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礼记》二则虽有嘉肴【2025春人教八下语文情境课堂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2.1《礼记》二则虽有嘉肴【2025春人教八下语文情境课堂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4 15:5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统编八下语文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025年春八下语文情境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必备

初读:晓畅文意

研读:问题探究

目录
诵读:品味句式

思考探究

课堂小结

实词迁移练习

积累拓展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短文的句式特点,赏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知识必备
同学们知道“四书五经”指什么吗?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本文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
知识链接
初读:晓畅文意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限制时长5分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yáo
jiāo
zhǎnɡ
yuè
xiào
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味美。
最好的道理。
美,善。
不。
吃。
翻译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困惑。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连词,表让步,虽然。
人称代词,它的。
判断句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反思。
勉励。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所以,因此。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同“敩”,教导。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副词,表推测,大概,或许。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宾语前置句
重点实词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1)虽有嘉肴,弗食 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至道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后能自强也 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教学相长也 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味的 

最好的 
道理 
因此,所以 
困惑
反思
勉励 
推动、促进
重点虚词
(1)虽有嘉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让步,虽然
人称代词,它的
副词,表推测,大概,或许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文言现象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相长 教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目的 
古义:教与学
今义:指“教书”或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学学半( )
学学半( )
动词,同“敩”,教导
动词,学习
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善也 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
5.特殊句式
弗食,不知其旨也。
宾语前置
“……也”表判断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
判断句
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研读: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首先点出了什么?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
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用“嘉肴”比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便“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便“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嘉肴
至道
不去品尝
不去学习
不知道其味美;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作者用“嘉肴”开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到、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2)为何得出结论“教学相长”后还要引用《兑命》里的话?
通过引用《兑命》里“学学半”的名言,印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学→知不足→自反
教→知困→自强
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
4.学习完本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读出转折、假设句的层次感,“不知其旨”“不知其善”读出惋惜、遗憾的感情。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后作一顿,“学”“教”后亦当作一顿,“不足”“困”重读,语速渐缓,表现出沉重感。
··
·
诵读:品味句式
下面的句子应该如何诵读?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有所奋起,语调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给人振奋感。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全文中心,由前文推导得出结论,读出语重心长之感。
⑤《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从前代经典《尚书》中发现了上述观点的佐证,“其此之谓乎”读出欣喜感。
文中多出现对偶句,诵读时体会整齐、铺排、富有气势的特点。
··
··
怎么理解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的观念呢?
思考探究
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课堂小结
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堂小结
逐层论证
类比引入
引用作结
虽有嘉肴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写作特色
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以“嘉肴”类比“至道”,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
2.逻辑严密。
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实词迁移练习
敩(xiào),教也,言教人居学之半。盖道积厥躬①者。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陈氏雅言曰:能自学而不能教人,则是能成己,而不能成物;能明德而不能新民②,非学之全也。必始之自学,念念不忘,常在于学,终之教人,亦念念不忘,常在于学,此为学之极功也。
(节选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有删改)
【注释】①厥躬:指身体力行。②新民:使民更新,教民向善。
解释下列句子中蓝色的字词。
(1)敩,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学之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为学之极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
教导
最,非常
课内迁移
学学半 (同“敩”,教导)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学习)
初极狭 (最,非常)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5.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积累拓展
1.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过了最好的学习时间才去学习,那么就会劳苦而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以相互启发、增广见闻)
4.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木,先砍伐容易下斧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
(提倡要善于提问,同时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5.人在学习过程中,有的错在贪求太多(而难以消化),有的错在所学太少(而浅陋狭隘),有的错在把学习看的太容易,有的错在畏难而止步不前。
(指出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四种错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