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专用)查漏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意思和文言文阅读方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专用)查漏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意思和文言文阅读方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4 15:0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查漏知识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思和文言文阅读方法
知识点一:文本和文体知识 1
知识点二:常用文言虚词 14
知识点三:文言文阅读知识 21
知识点一:文本和文体知识
教材文言文学习目标体系
教材体系 人文主题及课文 目标
必修上 第六单元:学习之道 《劝学》 《师说》 ①学会把握思辨性文本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②发展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逻辑、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必修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烛之武退秦师》 《鸿门宴》 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并结合当下思考其现实意义。 ②理解史传中体现出的智慧、观念,学会对历史叙事进行思辨性阅读,提高认知历史的能力。 ③比对分析,领会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史传散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手法。
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阿房宫赋》 《六国论》 ①结合相关背景,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中的现实针对性,抓住作者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赏析其说理艺术。 ②辩证分析作者的观点,分析论证过程及所用的论据,学会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思维习惯。
选择性 必修上 第二单元:百家争鸣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兼爱》 ①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经典文本中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 ②读懂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以及各自的言说风格,结合现实生活,汲取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
选择性 必修中 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 《屈原列传》 《苏武传》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①回到历史现场,品鉴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并进一步理解史家的历史观念和叙事艺术。 ②把握史论作品中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作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赏析其说理艺术。
文言文文本的文体类型及特征
文体类型 文体特征
政论文 针对现实,有目的地提出观点、见解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具有鲜明的观点和丰富的论证的文本。
史传文 也叫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相关的历史事件)、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和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特点:真实性、艺术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语录体散文 用语录形式写成的以记言为主的散文。特点: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传状 即传记和行状。传记,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行状是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特点:①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②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③选文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
碑志 大抵可分为纪功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墓碑文和讽讥碑文。特点:①篇幅短小精悍;②内容充实鲜明;③文辞简洁洗练;④材料真实有据。
序跋 作者陈述著作的主旨或经过,或是他人对著作的介绍。一般而言,“序”在书前,“跋”在书尾,合称“序跋”。特点:①思想内容表达的无限性;②体裁具有外现体与内隐体的双重性;③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性;④语言运用的情境性与得体性。
书信 人们互相交流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工具,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特点:①本于实用,托于审美;②形式自由,灵活多变;③情感真挚,个性鲜明。
知识点二:常见文言虚词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多以教材句子为例)
一、而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动词,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为了”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同“尔”,可译为“你”“你的”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固定 用法 既而,可译为“不久”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而已,通常放在句末,可译为“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用法和释义 例句
什么,哪里 ①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②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④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凭什么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何以:为什么 ⑥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何为:做什么
怎么、为什么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④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⑤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何则:为什么 ⑦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荆轲刺秦王》)——何如:怎么样 ⑧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奈何:怎么办 ⑨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奈何:为什么
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通假字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何:同“呵”,呵斥、斥责
固定用法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三、乎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语气词 表疑问,可译为“吗”“呢”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②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
表反问,可译为“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 (《荆轲刺秦王》)
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表停顿,可不译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介词 相当于“于”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形容词 词尾 可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副词 可译为“于是”“就”“这才”“才”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可译为“却”“竟然”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副词 可译为“只”“仅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②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可译为“就是”“原来是” ①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杨修之死》) ②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杨修之死》)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固定 用法 无乃,表揣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报任安书》)
乃尔,可译为“如此”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并序》)
五、其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人称 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自己(的)”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 代词 表远指,可译为“那”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孔雀东南飞并序》)
指示 代词 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语气词 表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还是”“一定”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③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揣测语气,可译为“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连词 表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助词 附在形容词前后,起强调的作用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六、且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连词 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表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连词 表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表并列,可译为“又”“而且”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副词 可译为“将要” ①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可译为“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固定 用法 且夫,用于句首,表示更进一层,可译为“况且”“再说”“而且”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且如,可译为“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七、若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动词 可译为“像”“如”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兰亭集序》) ②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可译为“及”“比得上”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若:不如、比不上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如此”“这样的”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可译为“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形容词词尾,同“然”,可译为“……的样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
固定 用法 若夫、至若,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夫:像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至若:至于
八、所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名词 可译为“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代词 与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人(事物、地方)”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②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并序》)
介词 为……所,表被动 ①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为所,表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固定 用法 所 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可译为“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固定 用法 所谓,可译为“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可译为“到处”“所在之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所在:到处 ②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所在:所在之处
九、为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动词 可译为“做”“作为”“当作”“变成”“成为”等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可译为“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可译为“是”,作为判断句的标志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并序》)
介词 (读wéi) 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可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
介词 (读wèi) 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因为”“为了”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
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 (读wèi) 可译为“对”“向” ①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句末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十、焉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代词 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可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形容词 词尾 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的”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一、也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句末 语气词 表示判断,可译为“是”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句末 语气词 表示陈述或解释的语气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表示肯定或感叹语气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可译为“呢”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阿房宫赋》)
表示祈使语气 ①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表示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字与它相配合 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句中 语气词 句中表停顿,可不译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十二、以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或方法,可译为“用”“凭借”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介词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于”“在”“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表示承接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表示因果,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表示修饰,可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助词 表示时间、方位、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表时间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方位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表范围
句中语气助词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并序》)
动词 可译为“以为”“认为” ①于是曹操以植为能。(《杨修之死》)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译为“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可译为“率领”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本纪》)
名词 可译为“原因”“缘由”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通假字 同“已”,可译为“已经”“停止”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固定 用法 是以、以是,可译为“因此”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以为,可译为“认为”“把……当作(作为、制成)”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十三、因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介词 可译为“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可译为“依靠”“凭借”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可译为“趁着”“趁机”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可译为“由”“经由”“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译为“由于”“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 可译为“因此”“于是”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副词 可译为“于是”“就”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 可译为“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并序》)
动词 可译为“沿袭”“继承”“接着”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十四、于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介词 引入动词的时间、地点、范围等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放在动词之后,引入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引出对象,可译为“对”“向”,或不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固定 用法 于是,表承接,表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属于介词短语 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十五、与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介词 可译为“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介词 可译为“和”“跟”“同”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连词 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动词 可译为“给予”“授予”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可译为“亲附”“结交”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可译为“赞许”“赞成”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可译为“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句末 语气词 通假字,同“欤”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不辱使命》)
固定 用法 孰与,表示比较与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更……”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与其……孰若,表示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清稗类钞·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童区寄传》)
十六、则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假如”“如果”或“那么”“就”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连词 表转折,可译为“虽然”或“却”“但是” ①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表并列,则……则……,可译为“就……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表选择,常与否定词连用,可译为“不是……就是……”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
副词 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两事前后相接,有因果关系,可译为“即”“便”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十七、者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助词 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东西、事情)” ①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醉翁亭记》)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在数词之后,可译为“……种”“……样”等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②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用在“今”“昔”等表时间的词或否定词之后,可译为“……的时候”“……的话”,或不译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用作“若、似、如”等的宾语,可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助词 判断句的标志 (1)放在主语之后,点明判断结果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事件的原因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等语气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十八、之
词性 用法和释义 例句
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此”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助词 宾语前置句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助词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动词 可译为“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知识点三:文言文阅读知识

1.断句题
文言文断句题除了要通过大量阅读培养较强的语感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理解文本大意是断句的前提,断句时要从句子结构、句式、语气等方面着手分析,同时也要注意句子开头的发语词、结尾的语气词、时间词、年号或干支纪时、“言”“曰”等。因此,断句题答题时要综合运用文言能力进行分析判断。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的答题原则是:当断则断,非断不断。掌握了这个原则,在答题的时候,综合考虑,采用直选和排除相结合的方法,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
《断句歌》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动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2.古代文化知识题
答题时,要综合检索、辨析,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还要结合语境,在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意进行判断。如D选“道”,就可以这样联系并设问: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省、道、路、府、州究竟如何区分?“判”,可以这样设问:北宋官职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识记方式更为轻松灵活而有效。
3.文意理解题
文意理解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梳理和概括能力。命题人往往将错误设置在某个细节上。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就要特别关注细节,在选项中发现疑问后要认真比对原文,做出准确的判断。文意理解题常见的错误类型有扩大范围、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无中生有等。答题时,要抓住每个选项中的关键信息,根据文意进行辨析,一一排除,直至找到错误所在。分析时,思维要聚焦到某个词语上,判断它的正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
该类试题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a.各选项的表述,其内容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b.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c.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d.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可参考以下表格内容:
设题方式 对应陷阱
筛选 主体 主要人物 非其人物
主要事件 非其事件
主要观点 非其观点
主要景物 非其景物
筛选 特征 一个特点 非给出的这个特点
两个特点 (分别表现) 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点
筛选 表现 方式 全部表现 选项有一句或多句不能表现
直接表现 混入间接表现
间接表现 以直接表现概括
作者评述 换为他人评述或自述
筛选 能表现 出现不能表现的
角度 不能表现 出现能表现的
根据上述特点以及近几年的高考实情,解答概括分析题,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将选项所述的内容与原文对应的信息仔细比照,仔细甄别。
a.比照“事件”及其细节本身的真实性
b.比照“事件”的参与者
c.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d.比照“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e.比照“事件”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
4.翻译题
文言翻译要遵循“字字落实、文从意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时要综合运用添字、转换、保留、补充、调换语序等方法,对句子进行准确翻译。还要注意采分点,一般每个关键词翻译正确均可得1分。
原句 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
翻译方法、步骤
第一步:划出要保留的词语 人名、地名等:田兴、土地
第二步:踩得分点,按照翻译方法落实 添字:今,如今;奉,奉上;命:命令;推心:推心置腹;抚纳:安抚招纳
转换(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其,他;乘:趁着;际,机会
补充(省略句):结以大恩:用大恩大德结交他(补上宾语“他”)
调换语序(倒装句式)结以大恩:用大恩大德结交他(介宾结构后置)
第三步:整理答案、再推敲,再联想,最后表达
翻译 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和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趁着这个机会推心置腹的安抚招纳,用大恩大德结交他。
5.简答题
首先要精准审题,明确考查类型及目的。
第二是准确定位,确定答题区域,大体梳理归纳文本内容。
第三是关联语境,找准作答方向。即是先要根据语境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再分析概括。
第四是转换语言,规范作答。考生在作答时如果仅仅复述原文的语句是难以获得满分的,必须根据找到的原文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转换。
由此看来,文言文阅读中的简答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在文中快速定位,根据语境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然后用自己恰当的语言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