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统编八下语文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025年春八下语文情境教学课件
杜甫
24.1 石壕吏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细读感悟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积累拓展
7
目
录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百姓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有一位热爱百姓的诗人用他那饱含深情的笔记下了真实的一幕。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所记录下的《石壕吏》。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
2.赏析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特点。
3.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很多诗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及衰的历史面貌,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其人被称为“诗圣”。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知识链接
叙事诗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叙事诗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创作背景
点我
朗读课文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整体感知
暮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
老翁 逾墙走,老妇 出门看。
吏呼 一何怒!妇啼 一何苦!
听妇 前致词:三男 邺城戍。
一男 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
存者 且偷生,死者 长已矣!
划分朗读节奏
室中 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
有孙 母未去,出入 无完裙。
老妪 力虽衰,请从 吏夜归。
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 语声绝,如闻 泣幽咽。
天明 登前途,独与 老翁别。
yù
shù
石壕吏
杜 甫
yú
yè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投宿
翻越,跨越。
跑
多么
防守。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捎信回来。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理解诗词大意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前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叫得多么凶恶!老妇哭得多么悲伤!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已经结束!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是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你连夜归营,赶快去投向河阳的兵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饭。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老翁告别。
细读感悟
1.朗读诗歌,并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暮
石壕村
官吏、老妇、老翁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听妇前致词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有吏夜捉人”
2.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了灾难的降临?
3.明明是朝廷征兵,但这里为什么要用“捉人”二字?又为什么会在“捉人”前再加上一个“夜”字?
“捉”暗示官吏不顾百姓意愿,强迫百姓当兵,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夜”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官吏就趁入睡的黑夜突然袭击。
从中可以看出百姓日夜难安,官吏捉人手段的狠毒。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
4.面对“有吏夜捉人”,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为什么?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老翁担心被捉走,赶紧躲出去
老妪被抓走的可能性不大,出门周旋。
这两句,写出“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对照;两个“一何”,加强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后面的诉说制造出悲苦的气氛。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5.如何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再次朗读:体会县吏的蛮横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丧子之苦:
“三男邺城戍”:兵役苛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
困窘之苦:
“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
应征之苦:
“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
6.“老妇之苦”苦在何处?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再次朗读:体会老妇语中的悲苦气氛。
诗人通过写自己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走了,交代了石壕吏乘夜捉人这一事件的结局。老妇被捉,这件事可以说是出乎老翁、老妇和诗人的预料,更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官吏的穷凶极恶。
7.诗人最后两句没有直说老妇去向,却“独与老翁别”,为什么?
老妇人和石壕吏。
老妇人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是明写。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是暗写。“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8.诗中主要描写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诗人是如何刻画的?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诗人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眼前这场平乱战争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人民应当在这一情况下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诗人对统治阶级的暴行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9.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矛盾?
再次朗读:体会作者对统治阶级压迫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思考探究
“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
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差役的多次“怒呼”逼问,表明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差役在那里静听,而老妇“哭啼”着回答差役的“怒呼”。
请赏析本诗中老妇“致辞”的部分。
课堂小结
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
开端:暮 石壕村 投宿
发展:夜 差吏捉人
高潮:老妇哭诉 悲惨遭遇 老妇被捉
结局:天明 老翁归 告别
战争残酷
同情百姓
写作特色
本诗构思巧妙。
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狠残暴不言而喻。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积累拓展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