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7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4 08:2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北京昌平二中初一(下)期中
语 文
2024.3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初一年级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家国情怀”主题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 下面是一位同学拟写的开场致辞,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共 6 分)
古往今来,“天下家国”四个字道出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我们从乐府民歌《木兰诗》中,看到了巾帼
英雄替父从军奔赴沙场的飒爽英姿;从陆定一的《老山界》里,读到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精
神。还有闻一多锲.而不舍地钻研古代典籍,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邓稼先的一生没有彷徨,为国
家事业历尽心血,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光未然用铿锵之音让我们体会到掀起万丈狂澜的黄河之
势……每一个 (家喻户晓/大庭广众)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 (可歌可泣/气冲斗牛)的故事。
(1)文段中加点字的字音和画线字的字形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2 分)
A.“锲而不舍”的“锲”在这里的意思是“刻”,应读作“qì”。
B.“当之无愧”的“当”在这里的意思是“承受”,应读作“dàng”。
C.“万丈狂澜”中的“澜”,此处意为“波浪”,应写作“澜”。
D.“历尽心血”中的“历”,此处意为“经历”,应写作“历”
(2)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B.家喻户晓 气冲斗牛
C.大庭广众 可歌可泣 D.大庭广众 气冲斗牛
(3)一名同学根据“国”字的义项制作了知识卡片,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义项 举例 释义
国 ①国家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甲
②国都、京城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乙
③处所、地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丙
A.①②③ B.①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②
2.主题学习活动中,演讲组同学准备了 《传承家国情怀》演讲稿,请你阅读演讲稿开头这段文字,完成下
题。
家国情怀既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又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甲】
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过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都体现为民族大义。《礼
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乙】家国情怀世
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
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甲】逗号 【乙】省略号 B.【甲】分号 【乙】省略号
第1页/共8页
C.【甲】分号 【乙】感叹号 D.【甲】逗号 【乙】感叹号
3.资料组同学搜集了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品,下列作家和作品表述不正确的是(2 分)
A. 《回忆鲁迅先生》—臧克家 B.《邓稼先》—杨振宁
C.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D.《黄河颂》—光未然
4.此次主题学习活动还举行了“书不朽,法自强”学生书法作品展。下面对其中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
当.的一项是(2 分)
A.【甲】作品属于楷书,方正坚劲,一笔一画间体现出维新派人士大义凛然的气概。
B.【乙】作品属于隶书,敦厚庄重,按提顿折处突显出民主革命先驱狂放洒脱的风范。
C.【丙】作品属于篆书,圆转挺健,刚柔并济中表现出文化革命主将爱憎分明的品质。
D.【丁】作品属于行书,潇洒畅达,行云流水般展现出新中国缔造者改天换地的豪情。
5.在主题活动之“榜样引领·时代楷模”展板前,同学们了解到众多时代楷模的事迹。关于鲁迅先生的展板
上,写有一幅挽联。请运用对联知识,将下面这副悼念先生的挽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上联:笔 ① 大野,胸怀日月光和热
下联:墨洒 ② ,夜度春秋慨而慷
A.①耕②天地 B.①耕②长河 C.①写②天地 D.①写②长河
二、古诗文阅读 (共 19 分)
(一)默写。(共 4 分)
6.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7.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8.爱国之情历来为人所赞颂,请你写出两句表达爱国之情的诗词句,来表达对仁人志士的敬仰之情(本
册书本中的除外): , 。
(二)阅读《木兰诗》 ,完成 9-11 题。(共 7 分)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
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第2页/共8页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
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9.请把横线处的诗句补充完整。(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领起的一组句子表现了战事吃紧,木兰出征行程紧张,也表现了木兰对故乡家人的思念之情。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也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
D. 结尾句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是女儿身但从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
11.结合全诗,你认为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3 分)
(三)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第 12–14 题。(共 8 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宋 司马光)
【乙】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
②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③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 喻老》)
【注】①王子期:战国时期善于驾车的人,即王良。②逮:追赶③上:同“尚”,还。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见.往事耳 见:了解 B.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C.俄.而.与子期逐 俄而:不久 D.三易.马而三后 易:容易
1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主要通过孙权的语言描写,向吕蒙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表现出了孙权的善
劝。
第3页/共8页
B.【甲】文通过鲁肃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出了孙权劝学的结果。
C.【乙】文中“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表现出了襄王的谦逊好学。
D.【乙】文告诫我们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14.【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学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乙】文中子期认为能很好
驾驭马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两篇文章给我们共同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三、名著阅读:(共 6 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
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
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
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
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
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
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
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B)冬天又来到,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
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如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他
懒得去拿那冰凉的车把,怕那噎得使人恶心的风。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
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
嘴中叼着半根烟卷。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想快拉上俩买卖,好早些收车。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
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
(1)从下列四幅画中选择合适的一幅画,作为小说《骆驼祥子》的封面,并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阐释理由。
(3 分)
选 ,
理由 :
(2)选文中 A 段写样子意气风发,B 段写祥子萎靡不振。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
不振”。(3 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 21 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9分)
以下是班级同学为“了解传统节日”准备的三块展板,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后面的习题。
第4页/共8页
展板一:寒食节的缘由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寒食节在农历冬至
后105日,推算下来通常在清明前一二日,家家户户禁火、冷食。寒食节因而又被称为“禁火节”“冷节”,是
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寒食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两种。
其一源自远古改火习俗。唐志强介绍,古时火种来之不易,为保证老百姓日常用火之便,往往将火种
保存,使其昼夜不熄,但人们相信火是有生命的,火是会新陈代谢的,因而每年寒食之期,需将去年保存
的旧火种熄灭,待到清明之日,再换新火,此谓“改火”,寓意万象更新。
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相传介子推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在其继位后
不求功名利禄,与老母归隐山西绵山。晋文公重耳为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怎奈介子推坚执不回,抱
树而亡,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缅怀介子推,他将放火烧
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民间禁火、只吃寒食、祭扫坟墓。
展板二:
在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
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
文化关联。
祭祀扫墓是寒食节的主要内容。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到了唐代,寒食扫墓
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
食节。
寒食节,正值春天,春和景明,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蹴鞠、荡秋千、踏青、咏诗,在这一天,古人
尽享春日风光。此时的热烈欢快不输清明和上巳。王维曾作诗咏叹: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逐渐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
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到宋代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
节取代。
展板三:
食品 简介
在巴蜀一带,清明节有吃“欢喜团”的食俗。其由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襄上一层芝麻炸熟
而成,炸熟后外脆内软,外焦里嫩,色泽鲜艳,吃起来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满嘴芝麻
香。
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
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柘荣县民间,
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第5页/共8页
东汉崔寇《四民月令》中写到:“齐人呼寒食为冷节,以蛐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
日枣糕。”枣糕是齐地寒食节专属节物,用红枣面粉制作而成,枣香扑鼻,口感绵软,
营养丰富,特别适合早餐食用。红枣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B 族维生
素、维生素 C、维生素 P 以及钙、磷、铁和环磷酸腺苷等营养成分。
16.为了解寒食节与清明节之间的关系,请结合展板二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将下面的思维导图填写完
整。(3 分)
17. 寒食节的美食种类繁多,请结合下面三位好友的要求,根据展板三为他们推荐符合各自口味的美食,
并阐述理由。(4 分)
小青:甜上加甜,心里更甜。
小米:我吃的不是美食,而是情怀。
小兰:营养丰富的美食,永远是我的首选。
18. 请你给展板二、展板三拟写标题。(2 分)
展板二: 展板三:
(二)《一棵不开花的苹果树》,完成 19-20 题。(共 12 分)
一棵不开花的苹果树
崔修建
①那是一棵十分特别的苹果树,栽种在菜园子里五年多了,它还从来没有开过一朵花,我多么希
望即将来临的这个春天,它能开出一些粉红的花朵。
②这棵苹果树,原本生长在村西的草甸子里的,孤零零的,站在那些肆意疯长的茅草中间,流露
着莫名的忧伤。看到形单影只的它,父亲便立刻动了恻隐之心,将它移植到屋前的菜园子里。
③被施了农家肥,浇足了水,喷撒了杀虫药,再加上父亲不时地修剪,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
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
的气质。
④“这么好的一棵苹果树,明年一定会结出香甜的苹果。”我抚摸着它粗壮的枝干,开始憧憬起
来。
⑤它却始终没有开花,只是一年又一年地粗壮着枝干,一年又一年地茂密着叶子,在四季轮回里
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仿佛从未听到过有关开花的召唤。
⑥那天,母亲要杀掉家里的一只老母鸡,招待远方来的亲戚。这只老母鸡上了年纪,现在几乎不
下蛋了,尽管它原来是一个下蛋能手,但如今落到被淘汰的结局,似乎是注定的,我也爱莫能助。
⑦那一棵始终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根须却一直在泥土里与豆角、茄子争抢养分,浓密的树荫还遮
第6页/共8页
挡了不少辣椒该享受的阳光,我对它越来越失望了,建议砍掉它算了,就像母亲淘汰那只不再下蛋的
母鸡一样,不必再犹豫了。
⑧父亲却执意留下它,理由是:再等等,或许它现在还不想开花,还想无拘无束地疯长两年,等
某一天它突然想开花了,没准儿会开出令人惊讶的花呢。
⑨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苹果树不肯开花的确切原因。也许真的像父亲所言,它只是迷
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至于是否开花,或者何时开花,它并不关心。
再说了,谁规定了一棵苹果树就一定要开花结果?难道它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愿活一回吗?别的苹果树
喜欢开花就尽管开花好了,它只想尽情舒展自己的绿叶,为何要被责怪呢?
⑩突然间,我对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敬佩起来:不管是命运注定了它无法开花,还是它自
主选择了不开花,它都始终从容地赶着自己的路,倾听春风,笑对秋风,安然若素地迎接着四季的风
霜雪雨,除了没有开出人们熟悉的花朵,没能结出人们想象的苹果,别的什么也不缺少啊,即便是有
些遗憾,也无妨啊。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些遗憾呢?何况这棵苹果树又活出了独特的自己,没有走进那
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
如是一想,我便释然了,不再期盼着苹果树开花,反而觉得不开花的它更可爱,活得有想法,
有个性,淡定而洒脱。
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我和朋友一起去锦州游玩,到路边的一个果园买刚上市的苹果。那一树
树红通通的苹果,令人口舌生津。蓦然,我想起那棵一直不开花的苹果树,便请教那位热情的果农,
是否他也遇见过不开花的苹果树,他说当然碰到过,碰到了,就砍掉,倒出位置给开花的苹果树……
我能够理解果农如此干脆利索的选择。在我家菜园子里的那棵苹果树,是幸运的,虽然我曾期
待过它开花,但我很少抱怨它的不开花,还渐渐地理解了它,一点点地欣赏它了。
与一位教哲学的老教授聊天时,我又提到了那棵不曾开花的苹果树,老教授感慨:那真是一棵
有性格的苹果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就,就那么不疾不徐地活一回,自
由自在,根本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坦然地活自己,这样的一生也是富足的。
时光流转,见过种类繁多的开花的树,唯有那一株没有开花的苹果树,在我的心陌上深深地扎
下了根,季季枝繁叶茂,在我出神的凝望与遐思中,那棵神奇的苹果树,竟开出一朵朵绚丽无比的意
念之花,引我朝着生命的深处,一步步地执著走去。
(选自《美文》2020 年 4 月,有删改)
19.阅读全文,体会“我”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完成下面填空。(2 分)
孤零零的苹果树,让人可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开花的苹果树,让人失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第③段划线句子进行赏析(3 分)
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
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2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建议砍掉苹果树,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这样的想法?(3 分)
22.文中的父亲虽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他的性格特征。(4 分)
第7页/共8页
五.写作。(40 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因为有了长妈妈,鲁迅的童年增添了神秘的美女蛇的传说和长毛的故事;因为有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家
国情怀和巾帼不让须眉的美谈流传至今……在你的生命中,因为有了谁,而变得与众不同呢 请以“因为有你”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以“▁▁▁ 在未来等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请将完整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不少于 500 字。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第8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