰的印象,仿佛身临其境。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曲院风荷的真实写照。硕大的荷叶绿得发亮,一片又一片,犹如与远处的天际连成一片。粉色还带点儿透明的花瓣已全部展开,面向太阳,静静地睡在湖面。几只蜻蜓在荷花上追逐玩闹,好不快活,玩了一会儿就向那天际飞去。远处一叶小舟驶过,湖面起了一丝涟漪,水波荡漾,在夕阳的照耀下,西湖的湖面光彩熠熠。
时至夜晚,天空不知不觉飘起了雨丝,我们也到了断桥残雪。断桥上熙熙攘攘,人们感触到雨丝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看到的景物,栩栩如生。
后纷纷撑起了伞,有印花的、仿古的、蓝底白花的、格子的……汇聚成一道色彩斑斓的风景线。在细细的雨丝中,青柳是绿的,荷花是白粉的,伞是花的,其他都是灰的,让我觉得这时的西湖有一种安详、和谐的美感。
这就是杭州西湖,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细雨绵绵,杭州西湖总是令人如痴如醉,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由来吧!
呼应开头,表达对西湖的喜爱。
这篇习作给人印象深刻,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小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讲述顺序清楚,有条理,表述生动,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西湖的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习作最后呼应开头引用的诗句,抒发感慨与赞美之情。
佳作颁奖词
6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结尾
再次表达赞美之情,强调长城的伟大、壮观
中间
长城的位置、长度、地位
长城的历史演变
城墙的功能
长城的文化价值
开头
比喻开篇,点明介绍对象 长城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点明了介绍对象,又表达了对它的赞美。
简单介绍长城的基本情况,给读者建立初步印象。
在中华大地上,有一条傲视群雄的巨龙——长城。
长城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西达新疆天山之麓,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筑,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长达万余公里,号称“万里长城”。它是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并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诸侯争霸,他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建造一段一段的城墙,但互不连贯。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内地各国原有的长城拆除,而将秦、
燕、赵长城连为一体,建成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犯。之后的历代统治者们持续对长城进行维护利用,或者修筑新的长城,发展至今,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历史丰碑。
长城城墙上有许多方形瞭望口和射口,用于射击和瞭望。打仗时士兵站在长城上射击和瞭望,身体会暴露在外,这些“口”能起到遮挡作用,帮助士兵大大减少了被敌人射中的可能。在长城上,每相隔200~300米就有一座城台,按照不同的用途分为墙台和敌台。墙台可用来迎击架梯登墙的敌人以
介绍长城的发展变革,体现其蕴含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重点介绍长城的城墙部分,说明其极强的防御功能。
为墙台和敌台。墙台可用来迎击架梯登墙的敌人以及守兵巡逻放哨;敌台则用来存放武器、炸药,以及为守城士兵提供休息场所。此外,城墙墙面上还有排水沟,可以排出城墙顶部的积水以保护墙身。
走近神龙沉睡的身躯,抚摸着历经风吹雨打的岩石,虽然岩石边缘已经发白了,但也不能掩盖它的光芒。长城不仅显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还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坚强毅力和聪明才智,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
通过对长城的赞美,强调长城的文化价值。
小作者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描写对象——长城,并表达对它的赞美。通过介绍长城的发展历史,说明其规模的宏大。通过详细介绍城墙的结构,强调了长城极强的防御能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佳作颁奖词
7
走近殷墟
结尾
总结全文,发出邀请
开头
开门见山,点明介绍对象 殷墟
中间
介绍殷墟的位置、地位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 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研究我国古代科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走近殷墟
直入主题,点明介绍对象。
介绍殷墟的位置、地位。
在我的家乡河南省安阳市,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那就是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商代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纹饰繁复,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王陵遗址出土的“后母戊(wù)”青铜方鼎最负盛名,方鼎高133厘米,重832.84千克,几乎相当于15个成年人的体重
总和,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据估测,铸造此方鼎所需要的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且在制造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代表了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其来源正是从殷墟出土的龟甲和兽骨上的刻字。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汉字已进入了成熟阶段。虽然汉字后来经历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但是甲骨文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直观且具体地说明了“后母戊”青铜方鼎的厚重,体现出商代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水平高超。
基本语法保留了下来,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甲骨上记录了不少关于天文、历法、农学、气象、医学的记录,为研究我国古代科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欢迎你来亲身体会殷墟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点明甲骨文具备的学术价值,反映出殷墟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殷墟,对很多人来说是神秘的代名词。小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读者走近殷墟,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在习作里,小作者带领我们观摩了代表着青铜文化最高水平的“后母戊”青铜方鼎,了解了甲骨文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让人意犹未尽。习作结构清晰,结尾意蕴深长,不失为一篇佳作。
佳作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